首页 理论教育 齐文化与稷下学论丛:法象天道,久有天下!

齐文化与稷下学论丛:法象天道,久有天下!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以“平天下”为目标,如前文所引,《管子》亦言“平治天下”。而《管子》强调君主得天之道和失天之道的利害所在,由此引申出一系列“久有天下而不失”应该遵循的修身治国的理论:其一,“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夫国大而政小者,国从其政。三守既失,国非其国也。天下乘马服牛,而任之轻重有制。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诸侯失于外,民乱于内,天道也,此危亡之时也。

《大学》以“平天下”为目标,如前文所引,《管子》亦言“平治天下”。但《大学》始终关注于“天下”,而只引用了《太甲》之言“顾諟天之明命”,对“天道”则没有论及。而《管子》强调君主得天之道和失天之道的利害所在,由此引申出一系列“久有天下而不失”应该遵循的修身治国的理论:

其一,“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管子·形势解》)。

其二,“上德而下功,尊道而贱物”(《管子·戒第》)。

其三,“法天象地”:“贵而不骄,富而不奢,行理而不惰。”(《管子·形势解》)

其四,“自去而因天下之智力”(《管子·形势解》)。

其五,观“三守”、察“三满”。

夫国大而政小者,国从其政。国小而政大者,国益大。大而不为者复小,强而不理者复弱,众而不理者复寡,贵而无礼者复贱,重而陵节者复轻,富而骄肆者复贫。故观国者观君,观军者观将,观备者观野。其君如明而非明也,其将如贤而非贤也,其人如耕者而非耕也。三守既失,国非其国也。地大而不为,命曰土满。人众而不理,命曰人满。兵威而不止,命曰武满。三满而不止,国非其国也。地大而不耕,非其地也。卿贵而不臣,非其卿也。人众而不亲,非其人也。(《管子·霸言》)(www.xing528.com)

其六,“知任”“知器”。

天下乘马服牛,而任之轻重有制。有一宿之行,道之远近有数矣。是知诸侯之地,千乘之国者,所以知地之小大也,所以知任之轻重也。重而后损之,是不知任也。轻而后益之,是不知器也。不知任,不知器,不可谓之有道。(《管子·乘马》)

其七,知“天道之数,人心之变”,行“七不”之策。

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伯王之本也,然而与危亡为邻矣。天道之数,人心之变。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人心之变,有余则骄,骄则缓怠。夫骄者,骄诸侯,骄诸侯者,诸侯失于外。缓怠者,民乱于内。诸侯失于外,民乱于内,天道也,此危亡之时也。若夫地虽大而不并兼,不攘夺;人虽众,不缓怠,不傲下;国虽富,不侈泰,不纵欲;兵虽强,不轻侮诸侯,动众用兵必为天下政理,此正天下之本,而伯王之主也。(《管子·重令》)

其八,“治民有常道,而生财有常法”(《管子·君臣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