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齐文化与稷下学论:内外书与内外学结语

齐文化与稷下学论:内外书与内外学结语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6]《汉书·艺文志》“淮南内外篇”下师古注:“《内篇》论道,《外篇》杂说。”[57]此“内外学”与“内外书”的区分,反观《解老》《喻老》二篇,则《解老》正是由疏解《老子》而言道德之意,《喻老》则引事例以论治,适相对应。是则解经与治国的“内外学/书”模式,可上溯至先秦,并大盛于汉代经学。

齐文化与稷下学论:内外书与内外学结语

黄老法家的内在结构,冯友兰明确指出:“大概可以说,黄老之学是道家和法家的统一。怎么个统一法呢?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十大经》,有人认为这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黄帝外经》,我赞成这个说法。《艺文志》方技略著录黄帝外经和内经。‘外经’是对‘内经’而言。《庄子·天下》篇说,宋钘、尹文,‘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内’是指‘治身’,‘外’是指‘治国’。汉朝淮南刘安著书有《淮南内》《淮南外》也是这种意思。道家讲保全身体、性命的道理。这是道家的一个主题。黄老之学以此为‘内’,又把保全身体、性命的道理推广到‘治国’,以此为‘外’。它所讲的‘治国’的道理,也就是法家的道理。这样,就改造了道家思想,使之向法家转化。”[56]

《汉书·艺文志》“淮南内外篇”下师古注:“《内篇》论道,《外篇》杂说。”[57]此“内外学”与“内外书”的区分,反观《解老》《喻老》二篇,则《解老》正是由疏解老子》而言道德之意,《喻老》则引事例以论治,适相对应。尤其是《喻老》援引古今“故事”以解经的模式,一方面吸收了诸子书举事例以论议的模式而注经,一方面则开启了以经说评骘事例的模式,最终在汉代发展出经义决狱。是则解经与治国的“内外学/书”模式,可上溯至先秦,并大盛于汉代经学

【注释】

[1]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北京大学藏汉简老子研究”(14BZX039)。

[2][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526页。

[3]张心澄编著:《伪书通考》,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774~775页。

[4]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第366页。栗劲以为:“最早提出《韩非子》一书中的《解老》《喻老》两篇不出韩非手的是容肇祖先生。”(栗劲:《〈解老〉〈喻老〉篇不出韩非手辨》,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第3期,第28页)非。

[5]容肇祖:《韩非子考证》,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2年版,第39~42页。

[6]郭沫若:《十批判书·韩非子的批判》,群益出版社1947年版,第312页。

[7]冯友兰:《三松堂全集·韩非〈解老〉〈喻老〉篇新释》,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36页。

[8]张觉撰:《韩非子校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47~350,411~412页。

[9]章太炎:《章氏丛书·国故论衡·原道》,世界书局1982年版,第480页。

[10]容肇祖:《韩非子考证》,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2年版,第41~42页。

[11]蒋伯潜:《诸子通考》,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365~366页。

[12]马世年、吴建新:《〈解老〉〈喻老〉的性质及其文体学意义》,载《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3]周勋初:《〈韩非子〉札记·韩非作品写作年代的推断》,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1页。

[14]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全编·离骚传与离骚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99页。

[15]刘立志:《汉代〈诗经〉学史论》,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3页。

[16]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全编·离骚传与离骚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99~400页。

[17][清]马瑞辰撰,陈金生点校:《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5页。

[18][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765,3766页。

[19][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09页。

[20][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10页。

[21]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14页。

[22][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766页。

[23][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670页。

[24][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766页。

[25][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03页。

[26][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10页。

[27][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6页。

[28]容肇祖:《韩非子考证》,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2年版,第41页。(www.xing528.com)

[29]此处所引《韩安国传》,见[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399~2405页,下不一一注出。

[30]张觉撰:《韩非子校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97页。

[31]《老子道德经》,见缩印浙江书局汇刻本《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页。

[32]张觉撰:《韩非子校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60页。

[33]蒋礼鸿撰:《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5页。

[34]蒋礼鸿撰:《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页。

[35][三国·魏]王弼注经,[东晋]韩康伯注传,[唐]孔颖达疏:《周易注疏》,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艺文印书馆2007年版,第一册,第34页。

[36]张觉撰:《韩非子校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50页。

[37]《老子道德经》,见缩印浙江书局汇刻本《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页。

[38][东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艺文印书馆2007年版,第七册,第231页。

[39][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62页。

[40][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艺文印书馆2007年版,第三册,第175页。

[41][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697,2699页。

[42][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58页。

[43][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57页。

[44]张觉撰:《韩非子校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933~935页。

[45]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20页。

[46][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30页。

[47][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65页。

[48]张觉撰:《韩非子校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942页。

[49][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461页。

[50]汉人记叙马邑之役多所讳饰,所讳最巨者为武帝是否亲临马邑。《史》《汉》皆不言此,但《新序·善谋》下篇则明言:“孝武皇帝自将师伏兵于马邑。”[汉]刘向编著,石光瑛校释,陈新整理:《新序校释》,中华书局2001年版,下册,第1398页。参邢义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汉武帝在马邑之役中的角色》,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36~159页。

[51][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404~2405页

[52][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437页;[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394页。

[53]江瑔:《读子卮言》,广文书局1982年版,第88页。

[54]江瑔:《读子卮言》,广文书局1982年版,第80页。

[55][汉]刘向编著,石光瑛校释,陈新整理:《新序校释》,中华书局2001年版,下册,第1400~1402页。

[56]冯友兰:《三松堂全集·中国哲学史新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二册,第424页。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内外篇”都符合这一模式。冯先生就指出:“《艺文志》还著录有扁鹊的内经和外经,白氏内经和外经,这个内外是怎么分的?就无可考了。”同页。

[57][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4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