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气化宇宙论的发祥地:阴阳五行在齐文化与稷下学中

气化宇宙论的发祥地:阴阳五行在齐文化与稷下学中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将在此述说,以“托名黄帝的齐国本土文化”为特色的气文化,而且在“托名黄帝的齐国本土文化”名称之下探讨以阴阳五行为中心的气化宇宙论的渊源以及其演化过程。因为以阴阳五行为中心的气化宇宙论,不论道家还是儒家,从汉唐到当代,可以说是东方文化传统的主流世界观。以驺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学派,是稷下学宫的一大“特产”。

气化宇宙论的发祥地:阴阳五行在齐文化与稷下学中

丁原明教授说:“黄老学狭义上讲,是指托名于黄帝而推行老子道家某些思想的一派,从广义上讲,则是指以道为核心而兼取百家之学的道家思潮。因此,黄老学的基本内容应当是‘老’而不是‘黄’,应当是‘道’及其对百家思想的提取,而不是老学与黄帝学的结合。”[5]又说:“与老庄道家相比较,黄老学虽然仍把那个自然无为的‘道’作为宇宙根本原理,但它在更多的场合下则扬弃了原始道家的‘有’、‘无’范畴,而偏重于以‘无形’、‘有形’论‘道’,最终赋予‘道’以‘气’的属性。”[6]

笔者在此先不问黄老学或稷下黄老学的界定问题,首先着重处理在齐国文化传统下究竟如何产生稷下黄老学的问题。笔者认为,虽然黄帝学这个名称难以成立,但“托名黄帝的齐国文化”就是齐国的本土文化,此般事实是可以承认的,而且“托名黄帝的齐国本土文化”背景之下所产生的稷下黄老学也是可以接受的。众所周知,一般学者比较重视稷下黄老学的政治思想,但笔者认为,稷下黄老学可分为“托名黄帝的齐国本土文化”系统与老子学系统,而老子学系统比较重视无为自然的政治思想,“托名黄帝的齐国本土文化”系统则较为重视以阴阳五行为中心的气化宇宙论。关于此点,许多学者早已对老子学系统的政治思想做出了斐然成章的研究成果,在此无需赘述。

笔者将在此述说,以“托名黄帝的齐国本土文化”为特色的气文化,而且在“托名黄帝的齐国本土文化”名称之下探讨以阴阳五行为中心的气化宇宙论的渊源以及其演化过程。因为以阴阳五行为中心的气化宇宙论,不论道家还是儒家,从汉唐到当代,可以说是东方文化传统的主流世界观。(www.xing528.com)

尚书·洪范》认识到了五行的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并且含有五行相生的思想萌芽,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开始提出了相生相克的思想。孙子也说:“五行无常胜。”但这仅局限于天地(自然)的一般性认识领域,还没有以此说明社会历史运动变化。进入战国以后,驺衍开始深入考察阴阳二气衰退和生长的矛盾变化过程,并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来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并由之提出了五德终始的学说。驺衍还提出了“天地未生”“天地剖判”的观点,肯定了天的客观实在性。驺衍通过“天地之弘”学说打破了“中国即天下”的封闭性观念

以驺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学派,是稷下学宫的一大“特产”。它培植于稷下,发育于稷下,昌盛于稷下,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大“显学”。《管子》中的《幼官》(玄官)、《四时》、《五行》等篇,保存了这一时期阴阳五行学的思想资料,基本反映了稷下五行学派的精神面貌。[7]《管子·内业》提出“精也者,气之精也”的哲学观念——精即精气,也就是精微极致之气。又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心术上》),气“其细无内,其大无外”(《内业》)。比较起来,道、气没有区别,所以“精气”也就是“道”。又《内业》《心术》等提出“静因之道”,所以《管子》所说的精气,是具有普遍客观性的道。又《内业》云:“凡物之精……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由此可知,“精气”不仅仅是万物的实有,而且是精神。进而可言,《管子》所述虽然模糊不清,但还是相当成功地指出精气就是精神此般哲学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