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一词最早出现于《管子》。该书《兵法》篇说:“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意思是说,用“道”养民,人民就能和睦;用“德”养民,人民就能团结。和睦团结就能协调,协调就能一致,协调一致就无敌于天下了。《立政》说:“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意思是说,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凡是法令和风俗所影响到的地方,就像四肢百体和内心一样和谐,这才是行政所期望的最高目标。
《管子》的和谐思想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只是说出了道至万物的派生现象,却没有说出派生的原因和原理,这不能不说是老子留下的遗憾。老子的遗憾被《管子》弥补了。《管子》认为只有人事与天道相互协调,天地间的美好事物才会产生出来。(《五行》)不仅如此,《管子》进一步认为,人也是天地精华和谐结合后产生出来的新生命,并且人的寿命也决定于和谐状态。对此,《内业》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察和之道,其精不见,其徵不丑。平正擅匈,论治在心,此以长寿。”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由天给他精气,地给他形体,两者和谐地结合产生出来的。两者和谐地结合就有生命,反之,不和谐结合就没有生命。考察“和”的规律,它的真实情况是不可能看得见的,它表现出来的征象是不能类比的。但能使平和中正占据胸怀,融化在心里,就是长寿的根源。
《管子》把和谐生万物的哲学思想推演到政治学中去,便产生了和谐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管理哲学思想。
《管子》认为,只有和谐,国家才能安定,政令才能贯彻,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对此,《形势解》说:“君臣亲,上下和,万民辑,故主有令则民行之,上有禁则民不犯。君臣不亲,上下不和,万民不辑,故令则不行,禁则不止。故曰:‘上下不和,令乃不行。’”《四称》说:“外内均和,诸侯臣服,国家安宁,不用兵革。”《五辅》说:“和调乃能处安,处安然后动威,动威乃可以战胜而守固。”《白心》说:“和则能久。”《度地》说:“天地和调,日有长久。”
那么,怎样才能使国家达致和谐呢?《管子》认为特殊的情况还得需要特殊的方法处理。于是,从国家管理的角度出发,在特定的背景下,《管子》设计了“四民分业定居”的国家管理模式。具体做法是:
士人相聚而居,居于宁静之地。士人闲时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事君者言敬,长者言爱,幼者言悌。朝夕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
农民相聚而居,居于田野。农民依照四季,安排农具,置备器械。在天气还冷的时候,就修整土地,农时到来耕耘播种。在降雨之前就铲除杂草,等待时雨。时雨一来,就带上各种农具,早晚在地里干活。这时,农人脱下常服,头戴草笠,身披蓑衣,露出发肤,一身泥水,竭尽四肢之力,从事农作。(www.xing528.com)
工匠相聚而居,居于官府附近。工匠们察看好的木材,考虑四时的活路,分辨质量优劣,安排各种用具。在评定等级、审计规格、裁断器物的时候,无不注意是否齐全和精致。这样,工匠们之间,互相谈论工事,展示成品,比赛技巧,提高工艺水平。
商人相聚而居,居于市场。商贾们观察年景丰歉,了解国内外情况,掌握四时需要,注意本乡货物,预测市场价格。他们负任担荷,赶牛驾马,周游四方;料定物质多寡,估计商品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贱买贵卖。所以,雉羽和旄尾一类的珍品,不必远集而自至;竹箭一类的产品,国内就有富余。奇怪的商品经常运来,珍异的东西也有储备。他们互相谈论赢利,互相告知商机,互相陈说物价知识。
士、农、工、商这些不同职业的人们,各自从事特定的工作,并以之教育子弟,他们从小就习惯了这种生活,思想安定,不会见异思迁。因此,父兄的教导,不严格也能教好;子弟的本领,不劳苦也能学会。所以士人的子弟世代为士人,农民的子弟世代为农民,工匠的子弟世代为工匠,商贾的子弟世代为商贾。(《管子·小匡》)
这一国家管理模式的问世,稳定了当时人们的身份、地位和社会等级结构,对安定国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可见,《管子》追求的是建设和谐国家的远大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提出的相关国家管理主张是非常深邃的。
总而言之,齐文化拥有丰富的内涵,今之公共财政是一个全面、完整的体系,齐文化的精神对今天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具有良多启示。诸如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是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经济基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思想基础,全面小康、社会和谐是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目的……凡此,都是齐文化在当今公共财政体系构建中的主要启迪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