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雌柔到静因:齐文化与稷下学新论

从雌柔到静因:齐文化与稷下学新论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子》哲学原本尚雌柔、戒刚强,力忌与物抵牾,第四章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因承《老子》的雌柔思维和与物逶迤的教诰,马王堆黄老帛书《十大经》也尚雌节而戒雄节。因时秉□,□必有成功。圣人不达刑,不襦传,因天时,与之皆断。继黄老帛书之后,《管子》四篇也以“因”为君术的核心纲领。以其形,因为之名,此因之术也。因也者,非吾所顾,故无顾也。

从雌柔到静因:齐文化与稷下学新论

老子哲学原本尚雌柔、戒刚强,力忌与物抵牾,第四章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告诫人们去除锐角,与物逶迤,和周遭事物、条件取得协调,同步无迕,以避免矛盾、冲突,减少无谓的耗损,方能平顺开展,久视长生。

因承《老子》的雌柔思维和与物逶迤的教诰,马王堆黄老帛书《十大经》也尚雌节而戒雄节。《十大经》有《雌雄节》专章阐述雌吉雄凶的道理,但《十大经·顺道》同时说:之所以“守弱节而坚之”,是为了“胥雄节之穷而因之”。守柔、守弱、守雌是为了待得一个可以顺势开展的契机。《十大经·兵容》说:

参□□□□□□□□□之,天地刑(形)之,圣人因而成之。圣人之功……因时秉□,□必有成功。圣人不达刑,不襦传,因天时,与之皆断。[2]

马王堆《经法》等四篇是战国以来的黄老思想在治国、治世方面的理论呈现。它积极正面而崇“功”,道法结合的理论倾向非常明显。《十大经》三次提及“圣人”的事功,都说要“因”,尤其是“因时”,才能成功。

继黄老帛书之后,《管子》四篇也以“因”为君术的核心纲领。《心术上》说“道贵因”,何谓“因”?《心术上》既简明扼要又入里地说:

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感而后应,非所设也;缘理而动,非所取也。[3]

因也者,无益无损也。以其形,因为之名,此因之术也。[4]

其应也,非所设也;其动也,非所取也。[5](www.xing528.com)

“因”是完全排除一己之主观,完全依“物”、缘“理”,尊重并依顺事物本然质性去处理,被动不主动,审慎不毛躁,客观不预设、不专断、不偏执,纯就事物之理,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既虚心客观,又尊重本然。这样观测事物会比较正确而精准,处理起来为较省力、适切而有效。

作为统御纲领秘籍的《管子》四篇,将这种“因”的哲学有机地结合《老子》的“虚静”思维,完成了渊默高深君术的建构。《心术上》说:

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6]

惠人之言,不义不顾。不出于口,不见于色,四海之人,又庸知其则。[7]

不顾,言因也。因也者,非吾所顾,故无顾也。不出于口,不见于色,言无形也。四海之人,庸知其则,言深囿也。[8]

“惪人”就是“有道之君”,指政治上的领导高人,不应轻易号令发言,心意不轻形于色,令人觉其深沉,却无由揣测其真意。其所以不轻易发言,不绽露形色,是因为面对事物时,心中没有先定的是非判断,也没有拘执顾虑之念,完全放空心去面对所要管理的事物,因此说“不顾”就是“因”,是看事办事,就事论事,非心中先有念虑坚执。这样才能因物应物,因事应事,无限可能,因此说“深囿”。这就是司马谈所说的“虚者道之常,因者君之纲”,目的是通过处理者的沉稳淡定,静心耐性,让所要处理的人、事、物能充分展现其全貌,处理起来才能彻底完整而有效,不致瞎子摸象。这是黄老外王治事之术的总纲。这种“因”而无设的君纲,最后所推衍出来的,就是因任授官,循名责实,绝对客观公道的“刑名”术。以后到了法家申、韩的“术”论中,这些“静因”的君纲,更往权谋方向转化,成为了法家督奸之术中最阴鸷厉害的招数——人君必须高度隐藏自己的一切言语、形色、情绪、好恶、举止,让臣下无由捉摸,造成一种神秘莫测的情境与效果,他则由暗窥明,让一切奸欺无缝可插针,才能保全至高无上的统御尊威,这是法家的无为“因(阴)”术,黄老“因”术却不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