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稷下之学对孔子私学在教育、办学内涵上的重大突破与超越。孔子教学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其一,“作为教师,他认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是向青年学生解释古代的文化遗产”[10],因而,主要教材是他整理的古代典籍,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经”;其二,知识传授主要是自古以来官学教授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其三,所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甚至在政治领域,他仅宣称自己是古制的热心研究者以及过去知识的传播者”[11]。可见,其是以文化遗产、传统知识和道德教育为主。稷下学宫则实现了由历史教育为主向为现实服务转变的重大突破。限于数据缺乏,我们无法具体考定稷下学宫的教材内容和施教体系,甚至,由于是各派学者云集,自成一系,并不会有统一的教材。但是,我们从稷下之学的许多特点中,还是能够梳理出其教学的大概内涵:其一,“稷下先生喜议政事”(《新序·杂事》),“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明现实政治是其主要教学内涵之一。其二,从孟子在稷下二十余年,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尽心上》)的志向,以及其“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12]看,历史文献或历史知识也应是稷下之学、至少是某些学派的教学内容之一。其三,稷下的学派众多,阴阳五行家、名家、农家等都有,从驺衍的“大九州岛”说、“五德终始”说,以及农家强调农时、农事来看,稷下之学中,地理、农业等自然科学知识,也应是教学内容之一。这就使稷下之学的内涵大大突破了原来官学及孔子私学的局限,成为后代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最早的范式范本。其四,稷下实现了孔子以来私学教育体制的转型发展:由个体私学教育向私学教育联合体性质的高等教育实体发展。特别到了战国时期,随着诸子百家思想学派的涌现,私学教育与学派发展密切结合,学派,甚至不同观点,实际成为各家私学无形的藩篱。田齐统治者创办稷下学宫,打破了学派之间在教育教学上的界限,各派在稷下地位平等,相处兼容,从内部看,是一个各家学派私学聚居的场所;而从外部看,则是一个整体的大学堂,一个内部充满教育、学术、政治活力的实体。稷下的无限生机和活力在于此,其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巨大影响和贡献也在于此。
【注释】
[1]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68页。
[2]郭沫若:《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57页。
[3]郭沫若:《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58页。
[4]顾树森:《中国历代教育制度》,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管子集校》,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956页。
[6]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81页。(www.xing528.com)
[7]参看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66~68页。
[8]王志民:《稷下学宫: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观》,载《人文天下》2015年第55期。
[9]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考古学专刊甲种第一号》卷七,中国科学院1952年版,第189页。
[10]冯友兰著,赵复三译:《中国哲学简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4页。
[11]〔美〕费正清、〔美〕赖肖尔著,陈仲丹等译:《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