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稷下黄老学:秦汉主要思潮的时代特色

稷下黄老学:秦汉主要思潮的时代特色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老学兴盛于齐有其历史渊源。稷下黄老思想的内容,大抵保存在稷下学宫汇编之作《管子》之中。君臣分职、君逸臣劳,“无为而制窍”的统御术,是稷下黄老对老子“无为”概念的重要发展,并深远地影响着秦汉的统治思维。黄老思潮对老子学的发展,有几项独特之处。

稷下黄老学:秦汉主要思潮的时代特色

陈鼓应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一、稷下黄老学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贵族流落民间,使学术思想渐趋普及而造就热络的学术气氛,加上各国竞争日烈,才智之士争相提出治世之说,百家争鸣态势业已形成,而这尤其集中在齐国稷下学宫的学术活动中。据徐斡之言,稷下学宫乃齐桓公田午所设:“昔齐桓公立稷下之官(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崇之,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中论·亡国》)至齐宣王、齐愍王时期,稷下学达到巅峰。《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

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据《史记》所载,稷下先生有七十六人,其中有姓名可考者六人,而这六人中即有四人是“学黄老道德之术”,黄老学者在稷下学宫中占了主导的地位。

黄老学兴盛于齐有其历史渊源。所谓“黄”指黄帝,“老”指老子[1]姜齐是炎帝的后裔,故田齐取代姜齐后,齐威王便明确宣称是“高祖黄帝”,以和姜齐有所区别;田齐是陈国公子完的后人,老子亦为陈人,两者有相同的地域思想之背景。田齐与黄帝、老子的特殊渊源,提供了黄、老思想合流及黄老学成为稷下显学的有利因素。

稷下黄老思想的内容,大抵保存在稷下学宫汇编之作《管子》之中。其中,《管子》四篇(《内业》《白心》《心术上》《心术下》)可说是稷下黄老的代表作,此外,《形势》《宙合》《枢言》《水地》等篇也富有黄老色彩。《心术上》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君臣分职、君逸臣劳,“无为而制窍”的统御术,是稷下黄老对老子“无为”概念的重要发展,并深远地影响着秦汉的统治思维。

黄老学在稷下先生们交相谈辩之际,也影响着各家的发展,并散播到三晋、秦、楚各地。例如,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的荀子,其学说中“虚壹而静”的“大清明”之心,就富有黄老思想的色彩,三晋法家人物更是多“学本于黄老”,秦国吕氏春秋》更以黄老思想为主体,甚至对《易传》中的《彖传》《系辞》也有深刻的影响(可参考拙著《易传与道家思想》)。诚如蒙文通先生所言:“百家盛于战国,但后来却是黄老独盛,压倒百家。”[2]黄老学成为战国中后期真正的显学。(www.xing528.com)

二、稷下黄老学作为秦汉主要思潮的时代特色

“不治而议论”的稷下先生,是向齐国君王献策的智囊团。因此,黄老学作为老子之后道家发展的重要分支,不同于追求个体精神自由的庄子学,展现出对政治的高度关怀。从黄老思潮的发展来看,在战国时代,《黄帝四经》道、法合流,《管子》四篇礼、法并重;至秦汉之际,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将老子的“无为”发展成“主逸臣劳”君臣分职的君王南面之术,《十二纪》与《天文训》吸收阴阳家并具体化为明堂时令之学,群体汇编之作应合着秦汉大一统的时代需求。至汉初,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提到,六家“同归而殊涂”,“皆务为治者也”,但黄老学何以能在百家争鸣中压倒百家呢?司马谈总结黄老道家的特质为:“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黄老思潮不断吸纳各家所长以因应时代所需,正是黄老学在秦汉之际一枝独秀的关键因素。

黄老思潮对老子学的发展,有几项独特之处。首先,从修身来看,主张“神本形具”,强调修身为治国之本,并以“君体心位”之说一理贯通了修身与治国之道。再者,由治国来看,主张“虚无为本,因循为用”,“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具体来说,在典章制度上表现为礼法并用,在统御原则上采取“指约而易操”的策略,通过“君臣异道”(“君无为臣有为”)达致“无为而无不为”的实效。

黄老思潮的发展,通过“黄老之学”落实为汉初“黄老之治”,达到了最高峰。尔后,虽然因为汉武帝独尊儒术离开了政治舞台,但其思潮仍转入民间持续酝酿发酵,对东汉黄老道教的出现,乃至魏晋主张调和儒道的王弼与郭象之思想,都持续发挥着绵延不绝的影响力。

【注释】

[1]王充《论衡·自然》:“黄老之操……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

[2]蒙文通:《古学甄微·略论黄老学》,巴蜀书社1987年版,第27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