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齐兵学”中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是中国传统兵学的典范之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影响尤为深远,为后世的兵学家、军事家所推崇和师法,西汉之时的《淮南子》也不例外。在“将”论上,《淮南子》对《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的思想承继较为全面,基本主张相近。具体而言:
一则《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的慎“将”思想,为《淮南子》所认同,“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25]。《孙子兵法》认为:军事将领的贤良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之强弱,作用重大,是“国之辅也”。而且,在现实战争中,“知兵之将”更可被视为“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因此,《孙子兵法》在军事上强调统治者应该慎于择“将”而用,必须将其作为战前“校之以计,而索其情”的“五事”之一来严肃对待。《孙膑兵法》也认为“知道之将”“王者之将”是战争获胜的重要前提,“明主”必须善于选任。受此影响,《淮南子》主张:“将相不强,功烈不成”[26],故而在论“将”上,也突出“将孰能”的重要性,强调统治者明于知“将”,善用“良将”“上将”。
二则《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的“将”道思想,为《淮南子》着力吸纳。“将者,智、信、仁、勇、严也”[27],《孙子兵法》不仅要求军事将领应该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而且也要通晓“用兵之法”,善于根据实际的情势变化,做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28],“致人而不致于人”[29],在战争中掌握先机,克敌制胜。《孙膑兵法》提出,为“将”者应该熟知“阵”“势”“变”“权”的用“兵之道”,而“察此四者,破强敌,取孟将也”[30]。与二者思想一致,《淮南子》同样是从军事素养和战争实践出发,对为“将”者提出具体要求,认为军事将领不但要能“与卒同甘苦”“以其身先之”,“将”德突出,而且要知“势”“权”“虚”“实”的“用兵之道”,彰显将才。(www.xing528.com)
三则《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的“良将”理想,也为《淮南子》积极诉求。“明主虑之,良将惰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31],在《孙子兵法》看来,只有知兵善用、辅国利君的“智将”“上将”,方可称之为“良将”。《孙膑兵法》也指出:“夫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陈则知八陈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32]与前者在用“将”问题上的理想诉求相近,《淮南子》同样肯定和推崇“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合于主”的“上将”“良将”,视其为“国之实也”。[33]
正因为《淮南子》论“将”渊源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受到后者兵学思想的深厚影响,并在自身论“将”中有所承袭,所以才能在秦汉时代条件下,以“道”论兵,融合多元,进一步深化发展传统之“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