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淮南子》思想史论:气志关系的探讨

《淮南子》思想史论:气志关系的探讨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淮南子》不仅对“神”“气”关系进行论述,而且对“志”“气”关系也有所讨论。如前所言,“志”与“神”在《淮南子》生命哲学中关系紧密,但二者还是有所不同。称“志气”者有一次:嗜欲者使人之气越,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劳,弗疾去则志气日耗。“气志”单独称之者有三次:圣人处之,不足以营其精神,乱其气志,使心怵然失其情性。气志者,五藏之使候也。在《淮南子》看来,“志”“气”二者共生共弊,密不可分。

《淮南子》思想史论:气志关系的探讨

淮南子》不仅对“神”“气”关系进行论述,而且对“志”“气”关系也有所讨论。如前所言,“志”与“神”在《淮南子》生命哲学中关系紧密,但二者还是有所不同。相较而言,“志”更集中地反映“心”的心理内容和精神因素,比“神”的主体性内涵要狭小,甚至可被视为从属后者的概念。因此《淮南子》在论及“气”时,有将“神”“志”与前者并举的情况:“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秏者以老”。但是“志”毕竟不能等同于“神”,而且是比“神”更依赖于“五藏”的主体因素,并同流转于“五藏”“四支”中的“血气”形成人体意义上内在关联,进而也引发生命中精神意向性的“志气”。

《淮南子》对“志”“气”也有合称之为“志气”或“气志”的时候。称“志气”者有一次:

嗜欲者使人之气越,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劳,弗疾去则志气日耗。

“气志”单独称之者有三次:

圣人处之,不足以营其精神,乱其气志,使心怵然失其情性。

气志者,五藏之使候也。(www.xing528.com)

马,聋虫也,而可以通气志,犹待教而成,又况人乎?[182]

还有两次是与“形神”并称,有一次与“精神”并称,这些时候的“气志”不具有意义上的独立性,而是在一个更大的语义整体之中。

《淮南子》将“志”“气”并称,主要受到《吕氏春秋》的影响,二书之间存在历史的亲缘性,后者“在体系的结构、整理的方法上”实际为《淮南子》“提供了一个直接效法的模式”[183]。《吕氏春秋》中言“志气”者有“志气不和”[184],言“气志”者则有:“气志视听动作无非是者”[185],“今管子乃以容貌音声,夫人乃以行步气志,桓公虽不言,如暗夜而烛燎也”[186]等。

在《淮南子》看来,“志”“气”二者共生共弊,密不可分。积极的时候,“气志虚静恬愉而省嗜欲”,“志”“气”一起对生命存养发挥良好的作用;消极的时候,“嗜欲者使人之气越,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劳,弗疾去则志气日耗”,二者所产生的“日耗”弊端又是共同的。因此,《淮南子》认为,当“志”“气”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时,能对主体精神产生有益的合力影响,即“五藏能属于心而乖,则志胜而行不僻矣。志胜而行之不僻,则精神盛而气不散矣”。《淮南子》在这里深刻指出了“志”“气”合而对“神”所产生的特殊影响,从中也反映出汉代道家对生命心理的极为深细的理论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