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道家的认识中,老、庄都没有明确提出过“精气”说,将“气”向形而下的方向更进一步落实,凸显其“精也者,气之精者也”[53]的内涵。以之作为生命存在的本质要素,主要是从稷下道家的《管子》四篇开始。《淮南子》在生命哲学上接受了这种带有唯物色彩的“精气”说,并将其论述为人类生命的产生原因:“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54],以此凸显出人类在世界万物中特殊的存在价值。虽然从生命存养意义上来看,《淮南子》对“精气”说的阐发较为有限,但不可否认,它是道家“精气”说从《管子》四篇深化演进到《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历史枢纽。《老子河上公章句》深入弥补了《淮南子》的不足,将“精气”说充分运用和阐发到生命存养方面,明确主张:“治身者,当爱惜精气,不为放逸”[55],“专守精气使不乱”[56]。
《淮南子》对“精气”说的发展,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政治方面。它将“精气”说与儒家思孟学派的“诚心”思想结合起来,进而推阐自己的治国理念。《淮南子》用“精气”说对“诚心”进行新的阐释,强化后者的思想强度。它说:
夫矢之所以射远贯牢者,弩力也;其所以中的剖微者,正心也;赏善罚暴者,政令也;其所以能行者,精诚也。故弩虽强,不能独中;令虽明,不能独行;必自精气所以与之施道。故摅道以被民而民弗从者,诚心弗施也。[57](www.xing528.com)
今日解怨偃兵,家老甘卧,巷无聚人,妖菑不生,非法之应也,精气之动也。故不言而信,不施而仁,不怒而威;是以天心动化者也。施而仁,言而信,怒而威;是以精诚感之者也。[58]
这种贯通融合“精气”“诚心”的思路,充分显示出《淮南子》会通道儒、以儒补道的汉代黄老特色,也反映了其比《老子河上公章句》更为强烈的治国取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