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2],认为人们在日常的养生实践中,应注重克服外在纷繁的物质诱惑,避免使自身陷于“心发狂”的不利的精神状态。庄子也反对人们过度执着于外在的事物,以致“劳形怵心”[3]。与道家先贤一致,《淮南子》指出:“故心者形之主也”[4],“夫心者,五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支,流行血气,驰骋于是非之境,而出入于百事之门户者也”[5],认为“心”在人们的自然身体中占据关键地位,是“形之主”,“五藏之主”,发挥着“制使四支,流行血气”的实际作用,进而还对人们辨别是非,处世经事发挥出重要影响。由于“心”对人们的养生实践具有如此显著的效用,所以《淮南子》强调:“是故不得于心,而有经天下之气,是犹无耳而欲调钟鼓,无目而欲喜文章也。亦必不胜其任矣”[6],认为养生重在内养其“心”,外养其“气”,如果人们无法持养其“心”,那么便会扰乱自身对于“气”的调理,造成“心”“气”不协的消极结果。
为防止“心”为外物所纷扰,《淮南子》要求人们在养生上应善守其“心”。“夫趋舍行伪者,为精求于外也。精有湫尽而行无穷极,则滑心浊神而惑乱其本矣。其所守者不定,而外淫于世俗之风,所断差跌者,而内以浊其清明,是故踌躇以终,而不得须臾恬澹矣”[7],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趋舍行伪”时,内在的精神意志就会受到损耗,进而扰乱人“心”的清明安定,使其行迷于贪图享乐的“世俗之风”,背离常保其生的养生目的。基于这种认识,《淮南子》延伸老子所言,明确指出:“是故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声哗耳,使耳不聪;五味乱口,使口爽伤;趣舍滑心,使行飞扬:此四者,天下之所养性也,然皆人累也”[8],认为真正的修道之士“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9],能在养生上内守己“心”,而非“滑心”乱志。(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