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治天下:淮南子行政管理思想的哲学依据

道治天下:淮南子行政管理思想的哲学依据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论是《淮南子》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也是《淮南子》行政管理思想的哲学依据。先秦道家的道治理念,不论老庄抑或黄老,对《淮南子》的治国思想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要之,《淮南子》在政治上探求国家管理之“道”,而这种道不但有着宇宙论的哲学思辨作为根本依据,而且有着治国论的人间证明作为实现途径。

道治天下:淮南子行政管理思想的哲学依据

道论是《淮南子》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也是《淮南子》行政管理思想的哲学依据。《淮南子》对“道”的理解和阐释,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道的宇宙论哲理思辨,二是道的治国论的人间论证,这两个层面都受到先秦时期老庄哲学和黄老思想的深刻影响,在历史承续中有所时代发展。

其一,在道的宇宙论思辨中,《淮南子》主要承袭先秦的老庄哲学,也受到黄老思想的一定渗透,对道的根源性、无限性、创生性和整体性有进一步的深化认识。

“道”原本是一个普通概念,意指人们日常“所行道也”,是老子将其抽象提升为“极其重要的哲学范畴”,并“第一次在中国哲学史上建立起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7]。在道家思想发展中,老子首先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8]的观点,庄子也认为道的存在是“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9]。老庄认为道不仅是宇宙万物得以产生的终极根源,而且是宇宙万物发展演化的内在规律,“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10],“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11],“道者,万物之所由也”[12]。与此相近,稷下黄老学者也主张:“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13],而《黄帝四经》同样强调:“虚无形,其裻(寂)冥冥,万物之所从生”[14]

对先秦道家这种道的宇宙论思辨,《淮南子》不光认同和接受,且有着更为深入具体的哲学阐述。“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15],《淮南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之本源,具有超越时空的无限性,无形无象地弥漫于万事万物之中。而且道充分发挥着创生、演化宇宙万物的功能,“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16],“夫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跂行喙息,蠉飞蠕动,待而后生,莫之知德;待之后死,莫之能怨”[17],道成为万物发展变化必须遵循的自然规律。“道者物之所导也”[18],道最终能影响万物发展的前景,并决定其命运,“夫道者,无私就也,无私去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顺之者利,逆之者凶”[19]。在《淮南子》看来,正是在这种无形无穷的存在过程中,道成为宇宙万物赖以存在、演生的终极根源和内在规律,显示出浑然不可分的整体性,“朴至大者无形状,道至眇者无度量,故天之圆也不得规,地之方也不得矩。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道在其间,而莫知其所”[20]

其二,在道的治国论证明上,《淮南子》坚持和推崇先秦老庄哲学的“道治”理念,但是又从西汉王朝的政治现实出发,接受黄老思想的治国主张,强调道在行政管理中的具体落实和操作,凸显其应有的人间性、政治性和实用性,而不仅仅是宇宙论的哲思。(www.xing528.com)

“以道莅天下”[21]是老子的政治理想。在他看来,为政者管理国家必须遵循道的规律,既要顺应自然之天道,又要合乎世俗之人道,因为“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22],只有在行政管理中坚持以道治国,才能让天道与人道和谐统一,实现国家政治的良好发展。而要真正治国以道,则需要为政者在国家管理中无为而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23]。和老子相比,虽然庄子更为关注道对生命个体的精神作用,但在治国上仍然认同道治理念。庄子认为:“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24],要求为政者坚持无为的治国路线

不同于老庄哲学,战国稷下以来的黄老思想有着更加强烈的治国诉求,尽管二者都是先秦道家的重要构成,但显然后者并不认同疏离或逃避政治的做法,而是主动强势地参与、介入,力图通过道与法、术的密切结合,赋予原本形而上的道以前所未有的形而下的政治性、实用性,形成一种适应秦汉时期政治变革趋势的治国论。作为战国后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归本于黄老”[25]韩非提出:“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26],试图用道为其功利主义的法家治国论提供坚实的哲学支撑。《管子》亦云:“明君之重道法而轻其国也”[27],将道与法紧密关联,认为:“夫静与作,时以为主人,时以为客,贵得度。知静之修,居而自利。知作之从,每动有功。故曰无为者帝,其此之谓矣”[28],要求为政者在国家发展中,善于无为而有所为,动静得宜。《黄帝四经》更是充分展现出战国黄老的治国主张:“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見知天下而不惑矣”[29],“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必审观事之所始起,审其刑名。刑名已定,逆顺有位,死生有分,存亡兴坏有处,然后参之于天地之恒道,乃定祸福死生存亡兴坏之所在”[30],从实质上沟通道与法、刑名的内在关联,把法度刑名作为道在人间政治中重要的落实手段,变老庄哲学的以“道”治国为黄老思想的以“道法”治国。

先秦道家的道治理念,不论老庄抑或黄老,对《淮南子》的治国思想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但需指出的是,由于《淮南子》作为“王者之书”的根本立场,使得“帝王之道”“治国之道”成为淮南王刘安关注和思考的核心议题。“治在道,不在圣”[31],《淮南子》延续了先秦道家以道治国的根本主张,并且更为强调:“国有亡主,而世无废道”,“不因道之数,而专己之能,则其穷不达矣”[32]。《淮南子》还突出了法在国家管理上的重要效用,主张为政者治国用法:“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33],“故法律度量者,人主之所以执下”[34],要求为政者在政治实践中应做到“言事者必究于法”[35]。这种黄老式的治国理念,在《淮南子》中多有所见,充分反映出《淮南子》道论所具有的人间性、政治性以及隐含其中的迫切希望“道”发挥治国实效的“求治”意识。

要之,《淮南子》在政治上探求国家管理之“道”,而这种道不但有着宇宙论的哲学思辨作为根本依据,而且有着治国论的人间证明作为实现途径。只有同时取得源于自然天道和国家政治的合理性支持,为政者才能创造出一种具有现实操作性的治国模式,使行政管理实践体现出道治理念及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淮南子》的“道”既被“作为万物本源的抽象的、形而上的范畴,它还被当作具体的、形而下的人间政治的基础”[36],促使《淮南子》产生“在思想上对道家的倾向,在政治上对黄老治术的推崇以及将二者糅合的努力”[37],而这最终让《淮南子》在治国上构建出理想的“无为而治”的行政管理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