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历来是中国传统政治发展的核心要素,这对《淮南子》而言,也是如此。作为王朝兴衰存亡的政治关键,专制君主是否具有良好的政治才能,尤其是能否体现出“清净恬愉”“廉俭守节”的内在修养,这从根本上决定了现实政治的发展趋势。《淮南子》认为:“夫水浊则鱼噞,政苛则民乱”[9],如若专制君主在政治上试图“以其位,达其好憎,以其威势,供嗜欲”[10],只知“狡躁康荒,不爱民力”,就必然导致“民力竭于徭役,财用殚于会赋,居者无食,行者无粮,老者不养,死者不葬,赘妻鬻子,以给上求,犹弗能赡”[11]的悲惨景象,其结果只能是“君为无道,民之思兵也,若旱而望雨,渴而求饮”[12],促使王朝政治陷于风雨飘摇之中,走向彻底的衰败。因此,推动专制君主“处静以修身,俭约以率下”[13],实现“廉君”政治,就自然成为《淮南子》廉政观的首要内涵。对此,《淮南子》有着深入的政治思考,试图在“反秦与袭秦的双重倾向”[14]中深刻以秦王朝的历史教训为鉴,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西汉统治者提出明确的“廉政”要求,推动其在道家化的“内圣外王”中实现王朝的长治久安。
对《淮南子》而言,秦王朝作为反面典型,其廉政教训至为深刻,必须在政治思想上给予反思和借鉴。在《淮南子》看来,一方面,秦王朝的统治者“高为台榭,大为苑囿,远为驰道,铸金人,发适戍,入刍槁,头会箕赋,输于少府”[15];而另一方面,则是“秦王之时,或人葅子,利不足也”[16],这种强烈的现实对比,既充分彰显出秦王朝的政治暴虐性,也深刻反映出统治者自身的肆欲性。因此,历史地看,秦王朝政治的最大失败之处不仅在于任法滥刑,穷兵黩武,更在于统治者穷奢极欲,享尽荣华,完全不顾惜民力,也不以百姓之生死存亡为念,以致民心丧尽,邦国覆灭。由此可见,对于专制王朝的现实发展而言,统治者在政治上能否清净无为、节省嗜欲,就成为决定王朝命运的关键所在,正所谓君廉则国兴,君贪则国亡。“秦皇帝得天下,恐不能守,发边戍,筑长城,修关梁,设障塞,具传车,置边吏。然刘氏夺之,若转闭锤”[17],这在《淮南子》看来,其中的必然性就在于统治者自身的廉政素养。对于西汉统治者来说,正是由于其在现实中反秦之道,易秦之政,坚持“清静无为”“廉俭守节”的政治路线,实现“刘氏持政,独夫收孤,财有余也”[18]的良政发展,使民众能够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所以才能“因民之欲,乘民之力”,“为天下除害,而与万民共享其利”[19],最终取秦而代之,建立刘汉王朝。正是基于秦王朝之类的反面教训,《淮南子》对一切统治者的非“廉”行为都持批评和否定的看法,坚决反对现实政治出现“万民愁苦,生业不修”的消极状态,始终强调专制君主应该具有深厚的廉政修养,能够如圣人那样践行“能有天下者,必无以天下为也”的政治原则,克制“贪污之心”,“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于己而已”。[20]
如何才能真正有效促使专制君主践行“廉政”,《淮南子》也有着基于黄老道家思想的正面认识,这在其“清净无为”“返性于初”的政治主张中得到充分体现。其一,《淮南子》主张应该避免各种“嗜欲”对君主内在之“性”的消极影响,认为“清净恬愉,人之性也”[21],但“人性安静,而嗜欲乱之”[22],这对统治者尤为如此。因此,《淮南子》主张专制君主应该“心常无欲”,“形常无事”,能够在政治实践中“游心于恬,舍形于佚”[23],避免“嗜欲者,性之累也”[24]造成的政治恶果。其二,《淮南子》也主张君主应该在克制“嗜欲”中注重自身的廉政修养,能够在政治实践中“除其嗜欲,损其思虑”,做到“清明而不暗,虚心而弱志”。只有如此,君主才能“适情性则欲不过节”[25],真正做到“约其所守则察,寡其所求则得”,最终实现“心和欲得则乐”的理想状态。其三,《淮南子》还主张君主在政治上应该“与道合一”“清净无为”,在“富贵广大,守之以俭”[26]中推动现实政治的清廉发展。一方面,《淮南子》憧憬“和顺以寂漠,质真而素朴”,“在内而合乎道,出外而调于义”[27]的政治理想,认为君主只有深悟“静漠者,神明之定也;虚无者,道之所居也”之哲理,才能在真正践行“节省嗜欲”“清净无为”的廉政原则,与民休息,利其发展;另一方面,《淮南子》凸显出君主的廉政表率作用,认为:“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28],因此君主应该“处静以修身,俭约以率下”,在“清净无为”中实现“静则下不扰矣,俭则民不怨矣”[29]的良政发展。(www.xing528.com)
概而言之,对专制君主在现实政治中的廉政作用及影响,《淮南子》的认识理性而深刻。从秦王朝之类“非廉”的政治教训中,《淮南子》更加明确“君廉”在其廉政观中的核心地位,并进而试图通过黄老道家思想来“驯化君主”,促使统治者具有“清净无为”“廉俭守节”的廉政信念,强化其“内圣”之功,以此来推动君主政治走向“闲居而乐,无为而治”[30]的理想状态。历史地看,《淮南子》这种“君廉”思想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不无启示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警醒执政者,促其深刻认识到“廉俭守节”,勤政为民的廉政思想。“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而安民之要,则在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31],因此只有执政者始终能够以民为本、清廉执政,才能“必得人心也”,从而推动国家政治更好地走向和谐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