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之有别于其他学科,最显著之处在于其母语学习特征。195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母语作出如下定义:“母语是指一个人自幼习得的语言,通常是其思维与交流的自然工具。”
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其基本特征是:学生的学习不是零起点,和其他学科比,学生在开始学习语文之前,便具有运用语言的丰富经验与知识。因此,必须充分研究学生,才能了解学生最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每一个学生都带着丰富的母语经验走入语文课堂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不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一个从“不太好”到“较好”、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的过程。从广义知识论视角看,学生语文能力的不足可以理解为学生在语文知识方面的缺失。对于母语学习者而言,这种缺失一般不是“全局结构”缺失,而只是“局部功能”缺失。换言之,绝大多数学生的语文学习困难通常都只是局部的梗阻,而非全体的“坏死”。
我们认为: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需要全面的语文知识,而只需对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关键困难提供必要的指导就足以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目标主要是“变构”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不是为学生重置一套知识结构。教师只有在认真分析学生语文学习行为与结果之后,才能确定某一特定阶段中迫切要突破的目标,然后根据这些目标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
当代教学理论有一个重大转向: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到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研究学生、发展学生因此成为教学设计的第一要义。研究学生则是一门技术活。通过学习科学理论,通过一系列学情探测分析技术,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学生学习需求与学习状态。(www.xing528.com)
合宜的语文教学应该准确探测到学生的起点水平,了解学生语文学习需求,然后提供必要的教学以满足学生需求。现代医学在治疗病人之前,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病情探测手段,如化验、CT、B超、核磁共振……但是,语文学情探测技术目前完全处于最原始的经验阶段,教师只能凭借经验模糊了解学生状况,这严重制约了语文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精准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握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瓶颈问题,才能有效开展“精准靶向式”教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