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都非常强调:教学环节设计应当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是指按一定的顺序、步骤逐渐开展。教学环节的有序即强调环节的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历来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具体而言,在幼儿园集体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展开应“循序渐进”,所谓的“序”应当包含两个层次: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幼儿认知的心理顺序。
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指的是知识所在学科的系统及其内在联系所体现的层次顺序,即难易层次。幼儿认知的心理顺序指的是幼儿认知过程所遵循的心理顺序。此外,基于幼儿年龄特点,教学环节设计还应该关注幼儿的认知心理需求。
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教师需要把握:
(1)教学步骤的精心安排,即强调层层推进;
(2)教学内容的有序呈现,即注意详略得当;
(3)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即落实重点、化解难点。
其中包括如何导入活动、引起学习兴趣,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帮助幼儿提升经验、迁移经验并引起后续学习愿望,以故事教学活动《七只瞎老鼠》(大班)为例。
故事简介:《七只瞎老鼠》讲述七只瞎老鼠在池塘边遇到一个大怪物,谁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于是,每一天不同的老鼠轮流去“观察”大怪物,回来报告自己的发现“这是一根大柱子”“这是一根绳子”“是一把扇子”“是一座峭壁”……最后,小白鼠去了,它从大怪物的左边到右边,上面到下面,前面到后面,摸了一遍,得出结论“这是一头大象”。于是,其他六只老鼠也去全面摸了一遍,验证了小白鼠的结论。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能让大班幼儿初步懂得观察认识事物要具体全面,不能随便下结论、不能以偏概全。这个故事不仅能让幼儿学会认识事物的方法,更能发展大班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如下:
第一环节:封面导入,观察猜测(3分钟)
——你看到谁?有几只老鼠?有什么特别?
——七只小老鼠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
第二环节:倾听故事,了解故事内容(10分钟)
——六只小老鼠摸到的是什么呀?
——第七只小老鼠在想什么呢?
第三环节:游戏体验,根据信息合作猜测(10分钟)
(1)小组游戏:“窗子里躲着谁”(幼儿轮流打开六个小窗口,猜测动物)?
(2)集体验证:窗子里躲着的是什么动物?
第四环节:完整听赏,理解故事内容(7分钟)
——第七只小老鼠摸到的到底是谁呀?
——为什么第七只小老鼠说对了呢?
——你喜欢故事里的谁呀?说说理由。
——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分析上述教学环节,教师设计的第三环节“游戏体验”旨在让幼儿“动静交替”,通过小组活动、操作体验、猜测动物,引导幼儿自我建构经验。那么,这样的环节内容呈现是否有助于幼儿理解作品内容,符合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是否符合幼儿认知的心理顺序?是否合情合理?这样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环节设计是否具有逻辑性?
基于两个“有序”的认识,我认为这一活动的第三环节和第四环节应做调整:(www.xing528.com)
第一环节:封面导入,观察猜测(约3分钟);
第二环节:倾听故事,了解故事内容(约10分钟);
第三环节:完整听赏,理解故事内容(约7分钟);
第四环节:游戏体验,根据信息分析判断(约10分钟)。
这样的环节设计,可以让幼儿通过故事教学体悟到观察、猜测、判断动物(事物)的准确方法,不能以偏概全,而应该具体全面。然后在游戏中和同伴一起尝试根据来自窗口的六个信息,运用故事中获得的“新经验”,再仔细倾听、分析判断,准确猜测出“窗子里”躲着的动物。
如此一来,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趣”,也更加“有序”,体现了每一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之间关系的逻辑性。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使得幼儿在故事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新经验得以迁移、巩固、运用,在故事的讨论理解、动手亲自体验中获得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这样的“游戏体验”是有实效的,而非形式的“花哨”、价值的“削弱”。
值得注意的是,环节设计切忌出现为了“操作”、为了“新奇”而无视幼儿认知学习的思维发展逻辑性,无视幼儿认知学习的心理需求顺序性。上述教学环节设计中,教师单纯地追求语言学习活动的形式多样、情景多变,而“人为”地中断幼儿对作品的感知理解,造成环节内容之间“牵强”“唐突”,这样不仅降低了教学环节、形式与目标内容的“契合度”,导致重难点解决的“不着力”,课时安排的“不合理”,合作游戏的“低效率”,还容易造成幼儿学习过程中幼儿注意涣散、思维跳跃,影响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不利于幼小衔接的目标落实。这样的环节设计表面看似“有趣”,实质乃是“形式至上”“快乐至上”“以教为主”的表现。
因此,“以学定教”即强调要关注和体现教学环节与内容之间的“逻辑性”“顺序性”。以幼儿故事教学为例,在教学环节设计中,教师应学会关注幼儿认知经验、生活经验,全面准确解读幼儿文学作品,根据幼儿心理、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发展的特点,明确故事情节“转折点”、认知思维“挑战点”、情感激发“体验点”……以此为故事内容呈现方式的依据,设计“有趣又有序”的教学环节,让幼儿在故事情景中游戏体验、动手操作、联想经验、表达表现。
再以中班教学活动《猫头鹰喔喔呼》为例:
故事简介:《猫头鹰喔喔呼》讲述了在雨夜中,一只迷路的猫头鹰误入一个鸡窝棚。第二天,母鸡们发现了这个不速之客,面对猫头鹰希望留下来的请求,母鸡们提出了三个要求(捉虫、刨土、打鸣“喔喔喔”)。于是,猫头鹰努力练习,但是始终学不会,发出“喔喔呼”的叫声。母鸡们讥笑猫头鹰是个“大笨蛋”。猫头鹰气急了大叫“我是猫头鹰,我不是鸡!我们猫头鹰有自己的本领”!正在这时候老鼠来抓小鸡,猫头鹰张开翅膀吞掉老鼠……最后猫头鹰成为母鸡和小鸡们的“大英雄”!
该活动的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交代故事名称,想象推测
——猫头鹰怎么会发出这个声音?
第二环节:倾听故事内容,引起讨论
——你认为猫头鹰能学会这三个本领吗?
——为什么学不会?你听到猫头鹰说什么?
——猫头鹰到底有什么本领?
第三环节:观赏微视频,感知猫头鹰的本领
——你看懂了吗?猫头鹰到底有什么本领?
第四环节:完整听赏故事,理解作品
——为什么说猫头鹰是大英雄?
——你喜欢这个故事吗?喜欢谁?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上述教学第三环节“观赏微视频”这一学习内容的安排是“合情合理”的,也是“有趣有序”的,它契合故事内容情节发展的“转折点”、认知思维的“挑战点”。这样的环节内容设计不仅有助于拓展幼儿对猫头鹰的认知经验,也能帮助幼儿具体直观的感知、理解猫头鹰“大英雄”的形象,还能由此激起幼儿大胆、勇敢、自信、乐于表达表现自己的良好个性品质。这样的环节内容设计既遵循了教学内容呈现的逻辑顺序,也符合幼儿学习的认知心理顺序,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设计理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