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就企业自身的管理体制、创新能力等因素对于实施低碳生产的影响展开了研究。很多学者支持决策者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有促进作用的观点,如Caswell、Zilberman(1986年)和Shah等人,Chakra-voryU(1995年)的研究中表明:传统的生产技术面临着人们对环境质量日益关注所带来的挑战。清洁技术改进的初期,决策者对新技术选择的态度影响企业对这些技术的采纳率和采纳方式。
Irene. Henriques和Perry. Sadorsky在1996年的研究中表明:股东、员工和居民等给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压力会给企业带来潜在的巨大环境风险。
Huhtala、J.J.Bouma、M.Bennett和D.Savage等学者在2003年的研究中发现:清洁生产不仅改变原材料、工艺和产品,也能改变企业文化与人的态度。清洁生产可以帮助、教育决策者、项目经理以及员工,提升其可能取得成功的潜力。
著名战略管理学家波特(Porter,1991年、1995年)倡导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双赢”理念。他的研究证明有效的环境规制在提高企业成本的同时,可通过创新补偿与先动优势等途径为企业创造收益,部分或全部弥补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成本,甚至给企业带来更多净收益。双赢理念的提出是建立在包括波特在内的众多学者对各类企业或产业所进行的大量实证分析基础上的。(www.xing528.com)
我国学者胡秀莲等在《中国减缓部门碳排放的技术潜力分析》一文中指出,我国低碳生产普及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新技术的开发、创新能力以及获得新技术的能力有限。吴林海等2010年6月在《R&D投入能力、企业特征、政府作用与工业出口企业低碳生产意愿研究》中研究了工业出口企业的低碳生产意愿与主要影响因素,验证了目前国外研究结论对中国工业出口企业基本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谭玲玲2011年6月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机制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中指出,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因子,技术进步一方面可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由于存在着技术进步的抵消作用,能源效率的提高可能并未从总体上降低能源消耗。
郭彬、张世英、郭焱等用激励理论和委托—代理模型分析了政府如何从经济角度引导和激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刘彩利等的研究也表明,政府在低碳生产的推广中应该大力宣传低碳生产经济与环境“双赢”的优点,同时注意充分利用市场作用。张其仔等在2006年指出要在现有环境政策与机制的基础上,引入成本有效性分析制度,加强环境保护与科技创新政策整合,进一步完善激励型生态补偿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