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所表征出的碳源与碳足迹进行全方位、全流程的跟踪、考核与计量测定称作碳排查。显然,前者基于整个企业层面,后者基于整个产品层面,但两者的碳排查工作都置身于一个完整而独立的运作系统,进而列入所有的“实质性”排放,从而使系统边界得以划定,明确了碳排放量以及产品碳足迹计算的范围,即哪些生命周期阶段、输入和输出应纳入评估。
所谓“实质性”排放包括产品的生产、分销、使用、处置或再利用等过程中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碳排放,将影响最终的产品碳排放总量的因子纳入系统中,同时严格摈弃不相关的作业与流程产生的碳足迹。
依据《PAS2050规范》使用指南:如何评价商品和服务的碳足迹,“实质性是指超过生命周期预期排放总量1%的任意来源贡献”(全氟化碳因具有强烈的温室效应,也纳入模型予以计量),具体到本文实际生产中的碳排放计量,在确认边界时应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1)非实质性排放源不列入。
(2)输入过程中的所有人力、畜力不予计算。
(3)因分销订单客户的异同及路程疏离等原因,造成深加工以后的运输、仓储等诸多环节无法统一核算,计量结果在不同企业间不具备可比性,故不加以考虑。(www.xing528.com)
通过使用估值和即时取得的数据决定一个排放源是否可能是实质性的,并进一步确定数据收集、整理的优先顺序。依据从各个流程与作业中提取出的碳排查的工作成果及模型计量的要求,并考虑对目标数据进行量化、修正与处理,将数据的优先序由重到轻分为考评级、忽略级、排除级三个层次。
(1)考评级。该层次等级最高,所含数据模型均需逐一测算,汇总加和后可得到用于行业内部参考比较的考评指标。根据数据来源的精确性不同,该层次又可细分为计量级和约当级。计量级数据要求根据电解铝实际生产作业,通过建立完善且易于操作的计量模型对其碳排放量进行准确计量。而约当级可利用日常生产总结出的铝产量与碳排放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对某些碳排放总量较大而精度要求不高的环节加以简单衡量。
(2)忽略级。该层次等级适中,所含数据均能够对电解铝生产的碳排放总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因与其相关排放水平较低,未能对碳排放总量产生实质性贡献。由此,与其相关各项作业环节的碳足迹均忽略不计,包括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与储存、深加工与分销流程中各项作业所产生的碳排放。
(3)排除级。因本书研究内容所限,该层次数据所涉及的与工艺及其能源供应有关的碳排放数据均不予以考虑,包括原材料、辅助机物料供应环节所产生的碳排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