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是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现象,谣言的传播容易形成社会舆情,从而造成社会动荡、危害公共安全等恶劣影响。而信息发布便捷、信息传播广泛的网络更给予了谣言滋生和扩散的土壤。
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微博、微信等在线社交网络的发展,网民的身份发生了转变,除了是信息接受者外,网民也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与传播者。网络赋予了人们平等的话语权,为人们获得最新资讯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由于缺少信息审查环节、信息发布门槛低等因素,网民的信息发布及传播行为也加速了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
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中山大学和腾讯公司联合发布的《2018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显示:微信平台2018年共拦截谣言8.4万多条。据该报告分析,食品安全、医疗健康、社会民生等领域均是谣言“重灾区”[1]。2012年,微博用户“炎黄秦火火”编造了雷锋生活奢侈、全国残联主席张海迪持有德国国籍、“7·23”动车事故中国政府赔偿外籍旅客两亿元等谣言,煽动网民情绪,加剧社会动荡,造成恶劣影响。
大到引起社会动荡的抢盐事件、地震谣言,小到微信群中常见的食品安全、人口走失谣言的广泛传播和屡禁不止,充分证明了当前国内互联网舆情动员能力高、辟谣能力低。(www.xing528.com)
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研究网络谣言传播扩散机理是十分必要的。网络谣言是网络舆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和谐社会建设及保障网络环境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研究网络谣言传播扩散机理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应对网络谣言,科学辟谣,抑制谣言的传播,控制负面影响。
网络谣言的传播扩散与传染病的传播扩散有众多相似之处,都有无知者、传播者、免疫者等个体参与,都通过个体间接触进行传播。国内外对网络谣言传播的研究大多基于传染病模型,因此本章基于传染病SIR模型进行改进,加入谣言遗忘记忆机制,将感染者分为正向感染者和负向感染者,构建数学模型,来模拟网络谣言传播扩散机理。
本章的其余部分安排如下:9.2节是文献综述;9.3节构建了基于SIR传染病模型的SPNR模型,描述了该模型的传播机制;在9.4节中,我们对模型进行了数值仿真,比较参数对谣言传播的影响;9.5节进行了案例分析,通过收集真实的网络谣言数据,基于符合新浪微博网络特性的无标度网络验证了模型的可用性;9.6节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并讨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