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同社会偏好对舆情极化效果的影响

不同社会偏好对舆情极化效果的影响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仿真结果表明,当网络中只存在1种社会偏好个体时,网络极化率较低。此外,图7-14中的极化率变化趋势与图7-13中的略有差异,这是因为在分析如图7-13所示的不同偏好个体所占比例对舆情极化效果的影响情况时,将其余个体作为无偏好个体进行处理,即并不根据偏好调节收益值;而在图7-14所示的三维图中,若一种偏好个体所占比例增加,其余偏好个体所占比例则相应减少,从而使得三者之和恒为1。

不同社会偏好对舆情极化效果的影响

前文定义了公平、利己及利他3种偏好的个体,这里通过数值仿真实验研究网络中持这3种不同偏好的个体对舆情极化效果的影响。仿真网络采用拓展的BA无标度构建,仿真中其他相关参数如下:N=500,φ=0.5,ω=0.5,α=0.32,β=0.6,γ=0.05。具体网络特征指标如表7-1所示。图7-9为根据指标公式(7-7)计算得出的初始时刻网络中所有节点相互间亲密度情况的斑驳图,具体计算结果如公式(7-17)所示。图7-10为三维柱状图,其中x轴、y轴分别表示交互时间与态度值,z轴表示不同时刻不同态度区间内个体所占比例。图7-11则分别表示当网络中的个体偏好全为公平偏好、利己偏好、利他偏好或为混合偏好(各占1/3)时,舆情极化现象出现后网络中个体间亲密度的分布情况,具体数值如右侧色阶所示。在本次仿真中,当Time=6时,出现舆情极化现象,这是因为该时刻网络中所有个体的态度值都不再改变,且大部分个体的态度值处于极端值(即)内。

图7-9 亲密度斑驳图

由图7-9及公式(7-17)可知,在节点数N为10的网络中,除自身外,网络中最多有(10-1)2=81条连边,而每条连边都对应一个亲密度值。公式(7-17)的矩阵中,矩阵单元h(1,2)处节点数值为0.5000,表示Agent 1对于Agent 2的亲密度h12为0.5000,而图7-9中1行2列的格子,结合右侧色标可知,同样代表0.5000。公式(7-17)的矩阵中,若(i,j)处数值为0,则表示Agent i与Agent j不相连,此时图7-9中格子的颜色为深色。需要注意的是,矩阵中对角线单元h(i,i)无意义,均以0表示。

表7-1 仿真网络特征指标

图7-10 不同时刻态度值分布图

图7-11 亲密度分布图

此外,由图7-11可知,在Time=6时,3种偏好的网络中亲密度情况差异很大,其中利他偏好网络的亲密度大于公平偏好网络,公平偏好网络的亲密度大于利己偏好网络。基于此,利他偏好网络中个体交互的意愿更强,且在多次交互后会进一步增强这种意愿,其表现为亲密度的提升。与之相反,利己偏好个体则会在多次交互后减弱交互意愿,表现为亲密度的降低。此外,公平偏好个体则介于二者之间。然而,由图7-10和图7-12可知,由公平偏好个体所组成的网络中最终形成的极化率(即|xi|>0.9的个体数量占全部个体的比例)最高,然后依次是利他偏好网络、混合偏好网络与利己偏好网络。

图7-12 极化率随时间变化图(www.xing528.com)

另外,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社会偏好对舆情极化效果的影响,在保证其余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将网络中的3种偏好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设置为10%,20%,30%,40%,50%,60%,70%,80%,90%,100%等10种情况(其余个体均假设为无偏好状态)进行讨论,分析当3种偏好个体在网络中所占的比例不同时舆情极化的效果,结果如图7-13所示。

图7-13 3种偏好个体所占比例与网络极化率的关系

如图7-13所示,伴随利己偏好个体与利他偏好个体在网络中所占比例的增加,网络中最终形成的极化率都有所下降;与之相反,伴随公平偏好个体比例的增加,网络极化率几乎没有变化。

为更清楚地分析这3种比例的偏好在网络中的分布对于舆情极化的影响,以上述BA网络进行仿真,分别进行100次实验,每次实验均随机生成不同的偏好个体比例,并组合成不同的社交网络(如利己偏好占31%、利他偏好占33%、公平偏好占36%为一种组合,但三者相加为1),再计算出每种组合最后呈现的极化率值并绘制出极化率三维图,如图7-14所示,图中每个散点表示1次仿真结果,x、y、z轴分别表示公平偏好、利己偏好个体和利他偏好个体所占的比例,散点颜色则表示极化率,其中颜色越浅表示极化率越高,反之则表示极化率越低,具体如右侧色阶所示。

图7-14 3种社会偏好个体所占比例与网络极化率关系图

由图7-14可知,由于网络中3种偏好个体的比例相加均为1,图中所有散点均处于同一三角形截面内。三角形的3个角尖部分表示网络中只存在1种社会偏好时的网络极化现象,这3个区域的散点都为深色,代表极化率较低,而中间颜色较浅则说明极化率较高。仿真结果表明,当网络中只存在1种社会偏好个体时,网络极化率较低。此外,图7-14中的极化率变化趋势与图7-13中的略有差异,这是因为在分析如图7-13所示的不同偏好个体所占比例对舆情极化效果的影响情况时,将其余个体作为无偏好个体进行处理,即并不根据偏好调节收益值;而在图7-14所示的三维图中,若一种偏好个体所占比例增加,其余偏好个体所占比例则相应减少,从而使得三者之和恒为1。

例如,在现实生活中,运营家居用品的主要经销商“宜家家居”的商场内经常会出现“蹭睡”“蹭凉”一族,他们在商场内的商品展示区或坐或躺,或直接脱鞋睡觉等,这样的行为一直被人们所诟病。2019年8月22日,“蹭睡”“蹭凉”事件在网络引起了激烈的讨论,由152万粉丝关注的新浪大V“老板联播”发起了投票,由“没毛病,本来就是给人体验的”“老板心里苦也不敢说”“注意素质,我不会躺”“以后躺的人更多了”4个存在明显偏好的选项组成投票内容。根据数据统计,至2019年8月25日投票结束时,共有42.2万人参与该事件投票,具体投票情况如图7-15所示。

图7-15 “蹭睡”“蹭凉”事件观点分布饼图

由图7-15可知,大部分参与投票的网民都认为需要注意素质,不会在宜家过度休息,个人偏好从自身角度来看待问题;有15%的网民认为这种行为并无问题,个人偏好从买家角度来看待问题;有32%的网民则担忧宜家老板是否会亏本,个人偏好从卖家角度看待问题;其余人则担忧会助长这种行为。由此可见,在网络中确实存在各种异质个体,这些个体的偏好并不相同。而这些偏好不同的个体正广泛存在于网络中,即使对同一件事,他们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从而对网络极化现象产生显著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