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系强度分布对极化进程影响的实证分析

关系强度分布对极化进程影响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之对应,在同化效应带较大、排斥效应范围较小的情况下,加入关系强度会对极化结果产生相反的影响。图4-16加入关系强度前后态度极化进程的对比2由图4-16可知,当参数d1=0.4,d2=1.1时,融入不同的关系强度分布后,极化现象减弱,极化个体所占比例有所降低。因此,该极化模型的关系强度较好地描述了现实社会中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事件在极化过程中受个体间的亲疏关系的最终影响情况。

关系强度分布对极化进程影响的实证分析

在对社会网络的研究中,关系本身就作为至关重要的因素存在于网络中,个体之间依靠亲情、友情、爱情情感来维系。个体之间的联系有亲疏之分,往往通过两个个体之间情感的深浅来衡量,反映到社会网络模型中,表示两个连接节点之间关系亲疏的指标为关系强度。[24-25]同样以2011年抢盐事件为例,据数据统计,在抢盐的人群中有超过60%的人是通过周围亲友的传播而加入抢盐大军的,即在一个个体转变对某一事件的认知或判断时,往往对周围关系强度较高的个体存在依赖感并倾注较高的信任度,从而在做出决策时对亲近个体的建议附加较高的权值。

比较关系强度分布不同的网络模型,从直观上来说,权值(即关系强度)均为1的网络结构无法体现现实个体在决策时受到的人际因素影响,在加入不同权值(即融入了不同的关系强度分布)后,态度值会因受到亲密个体的较大的影响而改变,同时忽略亲密度较低个体的影响,这将大大影响极化的进程。[26]因此,本实验探讨不同关系强度的分布对极化进程的影响,这里将关系强度分为4个等级,量化为1—4间的整数,即将网络权值赋上[1,4]的整数,和网络权值(即关系强度)均为1的群体对比。设置同化效应相斥效应带参数d1=0.3,d2=0.5和d1=0.4,d2=1.1,取节点数n=100,分别在不同权值的网络上进行Time=400次的迭代计算,记录极化个体比例,取10次计算结果的平均值,得到的曲线如图4-15和图4-16所示。

图4-15 加入关系强度前后态度极化进程的对比1

由图4-15可知,在同化效应带较小、排斥效应范围较大的情况下,融入不同的关系强度分布,群体极化程度明显加深,极端化个体所占比例大幅提高,说明周围亲密个体的态度值直接影响到整个群体最终的极化程度。显然,关系强度的作用就是强化亲近个体的影响力,弱化非亲近个体的影响力,在鼓励差异化、抑制观点同化的环境下,关系强度很容易强化极化的程度[27]。与之对应,在同化效应带较大、排斥效应范围较小的情况下,加入关系强度会对极化结果产生相反的影响。(www.xing528.com)

图4-16 加入关系强度前后态度极化进程的对比2

由图4-16可知,当参数d1=0.4,d2=1.1时,融入不同的关系强度分布后,极化现象减弱,极化个体所占比例有所降低。原因在于,群体中的个体对该事件的评价普遍没有那么极端,在两种意见不一致时,选择相互同化策略的个体多于选择相互排斥策略的个体,因此整体的极化比例较低;而融入不同的关系强度分布之后,周围的亲近个体(关系强度较大的连接个体)的保守观点会较大地影响决策个体,使得决策个体的观点趋向于非极端的方向。

因此,该极化模型的关系强度较好地描述了现实社会中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事件在极化过程中受个体间的亲疏关系的最终影响情况。[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