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的四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

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的四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张蓓荔内容摘要:本课题是基于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平台的培养国际型、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该模式初创于2013年,成型并实践于2014年,此后又于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举办了4次高水准的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对于推动专业内涵建设、有效促进ICIA四型人才培养起到很好的作用,得到国内外学界和业界同行高度好评。如今,工作坊已经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活动组织模式。

张蓓荔


内容摘要:本课题是基于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平台的培养国际型(International)、创新型(Creative)、复合型(Inter-disciplinary)、应用型(Applied)高素质艺术管理人才(简称ICIA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该模式初创于2013年,成型并实践于2014年,此后又于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举办了4次高水准的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对于推动专业内涵建设、有效促进ICIA四型人才培养起到很好的作用,得到国内外学界和业界同行高度好评。

关键词:国际工作坊;四型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管理(Arts Management,Arts Administra-tion)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战略性新兴专业,具有跨学科性质。艺术管理遵循艺术规律和经济规律,遵循现行法律法规政策,建立艺术与受众之间的审美联系,为大众提供高质量的精神产品,影响城市大众审美心理的变化和城市的气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激发社会认同与情感共鸣。同时,艺术管理改善艺术活动的社会环境,促进艺术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并由此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助推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声望。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高校艺术管理专业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是,艺术管理毕业生就业难除了数量原因之外,更主要的是结构性矛盾,也就是一方面艺术管理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需要的高端艺术管理人才紧缺。可以预见“十三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随着我国艺术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高端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量是非常可观的。因此,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实践应用能力强的高端艺术管理复合型人才(即国际型、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四型人才”)是当下艺术管理教学与研究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工作坊教学特征、方法及作用分析

1.工作坊教学的特征

工作坊,英文workshop, 最早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包豪斯学院(Staatliches Bauhaus)。1919年,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在德国魏玛创建了包豪斯学院。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包豪斯学院十分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与设计素质的培育, 倡导“技术与艺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理念。由于学生日常集中参加实际创作训练需要特定的场地——“工作坊”,因此包豪斯学院的这种实践教学模式被视为“工作坊教学”的最初雏形。

20世纪60年代, 美国风景园林师、设计师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 Halprin) 将工作坊的概念引入都市建设计划中,用以指代提供各种不同立场和不同族群的人们进行思考、探讨及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工作坊有助于鼓励人们参与讨论、促进创新以及找到解决方案。[1]在哈普林看来,工作坊实际上就是主持者、参与者通过交流、讨论共同合作完成具体工作或讨论议题。从此,工作坊的内涵被进一步拓展,代表了一种基于专题的研究性议事模式。后来,一些高校将工作坊的概念引入教学过程当中,工作坊逐渐发展成一种有明确主题,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自主学习,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和分享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如今,工作坊已经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活动组织模式。

从文献回顾来看,工作坊教学具有如下特征:

(1)以培养综合素质为目标;

(2)以紧密结合实践为主线;

(3)以合作学习为重点;

(4)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依托。

工作坊教学既是探索国际化设计工作坊体验式教学模式场所,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的重要环节。单纯地依靠课堂、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创新型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结合工作坊的体验式教学,为师生提供更多实践平台(张彪,2018)。工作坊教学是一种校内模拟仿真的实践教学方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活动”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同时,工作坊教学的内容设置应体现解决问题的训练方式,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吴凡,2018)。工作坊教学作为一种以实践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模拟仿真的综合实践性教学模式,主张过程与结果并重、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改变传统实践教学的孤立性(邓娇娇等,2018)。工作坊教学模式通常采用教师带领学生团队的模式进行,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演讲、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探讨和研究某个话题。工作坊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有明确的专题内容,并提倡集体参与,互动交流,实践操作,跨领域合作。教师由原来的主讲人变为协助者,学生才是工作坊的主导。同时,工作坊的教学地点和时间较为自由,任何能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地方和时间点都可以开展工作坊(黄晓丹、黄华明,2017)。工作坊教学模式不同于上课、讲座的传统教学模式,与传统的理论核心模式、教师核心模式有着显著的区别,它是以实践为核心的理论辅助型教学模式, 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师引导型教学模式(杨洋,2016)。它将主题与互动相结合,教学互长,鼓励参与、创新以及建设性地解决问题(王雪华,2011)。工作坊是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能够为研究和实践服务,研究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实践为教学和研究提供验证。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优势, 在于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全过程,而这种效果不是其他实践模式能够达到的(林书兵,2014)。工作坊教学模式是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的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雏形。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的工作室化教学是一个创新培养模式,引入真实项目为导向,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在“做中学、学中做”,增加科研内容,实现实践与科研能力共同提升(张宝胜、李敏勇,2018)。工作坊教学是由多人参与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优点是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设计过程中,互动的方式有趣、灵活,能体现集体的智慧,也有利于综合能力的提升(周启红、牟莉,2014)。工作坊教学为高校艺术教育的创新成果和学生的创意理念转化为现场展示和现实产品搭建平台,实现艺术引领创新,创新引领创业,拓展高校众创空间和加强高校创客文化的建设(胡发强,2017)。

2.工作坊教学的运行过程

工作坊教学的运行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工作坊实践教学设计应遵循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和专业能力要求;二是初步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三是引入全过程考评体系,利用工作日志、学习报告、小组讨论等观察手段,对学生实践环节中的过关问题解决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和测评,保证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四是工作坊作为一种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形式,不仅需要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探讨,还要从硬件环境上予以保证(吴凡,2018)。工作坊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理论知识的训练阶段;第二阶段是专业理论知识结合训练阶段;第三阶段是综合项目实践训练阶段;第四阶段是创造性思维培养阶段(张彪,2018)。工作坊模式的教学成果不仅仅体现在设计成品上,更体现在设计过程中的思考与探究:第一阶段是指导老师向学生介绍工作坊的相关信息;第二阶段是根据参与学生的专长与研究领域,将其分成若干小组,共同实地调研和探讨设计概念,提出设计方案;第三阶段是将设计方案绘制成施工图并搭建(黄晓丹、黄华明,2017)。

综上所述,工作坊教学模式的运行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团队组建,分享资讯;第二阶段是头脑风暴,小组提案设计;第三阶段是汇报与交流;第四阶段是总结。

3.工作坊教学模式的育人作用

工作坊开放性实践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真实的设计项目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情,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张彪,2018)。工作坊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意识(张宝胜、李敏勇,2018)。工作坊教学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全过程。此外,在实践的过程中,除了指导教师之外,学生之间的学习十分关键。通过这种学习,可以形成理论课程难以构建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避免出现孤独的、偏执狂式的“人才”。这对于现代生活中的各行各业,都是十分重要的基本素质(刘禹、王来福,2009)。在工作坊实践教学中,学生依据设计项目要求,按小组的形式自主分工,查阅资料,相互协作,最终项目成果由目标客户进行评估。这种以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直接面对客户,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获得市场中客户的信息反馈。在工作坊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并和公司、企业等机构合作进入不同的角色,熟悉创作市场的行业规范和工作流程,培养学生基于客户和市场需求进行创新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杨洋,2016)。工作坊开放发展、多元整合的国际学术交流与跨国教学模式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均具有重要的作用与现实意义(朱蓉等,2013)。

综上所述,工作坊教学在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优秀人才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学习者利用专业知识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基于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平台培养四型人才模式的提出

本文提出的ICIA四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套基于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平台的培养国际型(International)、创新型(Creative)、复合型(Inter-disciplinary)、应用型(Applied)高素质艺术管理人才(简称ICIA四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初创于2013年,成型并实践于2014年,此后又于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举办了4次高水准的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对于推动艺术管理专业内涵建设、有效促进ICIA四型人才培养起到很好的作用,得到国内外学界和业界同行高度好评。

图1 基于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平台培养四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三)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搭建综合性育人平台,追踪学科专业前沿,融通理论与实务,拓展师生国际化视野、创新性思维和交叉复合能力,更好地面向专业领域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引入工作坊育人模式,围绕专题深入交流探讨,现场实例剖析,极大地增强教学双方互动性,从而提升育人实效。

(一)邀请高水平师资,打造高水准综合性育人工作坊

立足国情,放眼世界,网罗全球文化艺术管理学界、业界顶级专家学者,创建高水平的国际工作坊师资团队。2014—2018年期间已邀请来自北美、欧洲、中国港澳台及内地著名专家、学者30人作为工作坊师资团队。

北美地区工作坊专家、学者:

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委员、卡罗莱纳表演艺术中心行政总监埃米尔·康(Emil Kang)教授;

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音乐院终身教授、博导,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终身院士,著名华人作曲家陈怡;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高等商学院终身教授、博导,国际艺术与文化管理协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管理组现任主席弗朗索瓦·科尔伯特(Francois Colbert)教授

欧洲地区工作坊专家、学者:

瑞士琉森音乐节艺术与行政总监米歇尔·哈佛林格(Michael Haefliger);

英国巴比肯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前BBC艺术与行政总监)尼古拉斯·肯扬爵士(Sir Nicholas Kenyon);

德国资深艺术节总监(曾任奥地利萨尔滋堡艺术节市场与媒体总监、德国梅克伦堡艺术节市场销售总监)罗兰·奥特(Roland Ott);

德国拜罗伊特青年艺术节主席茜茜·泰默(Dr. h. c. Sissy Thammer);

德国科隆音乐与舞蹈大学教授、国际艺术管理中心主任彼得·吕恩(Peter Lynen) 教授、博士生导师;

德国汉堡音乐与戏剧大学文化艺术与传媒管理学院院长莱因哈德·大卫·弗兰德(Reinhard David Flender)教授、博士生导师;

法国巴黎第八大学莱昂内尔·帕列尔教授(Lionel Parlier, University of Paris VIII);

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克莱门兹·萨尔和索菲亚·布赫尔(Clemens Csar,Sophie Bucher from University of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Vienna);

英国伦敦罗斯·布鲁弗德戏剧与表演艺术学院前校长和终身教授、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表演艺术系主任Michael Earley 教授(Michael Earley, Dean of the Performing Arts Department, LaSalle College of the Arts, former principal and Professor emeritus of the Rose Bruford College of Theatre & Performance in London, UK)

中国港澳台地区工作坊专家、学者:

中国香港艺术节节目总监梁掌玮(Grace Lang);

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副局长梁晓鸣;

中国台湾资深舞台监督、制作人,高雄市艺起文化基金会董事长,台湾树德科技大学表演系原主任、星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谢嘉哲

中国内地工作坊专家、学者:

上海国际艺术节总监刘文国;

天津五月音乐节艺术总监、天津音乐学院院长徐昌俊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艺术学学会会长凌继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艺术学学会艺术管理委员会会长田川流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

内地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林一教授、博士生导师;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吉象教授;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勇教授;

天津创意产业协会会长、南开大学文学院艺术设计系薛义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西艺术学院刘玲玲教授;

北京舞蹈学院张朝霞教授;

中央戏剧学院孙亮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氏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创始人吴泽洲

(二)精心设置前沿热点主题,分模块深度剖析训练

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每年设定一个专业领域前沿、热点主题,围绕主题设置4—6个深度剖析训练模块,五年累积形成系列化的人才培养专题(截至2018年已有28个专题模块),有效满足艺术管理ICIA四型人才培养之需要。根据工作坊需要,还可设置高峰圆桌式论坛,多位专家围绕议题交锋论道,为现场师生解疑释惑、交流互动。

2014年工作坊主题(名称):国际艺术节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艺术管理工作坊

高峰圆桌论坛或主题演讲:国际艺术节运作模式及其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工作坊专题培训模块:艺术节定位及节目设计;艺术节组织与管理;艺术节观众培养及扩展;艺术节资金筹措与分配;艺术节宣传推广


2015年工作坊主题(名称):国际艺术与文化产业管理学术前沿工作坊

高峰圆桌论坛或主题演讲:艺术管理发展动向

工作坊专题培训模块:艺术市场营销与管理;锁定观众营销策略; 艺术市场维度与文化政策;  艺术管理专业校际合作; 规划业界需求的艺术管理课程;  向业界推介学生的策略


2016年工作坊主题(名称):国际艺术管理学术研究工作坊

高峰圆桌论坛或主题演讲:艺术管理学术研究 (www.xing528.com)

工作坊专题培训模块:艺术管理学术研究的学理及方法;科研论文写作与发表指南;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学位论文选题及质量控制标准


2017年工作坊主题(名称):国际艺术节运营与管理工作坊

高峰圆桌论坛或主题演讲:国际艺术节对提升国家文化艺术国际影响力的作用

工作坊专题培训模块:香港艺术节定位与节目设计;香港艺术节“青年之友”计划;中国作品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的策略;

国际艺术节市场营销及媒体战略;国际艺术节的资金运作;中国民族文化走进国际主流社会的战略与实践


2018年工作坊主题(名称):跨界艺术项目展演国际工作坊

高峰圆桌论坛或主题演讲:将国际水准、前沿探索、丰富多彩的跨界艺术项目展演与专家工作坊带到普通观众的生活中

工作坊专题培训模块:1.展演项目:《最近最远》;2.演讲项目:《唤醒艺术的创意》;3.展演项目:《实验演出——Nu》;4.演讲项目:《The Actor in Question》;5.演讲项目: 《跨越边界,建造桥梁:艺术管理的未来模式》;

6.展演项目:《“五彩歌谣”——桂滇民俗歌舞展演》;7.演讲项目:《少数民族艺术的高校教育与传播发展》;8.演讲项目:《新媒体舞蹈研创实践的类型学研究》;9.展演项目:《律动的音乐》;10.演讲题目:《“音乐与律动”跨界艺术及艺术教育的理念与实践》;11.演讲项目:《联合教学实习演出探索》

(一)引入“工作坊”专题育人模式,有效拓展课程教学深度和跨界融通

围绕艺术管理专业领域的前沿主题,合理设置专题训练模块,充分发挥“工作坊”精细化、互动强、项目实操演练等特性和优势,有效拓展课堂书本知识和专业深度,追踪学科专业新近动态,吸收借鉴学界、业界精辟理论解析和实践运作秘籍,对艺术多门类、多形态、多价值进行跨界融通,整合创新。

(二)学生全程参与工作坊策划与实施,综合实践能力提升显著

学生既是工作坊的培训对象,又是工作坊的策划者和组织实施者,使得工作坊的专题培训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又能在工作坊策划实施中锻炼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平均参与2—3次工作坊的策划与实施,尤其核心策划实施团队和专题实训项目宣讲交流团队,从策划准备到实施完成历时4个月左右,在创意策划、组织协调、外宾接待、会议服务、资料翻译、专家采访、宣传报道、项目展演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了极好的综合锻炼和提升,为成长为ICIA四型艺术管理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注重持续开发与使用,发挥育人效益最大化

每年的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历时2—4天,专家高峰圆桌论坛(或主题演讲)和专题研讨培训模块安排紧凑,信息量已经非常大。但作为主办方,我们师生除了策划、组织和现场参加工作坊聆听专家演讲并交流研讨外,还尽可能地通过“专家采访”“专题综述”“研究论文”“项目课题”等形式途径进行“深度挖掘”和“持续开发”,使之在培养ICIA四型艺术管理人才中发挥更多、更大效用。比如2014年工作坊正式议程外,我们安排了学生采访组对外籍专家进行了深度采访,安排外籍专家做客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撰写综述和研究论文在《天津音乐学院学报》上出版学术专辑,成功申报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更新或补充了“国际国内音乐动态”“艺术市场营销”“艺术项目管理”“音乐商务”“音乐传媒”等课程的教学内容,艺术节运营管理相关专著目前也正在撰写中。

(一)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已成为国内知名的文化艺术管理综合性育人平台,获得广泛支持和认可

(1)国内外学界业界专家积极响应和支持,国内众多高校艺术管理相关专业师生、业界机构代表、媒体代表积极参与。

(2)行业学会大力支持和推广。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中国艺术学学会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领导高度肯定和好评,积极组织会员单位参会学习,部分高校也开始举办类似育人工作坊。

(3)本校大力支持,列入天津音乐学院“十三五”综投经费支持项目和育人品牌项目。每年工作坊院领导均出席并与专家、学者交谈。

(4)包括《天津音乐学院学报》《艺术研究》《人民音乐》《音乐周报》等专业报刊和天津日报、每日新报、新华网、北方网、新浪微博、天津电视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等在内的数十家媒体平台传播探讨国际工作坊内容,社会影响广泛而深远,各界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不断扩大了国际工作坊的影响力。

(二)工作坊育人和教学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1.出版学术专刊

2014年仲夏时节,在天津音乐学院的盛情邀请下,来自中外八大艺术节的“掌门人”共聚中国天津,参加由天津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CAAEA)主办,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承办的“国际艺术节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艺术管理工作坊”。在此期间,世界级艺术节运作的“大腕”或交流经验、互通有无或碰撞观点、悉心施教,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百名专家学者及资深从业者共同见证了这场思想的盛宴。高峰论坛的主题是“国际艺术节运作模式及其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从宏观层面讨论了当代国际艺术节对于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提高民众的文化认同感等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五个半天的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主题为“西学中用,一城艺节”,从微观层面围绕节目定位、资金筹措、运营管理、观众拓展、宣传推广等五个专题,由国际艺术节资深专家进行全面讲解,并对参会高校派出学生代表展示的国际艺术节策划方案进行专业点评。本次活动的规格之高、实效之大,在国内外相关学界与业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此,《天津音乐学院学报》专门出版了“国际艺术节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艺术管理工作坊”专刊(2014年第3期),目的是通过总结和深化本次高峰论坛及工作坊所取得的学术成果,与相关学界和业界的同人分享举办此次活动的成功经验,并共同探讨立足于城市特色化建设的国际艺术节定位,使得国际艺术节能够在特色化与国际化双向互动过程中,切实形成资源个性的不可替代性,进而与城市一起走向世界。

2.发表论文

围绕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每年设定一个专业领域前沿、热点主题和训练模块,师生展开进一步理论研究,发表了《中国传统音乐跨文化传播的路径及方法思考》(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艺术海外认知研究》,2016年3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针对青年受众开展的主流经典艺术市场拓展项目方法研究》(《艺术百家》,2017年02期)、《国际艺术节对提升我国文化艺术国际影响力的作用探究》(《艺术百家》,2018年02期),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reative and Innovative Talents in Arts Management(ENCATC ISBN 978-92-990036-2-6 pp.546-558,2015.10),Research on Methods of the Classical Arts Market Development Projects for the Young Audience(Schriften zum Kunst und Kulturrecht,Nomos Verlag,ISBN 978-3-8487-5046-7,2018年11月)等十余篇学术论文。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北京国际音乐节和上海国际艺术节运作模式比较研究》(张雪妍,获优秀毕业论文)、《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品牌推广研究》(范艾婧)、《北京国际音乐节与萨尔茨堡音乐节组织机构管理比较研究》(杨鹤,获优秀毕业论文)、《以定位四步法分析香港小交响乐团的定位及运营管理》(张亦弛,获首届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论文评选一等奖)等,以及获得本科优秀毕业论文的《“艺术天空”对上海国际艺术节受众市场拓展的促进作用研究》(高原)等是通过国际工作坊将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相互结合,进一步丰富了我国重要艺术节运作与管理的课题研究内涵。

3.科研项目

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实践教学的前沿主题、鲜活内容以及互动研讨带动了相关科研课题的深入展开,例如由8名教师和8名研究生组成的《国际艺术节运作管理模式及对提升我国文化艺术国际影响力的作用研究》课题组在深度挖掘国际工作坊相关国际艺术节专题内容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分批多次实地详细观摩和跟踪调研萨尔斯堡艺术节、琉森音乐节、坦格伍德艺术节、BBC逍遥音乐节、爱丁堡艺术节、拜罗伊特艺术节、拜罗伊特青年艺术节、梅克林堡艺术节、慕尼黑歌剧艺术节、贝多芬音乐节、巴赫音乐节、艾维尼翁戏剧节、普罗旺斯艺术节、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艺术节、香港艺术节、天津国际曹禺戏剧节和国际歌剧舞剧节等重要国际艺术节,与艺术节运营管理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度交流和访谈,调研内容涉及艺术节定位、节目设计理念、媒体宣传与营销推广、资金筹措与管理、组织机构管理与志愿者服务、艺术家(表演团体)资源、艺术节国际影响力等诸多方面 ,搜集了众多不同类型艺术节的一手资料。2015年成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项目批准号15BH119。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在于更加全面、系统、客观地认识国际艺术节,尤其是厘清国际艺术节运作管理的一般模式、经验及规律,以便我们能更好地利用好、举办好、发挥好国际艺术节的特殊功能作用,促进举办地城市乃至一个区域甚至整个国家在文化、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提升中华文化艺术国际影响力方面的强大作用,从而更加坚定中华文明自信,不断为人民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文化艺术生活。

课题组中除4名教授和4名青年教师以外,还挑选了8名研究生参加科研工作,这样组成的教学科研小组是一次尝试,学生通过参与教学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可以培养和锻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同时,通过调研国内外国际艺术节运作与管理的规律和特点,使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年轻一代所肩负的如何提高我国举办国际艺术节的质量水平,以及提升中华文化艺术国际影响力的责任和使命。

4.学生学科竞赛获奖

围绕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每年设定一个专业领域前沿、热点主题和训练模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产生了一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例如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五月音乐节策划与运作”(2013);“孕育海河新市民爱乐公益行动”(2014);“天津音乐坊——‘古韵新风’民乐讲解音乐会”(2015);“‘传韵’——民族音乐进高校系列普及活动”(2016);“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的策划与实施”(2017)等12项。学生们参加了“创青春”“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艺术项目创意策划大赛等,取得了好的成绩,锻炼和增长了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

例如:

(1)获奖项目:华韵礼乐坊;(金奖)

姓名:程然、高艺珈、卢嘉铭、刘智瑶、陈泽熹、潘绿忆;

时间:2017.11;

比赛名称:2017年中国—东盟艺术合作与发展论坛暨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学生创意策划大赛;

主办方: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广西艺术学院。

(2)获奖项目:“G major”艺术网络平台;(铜奖)

姓名:孙睿超、徐史越、武乔、冯昊凯、万志忠、张致豪;

时间:2017.12. 26;

比赛名称:第十二届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年会2017全国大学生艺术项目策划大赛暨海创未来艺术+创意创新创业大赛;

主办方: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海创未来艺术十大赛”组委会。

(3)获奖项目:“艺享空间”——天津大剧院商业空间建设;(国家级铜奖、省部级银奖)

姓名:谢锐、轩宇鹤、乔巧、李淼、牛子弘、周天惠;

时间:2017.12;

比赛名称:

●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年会2017全国大学生艺术项目策划大赛暨海创未来艺术+创意创新创业大赛;

主办方: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海创未来——‘艺术+’大赛”组委会。

● 2018年“创青春”天津市大学生创业大赛;

主办方:共青团天津市委员会、中共天津市教育工作委员会、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天津市委教育委员会、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天津市学生联合会。

为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和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办学,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努力适应新形势和社会发展对国际型、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艺术人才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艺术管理系成立工作团队,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合新形势下的育人新模式,从2014年起推出了一系列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当年举办的“国际艺术节与城市发展高峰论坛暨艺术管理工作坊”获得圆满成功,在国内文化艺术管理学界和业界都得到极大关注和充分肯定,认为此举是对国内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一次创新,成效明显。截至2018年10月,已连续5年举办了不同主题的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除了本校师生受益外,还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文化艺术管理学界师生、业界精英和媒体人士参与,迅速成为推进内涵建设,培养高素质艺术管理人才的一个品牌项目。

主要贡献为:

(1)组织研讨和设计艺术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构建了国际艺术管理ICIA四型人才培养工作坊框架。

(2)将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纳入学院综合投资经费支持项目,有效保障其顺利实施、持续开展。

(3)积极地通过举办天津五月国际音乐节等艺术节庆活动,为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提供鲜活的研讨对象和教学实践平台,同时吸引海内外艺术管理领域专家大师前来学院交流互动。

(4)积极凝聚工作坊育人成果,以学报期刊为载体,大力支持出版工作坊专刊,有效拓展工作坊长期性的育人效用。


(作者张蓓荔系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教授)

参考文献

[1]邓娇娇、郭园园、吴绍艳:《OBE模式的工作坊教学实践与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年11期,第242-246页。

[2]吴凡:《工程管理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37期,第124-125页。

[3]张宝胜、李敏勇:《包豪斯“工作坊”对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启示》,《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08期,第73-75页。

[4]张彪:《国际工作坊教学作用浅析》,《美术观察》,2018年08期,第135-137页。

[5]胡发强:《基于苗族文化遗产传承的大学生艺术工作坊实践探索》,《大众文艺》,2017年24期,第207-208页。

[6]黄晓丹、黄华明:《高校设计类专业的工作坊教学模式研究——以小型竹展厅Workshop为例》,《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6期,第70-75页。

[7]杨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工作坊”教学模式实践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年36期,第49-50页。

[8]郭朝晖:《工作坊教学:溯源、特征分析与应用》,《教育导刊》,2015年05期,第82-84页。

[9]周启红、牟莉:《基于“工作坊”模式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5期,第136-138页。

[10]林书兵:《基于工作坊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探析》,《现代教育论丛》,2014年03期,总第197期,第67-71页。

[11]朱蓉、王晓晨、吴尧:《跨文化、跨学科背景下国际工作坊的实践与再思考——“交融,无锡—澳门2011”设计工作坊略记》,《创意与设计》,2013年03期,第34-37页。

[12]王雪华:《工作坊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 年08 期,第29-30页。

[13]刘禹、王来福:《基于工作坊的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1期,第93-96页。

[1]郭朝晖:《工作坊教学:溯源、特征分析与应 用》,《教育导刊》,2015 年05 期,第82-84 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