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代影视传媒学科发展:关键趋势剖析

新时代影视传媒学科发展:关键趋势剖析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新时代的传媒艺术人才已经不是往昔的单一化技能型专才,也不是精英时代少量为行业的专业化培养的人才旧貌,而全社会重视传媒、重视传播对整个行业产业的发展促发更强有力的多样化人才需要。新型传媒人才培养扩展需要也是传媒艺术价值的综合性发展重要标识。

新时代影视传媒学科发展:关键趋势剖析

周 星

内容摘要影视传媒学科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面对社会环境变化、高科技智能时代到来,融媒体影响着传媒发展,而新的一代人观念认知的转变等,都对影视传媒学科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命题。如何适应时代需要,培养具有综合性能力而注重审美精神创造的人才,是影视传媒学科需要思考而转变观念的所在。

关键词:艺术与技术;融媒体;智能时代;审美精神;影视传媒

中国的影视传媒学科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既是我们所面对的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实,也是中国人尤其是新的一代人成长,特别是“Z时代”00后们直接受网络时代的熏陶和成长的现实。这一新时代,人们对艺术产品的认知已经多有变化,传媒在社会中发生的作用、传媒艺术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都日渐显露。传媒艺术归属于戏剧影视学,因此,它前面有文学、戏剧等的滋养,但它自身又是致力于传媒这一大领域,视听艺术作为它的核心,在新时代得到了新的发展。应该说,影视传媒面对的现实,已经是作为影视艺术、视听艺术成为现代人们心目中最夺目的显学性质的对象发展扩展的现实。而它直接面对的无论是冲击还是滋养,新媒体艺术无论是DV还是其他相关传媒,都对影视艺术的学科建设和人的认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再进一步说,互联网容纳了传媒艺术,也触发了传媒艺术在新时代的新变化。互联网给受众理解传媒、艺术传播、传媒艺术和接受传媒艺术都带来诸多新的变化。还有,融媒体时代又带给传媒艺术非常明显的综合性的传播命题。从纸质媒体的必要性到电子媒体的时代性,一直到它们集合在互联网时代,媒体、交互媒体之间的交融,给传媒艺术特别是传媒艺术教育,带来巨大的影响。最后,延伸下去的智能时代对传媒艺术所带来的塑造和冲击都无可估量。

正是在此基础上,我们来谈论新时代语境下影视传媒艺术类的学科建设的大局,需要认识它既代表时代的艺术发展的趋向,同时又是传播在整个时代命题中极具影响力的一个具体呈现。没有传播,没有传媒艺术等勾连,艺术的发展一定会受到限制,而人们借助于传媒对艺术和对于艺术的接受,对艺术的传播都产生了新的认知。

聚焦新时代的影视传媒艺术,有几个焦点问题是必须廓清而且要正视的。

首先是作为艺术的学科的传统人才培养,挥之不去的是技术专业的专才和艺术的文化素养之间的关系。就传统而言,我们当然倡导对艺术的创造的技能技巧的专业,要用工匠精神来加以锻造。艺术本身具有它的独特性,艺术的多样分工都共同需要精致掌握技艺,自然对学校培养艺术人才有扎实细致的基本要求。艺术本身分工也很细致,从技术拍摄、灯光造型、摄影,到剧作、表演、导演、播音主持等多种类型的划分,本身和他者之间就构成了差别。不做好自身的技术上的学习、锤炼和规律的把握,自然不能做到传媒艺术的精致性。因此,对于整个艺术学科而言,技能技巧呈现是根本,只有在技能技巧把握上才能确定是否符合做一个艺术人,同时是能够传播和掌握艺术的对象。

但是事情显然有另一面,在就技能技巧这一“术”的方面,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基础上,理论认知极其必要。要看到时代发展中现代人不是单纯的手艺工匠,对艺术的技能技巧的把握固然重要,但世界的潮流对人的综合素养、创造性、文化视野要求也提到了更高的阶段。还不用说艺术思维的创造性不能依靠单一的技能技巧来加以提升。就大学的教育而言,西方大学相当大的程度上在综合大学里设立影视戏剧的学科,传媒学科在综合大学里的人才培养,一度还被国内的专业艺术院校所不屑。但事实上,国内专业的教育不仅必然伴随着世界发展的趋向,也因为现实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广泛的综合性的大学开办传媒艺术的学科,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重要还在于传媒艺术在社会上有广泛的用途,影视传媒艺术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技能技巧的学科人才培养的需要,而要适应整个社会在传媒文化事业中迫切需求大量人才的现实。

因此,在人们颇有诟病的一种话题,即为什么要培养那么多的传媒艺术人才的疑惑时,必要的回答就是:社会需要决定了传媒艺术人才的社会需要性、适应性,以及它广泛的施展才能的可能。我们强调全民艺术不仅仅立足在技能技巧的基础上,更需要培养综合文化素养、理论素养。不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专业的艺术院校,整体的趋向都一致,即认识到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不仅是从高考分数这种风向标体现出来,而且是因为毕业生在社会上的需求和他们的专业分布所决定,同时,大学教育的改革,综合性思维以及传播的社会需求多者结合在一起,决定了传媒艺术对专业技能技巧的重视,要和对文化理论宽泛文化思维的重视相得益彰,才能培养出出色的人才。所以,新时代影视传媒艺术人才培养,首先就是必须将传媒艺术的学科拉上一个新台阶,如此,则不能不面对专业性、理论性、文化性和人才多面功能的培育的重要时代命题。

实践证明,这十几年的影视传媒发展基于艺术确立门类之后,越来越多的各式各样的学科都对艺术综合性人才提出超越技能型的新要求,由此,传媒艺术综合性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破本身单一和狭隘化的对传媒艺术的技能人才的培养依赖的窠臼,已经成为趋势。几乎所有的艺术类的院校都把突破自己的单一学科向兼具综合性发展作为自己的方向,这无疑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换言之,专业性的院校向综合性发展不可阻挡,但并不影响专业性的院校的优势学科的教育作为核心地位的功能。同样,综合性院校对于传媒艺术人才的培养,依然会把它的专业性置于整个文化事业和综合性之中来重点培育。只有这样从专业性、技能性集合到综合素养培育上,去适应新时代全面性的文化素养传媒人才的培养,才能呼应现实需要。在专业的院校中,把自己的优势的发挥与向多样的传媒艺术人才的培养发展,才能构成适应新时代对于大量的传媒艺术人才培养的新方向的需要。

总之,新时代的传媒艺术人才已经不是往昔的单一化技能型专才,也不是精英时代少量为行业的专业化培养的人才旧貌,而全社会重视传媒、重视传播对整个行业产业的发展促发更强有力的多样化人才需要。影视传媒学科越来越重要,是因为小康社会对综合性文化素养的大量传播创作人才需求的扩展。新型传媒人才培养扩展需要也是传媒艺术价值的综合性发展重要标识。

接着我们要探讨第二个问题,即影视传媒学科面对智能时代发展,如何更好地适应和进行学科建设的难题。最近,新华网发布了智能机器人播报新闻的画面,“他”那一本正经、有板有眼,几乎难以辨别和常人差异的播报显示了时代的趋势。智能时代带来许多以往匪夷所思的变化:智能机器人弹奏钢琴难辨真伪、机器人创作的诗歌像模像样令人惊讶,特别是机器人写作的新闻稿几乎无可挑剔等。当人们猝不及防遭遇更为突进的人工智能发展,各国争相进行相关教育和技术发展对象探索,影视传媒艺术也就遭遇新的变革。

人工智能已经在相当多的领域使得技术和艺术产生观念变化,形成了新的认知对象。按照研究者预测,目前翻译已经可以用人工智能替代,也就是数字技术完成了人机之间的对话翻译,而人工智能的汽车快速发展,没有疑问地,人工智能汽车驾驶将很快取代如大货车的驾驶员。除了模拟演员替代、机器人创作诗歌外,人们无法直视的一些领域,如人工智能的医生手术等,将非常微妙的技术领域变成人工智能卓有成效的施展天地,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精细的技术和精细的艺术的结合。数字艺术和技术紧密结合,促使学校的教育应对新的挑战。如何在自己学科里头更迅速地提升,不被更多的人机互动领域所取代,需要教育使人们更透彻、更深入地知道艺术可能扩展的领域,正是我们的教育所要面对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发现了诸多操作打破常规带来新的世界景观,而这些成果反观回来对于艺术的发展,包括对于艺术学科的建制和艺术领域的观念都产生了很多的变化。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的危机也不时呈现。2019年年初全国诸多报刊开始休刊或者倒闭,预示着整个时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看影视传播的学科的发展,自从DV出现之后,影视传播学科就突破了胶片时代创作的规矩,在电影创作上,曾经许多资深的拍摄者义正词严地抵抗数字记录,认为无论是感官上还是表现效果上,胶片的颗粒感以及精细度都无可比拟。但是时过境迁,还有多少人捍卫胶片?何况时势导致著名胶片厂倒闭,在影像中高清技术4K直到更高的若干K技术呈现,使得人们已经习惯了电子的技术。而在高校之中,由于DV技术、高清技术的普及,所有的创作和创作的指导,以及课程设置都以此为中心已经成为一种规律。关键是老师和学生们发现了DV所带来的讲解、拍摄、创作的便利。一直发展到专业的创作者甚至用手机拍摄影像而播发也并没有被鄙夷,在特定的传媒中,特别在网络上,获得人们一致的赞赏。电影方面,甚至出现借用高清摄像头聚集各种监控影像而形成的影片,也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 (www.xing528.com)

显然,影视传媒学科的专业设置和学科的发展,都不能不依存于最新发展背景。然而,虚拟技术的出现又带来新一轮的改变。尽管目前虚拟技术在影像制作中还不能够得到全面呈现,但是我们看到立体影像,包括人们议论纷纷的必看的艺术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居然后半部分用一个小时换成3D影像观看。不言而喻,随着虚拟技术和智能时代的叠加,影视教育不能不更大幅度地改变。当下,新技术已经成为影像制作的一种可以实践而实施的对象,教育也逐渐呈现变化。智能时代将会给影像带来什么样的景观?从好莱坞的电影中,我们既看到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包括计算机3G技术使得电影创作呈现已经发生了相当技术革命的景象变化,也看到创作内容越来越增多制作科幻、玄幻和魔幻电影的构想。而大量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创造人们心目中想要或者想却没有想到能创作出来的景象,似乎将一发不可收拾。显然,传播的发展趋势,特别是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对专业设置和学科发展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目前许多高校所购置的设备都已经相当高端,而学生们已经开始拍摄VR、AR的作品,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等已经开展若干年多届的VR作品的竞赛活动,显然,应对现实成为趋势。

智能时代,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实际上,不仅是未雨绸缪,已经是社会的现实存在逼使专业教学去调整和改变。固然,我们可以说万变不离其宗,艺术创作的规律还是在其中支撑,比如说理应强化剧作,但剧作就不仅仅是一个剧本创作,而是整体的筹划乃至于对整个行业的引领作用。但是,面对现实我们不能不变,因为新的一代在网络熏染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的变化会催促着我们感应变化。技术手段的变化掌控以及认知,以及对拍摄出来的作品分析,更重要的是社会——社会对于创作理解都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影视传播、网络传播的一些内容的消减,网络对于视频影音的高涨需要,电影创作针对受众群落变化,以及设备发生的变化,都需要我们的专业老师和专业的设置跟得上形势。这已经不是该做不做的问题,而是一种必然的变化适应调整。

由此第三个问题,影视传媒学科融媒体时代将如何发展。前述我们必须强化综合性的创作和综合性的素养培养,对于影视传媒学科来说尤其重要。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即不同媒体之间相互的增长借鉴衬托已经成为趋势。我们在不同的舞台上看到演出的时候,已经不单纯是音乐演出,它的影像的构造衬托已经非常重要。在舞蹈的演出之中,越来越多见的智能设备丰富着舞者展示,让舞台变化万千。融媒体也使得人们的感官发生很大变化,在影像时代里头早已经超越电影初创时梅里爱拍摄登顶月球的所惊讶的停机再拍技术等,当下的银幕表演在技术支撑下变得匪夷所思、变幻莫测。融媒体时代特别要提到网络的景观,它汇集了多重媒体优长,带来媒体变革。前调需要培育一代人对于影像要求改变的观念意识,比如短视频的近年的红火,在抖音等呈现上不能无视,而需要思考。而网红的出现,对播音主持专业和表演专业学生的诱惑力显而易见。短视频的传播昭示人们极短的规模之中对大众的影响却很大,而我们直面其不仅仅在于无休止地掠夺人们的消费时间,还在于改变了对于影像要求的规则,自然,我们需要正视短视频也改变了影像叙事的一些要求。

当然,适应网络时代的片段碎片时间的聚合的时候,必须思考学校影视传播教学应当如何应对。影像传播短视频何以在年轻人中风靡一时,带来了怎样的传播效应?我们的影像该如何抓住契机适应其发展,也需要如何引导和指导创作?最为切近现实的就是正视而解说、分析而呼应、把握特色而加以认识指导。在视觉中心时代,面对融媒体带来的传播消长变化,我们传统的教育是不是要随之改变都成为有待呼应的问题。如果说过去年代影像还仅仅是从无声变成了有声,黑白片变成了彩色片,乃至于变成了立体电影,其实都是还在视听的感知上的变化。问题是那个时候的观赏者并没有变化,他们依赖于外在的求新求异来感知,比如银幕变化和音响效果改变等。而在融媒体时代,是通过电影院还是通过高清的电视的设备,以及再接下一步在网络上所看,还是移动媒体终端的设备变化来传播接受。这对影像的感知带来很大的影响,比如在互联网上产生的弹幕和交互式的新鲜感受等。弹幕甚至于侵入剧场影院,传统观影受众大为惊讶不解而摸不到头脑,用传统的观念认定这定然是破坏了电影的审美,可是有相当多的年轻人由于带着不一样的观念,所以反而有新鲜兴奋的感觉甚至不亦乐乎的参与感而欣喜若狂。原因在于,这一代人中许多人的欣赏习惯是边看边评,从参与之中来实现快感。我们未必支持弹幕影响常态欣赏电影,但想想当下人们已经习惯于翻译的影片可以借助字幕而未必反感,曾经以为阻碍影像叙事感知的障碍慢慢地也被淡漠了,字幕与无字幕理解之间的这种差距是不是那样大,也需要专业教学来分析。同样,弹幕侵袭是不是被新的一代认为他们天然能分辨而不影响主体内容感知?也许这一代人既可以看懂影片后面所隐含的他人的情绪,接着把自己对影片所要表述的东西急不可耐地加入大拇指中,借着弹幕获得快感,即便是来自相互之间的包括交流、吐槽,甚至包括谩骂也构成他们欣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面对此影视现象,我们是不是应当有研究认知和评价,是不是要有所引导或有所分析成因和预测?而创作是不是要有应对制造而吸引或者俯就沟通与适应这种表现的对策?

不时遇到一种现象,即面对时代传播占据主导位置时,不由自主地将迎合传播和市场当成最为重要任务的偏颇认识。事实上,在急速变化的时代,影视传媒教育自然要有定力,也要有变通。但显然端正的认知必须强调,千变万化之时,影视传媒的核心是展示人世间的丰富生活之中的审美传达。艺术难以避开美和丑的表现,艺术或者审美都会涉及美丑观评判。我们需要区分我们感知对象的美丑和艺术创作的美丑之间微妙的差异性。从感知或者艺术教育的和审美教育的角度来看,艺术把持当然要弘扬美,把对生活和人世间美的感受、对美细微的察觉作为创作的追求,也是影视传媒教育不可或缺的方向。生活可能越来越复杂,艺术表现也应当呈现复杂度,但没有审美意识是当下十分明显的现象,理应改变。影视传媒教育的任务重要之处,在于不可或缺对人的审美感知的启发,培养人才的要义也不能失却对于真善美的鼓励。因为审美是包含了对人类要不断向上的朝气勃勃的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影视教育正是要教育学生超越一般的物质存在而进入精神情感的更高的追求。在技术高扬和市场经济予夺主宰的时代,强化审美要求更为迫切,也极其重要。引导教育学生有目的地抛却丑恶,向善和美靠拢是日渐重要的目的。

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来看,学校传媒教育目标只能是强化培育美和提升审美,自觉抛弃丑,这是影视传媒塑造人与为创作精神打下良好基础的需要,也是一个教育和认知的必然的需要。求美、自觉接近美和弘扬美在创作的角度看有细微的区别,但学校教育倡导创作不能以主观的认知来区分美丑,也就是说,创作对象里一定会包含的美丑,我们不能一开始就把所谓的丑排除,按西方的哲学家所说,审美其实不能抛弃审丑。表现丑的东西对于创作来说,既是为了烘托美,也是为了更高地激发人们对美的崇高性的崇敬而最终抛却丑的东西。创作上既能表现美又能表现丑,所以,此时的审美就包含了对于审丑而提升于美,和审美来主观地抛弃丑的这样意念促发点。在我们的创作中,一味地只去张扬虚幻的美而躲避实际存在的各种丑的现象,那么创作的轻浮和深浅就会有很大的区别。同样道理,只注重对于丑恶的社会偏狭现象的表现,而不包含一种审美精神的观照,和对于丑恶现象存在却并非必然的认知,也就是没有达到审美境界。从学校教育对创作要求的角度,给予辨析区别表现什么而不表现什么,认知只表现轻浮的美而不表现深重的丑是不正确的。其实好的创作者在后面包含的一种深重的对于美和崇高的敬仰,以及对于丑的极度的愤怒,透射在无论美丑现象之中,崇高的审美情绪才是影视传媒的根本。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教育要告知学生欣赏阅读或者感知的要义,我们欣赏喜欢或者看中于创作现象里的美丑,就意味着它本身要抱持对于美丑的观念和意识的价值观。好的欣赏者既能看到丑的深处和它的内涵而摒弃之,更能发现美的本质而弘扬之。总之,毫不遮掩地表现美丑态度,艺术地展示生活的复杂性,但毫不遮掩地真正弘扬美好,那么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就达成了美的和谐和美的认知。

日渐成为显学的影视传媒艺术,该到了更上一层楼的关口,在艺术领域不断议论建设艺术专业博士的时候,影视传媒的创作型博士的建设研讨也到了需要认真对待的时候。艺术专业博士无论是西方既有实践,还是中国学位制度探索延伸,都需要进入培养专业表演创作的高级学位层阶,也许人们对此的疑惑,在于表演和创作为什么需要专业博士学位。一般而言,已经实施十年的艺术专业硕士为表演和创作类高端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基础,也取得了出色成绩。随着时代发展,曾经也对MFA(艺术专业硕士学位)设立制度疑惑的人们,已经认可了MFA的存在价值。

但显然,在传统习惯中,博士是一种高端学术探讨性研究学位,天然和理论研究的开拓性相关,而对于艺术创作和表演博士学位是否必要议论,同样重演着以往的疑惑。艺术专业博士学位设立的设想,是笔者在第二届全国艺术专业学位教指委成立会上(2012年)率先提及,但由于当时人们还比较陌生而没有得到更多呼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醒悟的艺术界开始呼应而有了反响,尤其是随着艺术专业硕士毕业人数的积累,呼应热度也随着上升。近年艺术专业博士学位的价值研讨意见不一依然是事实,但社会需求日渐提高后,显然,艺术成为门类造就了艺术各学科理论建设和学科领域发展突飞猛进,而延续于文学学位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转型到艺术学学术学位的调整也已经顺理成章,但专业硕士学位走过十年的认可度后,许多学校开始意识到更高的目标,也呼吁提升艺术实践性博士学位艺术人才培养,开始增强更为高端的专业博士学位的渴望。

其实,各类型专业学位的设立是世界潮流,社会需求促发了对于艺术实践创作高端人才培养的信心。在中国,包括中医专业博士学位、口腔医学专业博士学位、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教育专业博士学位、兽医专业博士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等,针对性地指向注重实践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已经取得较好经验。而艺术多个领域的表演展示等创作实践性强的行业,迫切需要提升素养和水平,借鉴其他实践性强行业专业博士培养的启发,发挥艺术专业型特点,对于艺术专业博士的设想有理由进行探索。

其中,影视传播类专业博士设立最值得探讨,因为在创作表演类高端人才培养实践上,人们意识到,影视表演、影视导演、影视剧作等注重实践专业博士需要有相当的行业学理性理论支撑,技艺和术科理论相辅相成的关系密切。相比起来,影视传播类人才的理论素养也较好,创作实践需要和理论学习之间的关系最为切要。不必讳言,在近年探究专业博士过程中,对于表演和创作的特殊性,对于艺术家文凭是否需要专业博士认可等问题意见不一,反对者认为艺术家无需学位攀附,只要社会认可艺术创作能力即可,一定要和博士挂钩,会产生歧义。而理论层面的研究者也担心增设艺术专业博士会减损博士学位的理论含量,比如已经存在的艺术高端人才在国外获得的研究型哲学博士学位,或者在中国得到的艺术博士学位等的严肃性和高端价值受到伤害。另一方面,也有人格外担心艺术专业博士将艺术专才的特殊性屈服于学位需要,艺术将不复存在个性,被招安的艺术家变成了理论的附庸。还有人认为艺术家为了获取博士学位,消磨个性丢去艺术灵性创作而学习,未必有助于艺术创作多样性的固定课程研究,将伤害艺术原发性的价值。其实考查起来,在艺术博士制度基本成型的基础上,的确已经造就艺术学术博士在专业院校形成一定程度的兼容“专业博士”和“学术博士”的混合性,难免唯恐出现艺术专业博士强调专业性而改变既有通融模式。

事实上,艺术专业博士一旦设立,的确,各自回归学术型和专业型在所难免。犹如当年艺术专业学位只有研究型的清华大学,开始了自己的培养画家的专业博士的一种“偷梁换柱”的实践,邀请的专家如陈丹青先生却最终愤怒地退出培养,因为他认为无法找到艺术家的被培养者,而制度却要求按照学术性的外语等来招收培养,却又不是艺术专业性人才能通过,而可以进入考试制度的又时常有不是专业佼佼者。这一情形不仅在专业博士招收层面,在不少专业性艺术院校,抱怨按照招生制度得以招收的研究生,多为“专业性”水平不如自己培养的本科生云云。故此,在艺术专业博士设立的前提下,先要破解需不需要专业艺术博士,艺术家是不是需要专业博士学位,专业艺术博士针对性是在哪里,专业博士和学术博士在艺术人才培养上需要怎样的合理认识,以及如何总结既有“通融”模式经验来更好划分艺术专业型博士和艺术理论新博士的分野等等。但无论如何,影视传播类专业博士显然区别于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领域,建设专业博士的合理性可以更好地加以推进。

最后需要思考影视传媒学科在新的时代发展中,如何面向不同的学科借鉴扩展而发展的问题。在影视传播日渐发展的基础上,更多地增厚自己和多学科借鉴、学习相互促进的可能已经成为现实。从电影学科来说,40年前著名的张暖忻、李陀发表了关于要重视电视电影语言研究现代化研究的呼唤,在改革开放大势下,人们强烈地呼应电影语言自身独立性探索,开始划分和文学与戏剧的分野。事实上,在当时的气氛下,这一倡导强化影视语言的纯正性的理论,为中国电影面向世界的探索提供了非常成功的经验。当40年后时代风云再起发展召唤的时候,新的改变就无法避免。因为达到一定的电影语言本体的坚守之后,影视传播显然已经不能孤芳自赏,更深入地和高科技探索、和文学传统与戏剧滋养的剧作创作更多的联系成为当务之急。因此,该重新提出影视传播就是一个文化多学科融合的传播,只要坚守自身优势,又和其他学科借鉴融合,影视传播综合性大趋势将不仅不会减损自身的独特性,还能兼容提高。而显然,影视传播已经突破疆域,向着融通艺术和探身网络的趋向前行。借鉴学习、包容增效无疑才是丰富自身的优势,也更多覆盖多学科内涵的新型影视传播。

(作者周星系教育部戏剧与影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