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祥忠
内容摘要:当前和未来是一个传媒大变革的时代,传媒正从影响社会形态变迁的行业性因素,转变成形塑社会形态变迁的决定性结构因素,这必然会影响到传媒教育的大变革。传媒教育面临着深刻的挑战:未来传媒业态发展,将颠覆现有的传媒理论体系,将重构现有传媒学科专业体系,将改变现有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将挑战现有传媒伦理。传媒教育界需要担当责任与作为:要处理好传媒业态和教育形态的关系,要处理好传媒行业和传媒学科的关系,要处理好“专精”与“博融”的关系。
关键词:传媒教育;传媒变革;媒介融合;知识迁移;传媒+
这是一个传媒大变革、大转型、大融合的时代。在传媒业态上,表现为传统媒体急剧变革、新兴媒体异军突起、媒体融合加速推进;在传媒教育形态上,表现为既有传媒教育日渐滞后、新式传媒教育正在探索。未来传媒业态如何发展、传媒教育形态如何创新,已成为业界、学界共同关注的核心话题。
回顾传媒教育史及媒介发展史,我们发现,传媒教育通常滞后于传媒发展,传媒发展经常倒逼传媒教育创新,继而通过传媒教育与研究去规范引领传媒业态发展。因此,当我们思考未来传媒教育时,必须了解未来传媒发展态势。根据这一逻辑起点,笔者想分享下面几个方面的看法。
过去,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今天,我们可以说媒介即知识,媒介即环境。在科技驱动下,知识越来越以数字化、智能化形态呈现,越来越向传媒迁移,我们正在经历着愈演愈烈的文化和社会的媒介化。未来的知识社会,更多将以媒介化社会呈现。
知识为什么向传媒大迁移?因为传媒的形态正在发生大变革。以5G技术为代表的智能技术,正在消融传媒的边界,智媒时代正在来临。传媒融合无界,将是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最终将是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的大传媒时代。传媒已经是我们生存的现实环境,而不是虚拟环境。
我们看到,传媒正从“资讯内容提供者”向“关联信息服务者”转变,“信息随心至,万物皆可及”;万物互联的网络,不只是简单的信息分发生产、关系建构的平台,而是整个社会结构的操作系统和根本动力,“网络即现实,人在网中游”。传媒就像是空气,无所不在,作为用户,你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我们须臾也离不开它。
与此同时,伴随着传媒形态的变迁和身份角色的转变,传媒作用于社会、作用于个体的力量也进入大膨胀时代。传媒正从影响社会形态变迁的行业性因素,转变成形塑社会形态变迁的决定性结构因素。传媒的这种力量主要体现为知识力、建构力和塑造力。
知识向传媒大迁移,传媒将是人类已知知识和新创知识的主要存储平台和知识形态,传媒具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力。传媒已经成为我们生存的现实环境,我们关于世界的全部想象都由媒介来建构,传媒具有强大的认知建构力。传媒已经并将继续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而改变社会的行业结构,成为形塑社会形态的决定性因素,传媒具有强大的社会形态塑造力。
面对知识向传媒大迁移、传媒形态大变革、传媒力量大膨胀,传媒高等教育何为、责任何在?在科技革新和知识形态演变的驱动下,未来教育将以开放化、个性化、终身化的形态呈现。教育的终极目的之一是发现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和发展人的个性,进而促进人的充分、自由、全面和个性化发展。科技革新和知识形态演变,为达成教育的最终目的提供了可能。
人类对科技的驾驭能力,最终取决于人类对科技认识的深度,取决于对人和智能技术未来关系的思考。未来教育必须关注人才知性的塑造,以知性作为未来教育的统帅。就传媒教育来说,传媒力量的大膨胀,意味着传媒教育的大责任,传媒力量的释放和发挥,必须予以人性和伦理的规制引导。我们应该意识到,无论传媒形态如何融合、传媒教育如何革新,传媒教育都必须坚守人的价值,“用传媒的力量守护人的价值,用人的价值引导传媒的力量”。
知识和传媒的形态可以千变万化,但知识的作用不会变、传媒的责任不应变、传媒教育的宗旨更不能变。未来,审慎处理好“适应科技变化与坚守生命发展”的关系,考验着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心智。我们既要做到适应科技变化,又要坚守传媒教育本真;在坚守中迎接变化,在变化中融入坚守。这种坚守不是原地不动,而是在传媒形态发展的坐标体系上做相应的价值迁移。
传媒是嫁接知识创造与普及的桥梁、是倡导工具理性与人文关怀和谐的平台。未来传媒教育应引领传媒推动媒介化社会的建构和完善:引领传媒发挥知识力,促进知识平权化;引领传媒发挥建构力,正确建构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引领传媒发挥塑造力,塑造工具理性与人文关怀兼具、科技创新流淌着人文血液的社会生态。
人是最善于借助工具和符号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动物。但在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人使用的工具和符号,通常以媒介继而以传媒的形态出现。如今,互联网已经嵌入并开始架构我们的生活。即将到来的高速移动互联网以及基于网络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必将驱动媒介形态演变、传媒业态重构。我们正迎来一个传媒技术和媒介形态发展的井喷期。媒介将以前所未有的新形态纷至沓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基于高速移动互联网,我认为未来传媒发展将呈现三种态势。一是泛媒体,智能技术的发展,将消融传媒之间的边界、人与物的边界,人人皆媒、万物皆媒。二是智媒体,智能技术将在媒体生产、分发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智能新闻采写、智能算法内容推荐、智能语音传媒入口将日渐普及。三是沉浸媒体,VR技术的发展将重塑媒体的表达与外延,影像的虚拟化、立体化呈现,是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大行其道的融媒体,是传统媒体走向未来的过渡阶段和必然路径。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传媒技术的进一步相互融合,未来传媒将与高速移动互联网融为一体,迈向传媒无所不在、无远弗届的大传媒时代,具有三个典型特征:超级高清、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过去,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届时,我们可以说媒介即环境、媒介即空气、媒介即现实。传媒发展走向大传媒时代,已是业界和学界的共识,其主要表现就是万物皆媒、人机共生、自我进化。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正在重构传媒内容生产流程和空间。顺应趋势、积极谋变的媒体和传媒院校将乘势崛起,成为新的领军者;无动于衷、墨守成规的媒体和传媒院校将逐渐被边缘化,丧失发展动力。我们还必须注意到,随着传媒业态的变迁和身份角色的转变,传媒作用于社会、个体的力量已进入大膨胀时期。如前所述,传媒正从影响社会形态变迁的行业性因素转变为决定性因素,成为整个社会结构的操作系统和根本动力。 (www.xing528.com)
未来传媒的力量将主要体现为“三个力”,即知识力、建构力和塑造力。由于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知识向传媒的大迁移,传媒将是人类知识的主要存储平台和知识形态,具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力;传媒成为生存的现实环境而不是虚拟环境,我们关于世界的全部想象都将由传媒来建构,具有强大的认知建构力;传媒已经并将继续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而改变社会结构,成为形塑社会形态的决定性因素,具有强大的社会形态塑造力。
传媒教育应遵循教育的基本发展规律,但传媒教育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即在于其独特的传媒属性。未来传媒业态发展,对本应在传媒发展变革中发挥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的传媒教育提出巨大挑战。现有传媒教育已难以适应引领传媒业态大变革、大转型和大融合,需要根本性、系统性重构。
一是未来传媒业态发展,将颠覆现有的传媒理论体系。既有传媒理论体系是传统媒体实践经验及其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理论化、抽象化、系统化、实证化思考的结晶。随着传媒业态的大变革、大转型和大融合,我们对既有传媒理论体系打补丁式的修订完善已无法适应,更别提引领传媒业态的发展,必须基于新传媒业态进行根本性、系统性重构。如新闻真实性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媒介责任理论等,都需在新传媒业态下重新评估直至重构。
二是未来传媒业态发展,将重构现有传媒学科专业体系。随着现有传媒业态的消失,现有的传媒教育形态终将过去。在大传媒时代,原先根据媒体形态和生产制作流程设置的传媒类学科专业,将发生革命性变化,新一轮传媒教育竞争的大幕已经开启。在可预见的未来,传统传媒学科专业将重新设定;既有学科布局、科研格局将重新洗牌。可以说,谁基于未来传媒业态成功布局传媒教育,谁就能赢得未来传媒教育的竞争。
三是未来传媒业态发展,将改变现有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未来传媒融合化、智能化发展,主要表现为去中心的个人化融合生产制作;未来传媒人才的核心能力应是互联网思维和跨界思维及整合能力;未来传媒业态和传媒教育形态将融合发展,携手培养、创新创业。现有的围绕传媒内容生产环节,基于媒介形态、强调内容生产技能,业界与学界需求不匹配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岌岌可危,急需创新。
四是未来传媒业态发展,将挑战现有传媒伦理。虚拟和现实的交叉混沌、专业和业余的相互融合、边界和时空的消融重叠、AI与人类的冲突协同等,已经让现有传媒伦理进退失据,但传媒力量的释放和发挥,必须予以人性和伦理的规制引导。人类对科技的驾驭能力,最终取决于人类对科技认识的深度,取决于对人和智能技术未来关系的思考。传媒力量的大膨胀,意味着传媒教育的大责任、传媒人才责任伦理和信念伦理的大强化。
未来社会期待,传媒教育能够引领传媒推动媒介化社会的建构和完善:引领传媒发挥知识力,促进知识平权化;引领传媒发挥建构力,建构人类对世界的正确认知;引领传媒发挥塑造力,塑造工具理性与人文关怀兼具、科技创新流淌着人文血液的社会生态。让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识,让个人、社会和国家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应是未来传媒发挥力量的基本遵循,也是未来传媒教育追求的最终目的。
面对知识向传媒大迁移、传媒形态大变革和传媒力量大膨胀,就目前而言,我们创新传媒教育必须厘清以下三对关系:
一是处理好传媒业态和教育形态的关系。如果说传媒业态的发展,遵循的是工具理性逻辑的话;那么传媒教育形态的发展,则必须遵循价值理性的逻辑,培养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兼具的传媒人才,才能规范引领未来传媒业态的发展。换而言之,传媒教育形态的演变必须因应传媒业态的变迁,但传媒教育形态发展遵循的逻辑,不应等同于传媒业态发展的逻辑,它必须坚守价值理性的逻辑,才能超越并引导传媒业态遵循的工具理性的逻辑。这正是传媒教育存在的价值所在、要义所在,也是当前传媒教育的问题所在。
二是处理好传媒行业和传媒学科的关系。传媒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时代性,要契合行业发展需求、引领行业发展,关键在于传媒学科的设置。在融合跨界的大传媒时代,传媒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行业,成为结构社会的网络。“互联网+”是基础、“传媒+”则是媒介化社会的必然。未来传媒学科的设置,必须打破仅限于传媒行业内部的学科交叉,发展建立基于“传媒+”之上的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其优先方向应是传媒与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社会学科门类的交叉。如此,传媒学科体系才能以全新的形态因应大传媒时代的到来。
三是处理好“专精”与“博融”的关系。传媒的融合化和智能化发展,要求传媒教育输送既“专精”又“博融”的传媒人才;党和国家强化新闻舆论工作,要求培养专家型和全媒型的传媒工作者。这就需要传媒教育创新通识教育加专业教育的模式,在文科与工科、科学与艺术、智能科技与人类创新力等方面实现融合,建构传媒人才的复合知识理论体系;同时又要强化“专精”的特色教育,在“博”的基础上寻求“专”的突破,为学生建构“底宽顶尖”的金字塔型知识结构。
概而言之,应对未来传媒业态,我们必须处理好变革与坚守的关系。作为变革,传媒教育必须因应未来传媒业态发展,强化创新型、融合型传媒人才培养;作为坚守,我们必须以人为本,遵循人文逻辑,强化传媒伦理教育,使之成为传媒人才的底色。用传媒的力量守护人的价值、用人的价值引导传媒的力量,应是未来传媒和传媒教育必须坚守的伦理底线。
在传媒即知识、传媒即力量的当下,未来传媒教育应强化人本、人格、人文教育的融合,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善品质的传媒人;既要成为媒介社会创新发展的动力,更要成为先进思想与智慧创生的引擎。让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识,使个人、社区和各国人民均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高生活质量,应是未来传媒发挥知识力、建构力和塑造力的基本遵循。
中国传媒大学是中国传媒高等教育的旗舰,始终坚持“用传媒的力量守护人的价值、用人的价值引导传媒的力量”,以因应知识向传媒大迁移、传媒形态大变革、传媒力量大膨胀的到来。作为变化,我们强化创新型、融合型传媒人才培养。课程结构注重内容、技术、运营、艺术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多媒体叙述能力、数据挖掘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和人机协作能力;保持开放求变的观念,在夯实人文素养的基础上,积极吸纳融入数据科学和传媒技术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坚守,我们强化传媒素养教育,让传媒素养成为学生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要素。当传媒使用常态化时,人们往往容易忽视传媒的存在;但恰恰是因为传媒的无所不在、无远弗届,传媒教育更应从人本出发,从技术、艺术和道德三个维度普及提升学生的传媒素养,引导传媒追求真、善、美,防止技术宰制下的人性沉沦,打破技术专制下的媒介逻辑。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当我们在这里探讨未来教育与责任时,未来已御风踏浪而至,风雷激荡、浩浩汤汤,让我们以创新之精神、融合之态度、时代之责任,善用传媒的力量,守护人的价值、形塑未来社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