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心未改 少年依旧 与李海鹰的音乐对话-访谈摘要

初心未改 少年依旧 与李海鹰的音乐对话-访谈摘要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访谈时间:2016年9月20日上午访谈地点:广州凯旋华美达酒店803室笔者:海鹰老师,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关注和欣赏您的音乐作品,更感荣幸的是您在百忙之中能够安排这次访谈。

初心未改 少年依旧 与李海鹰的音乐对话-访谈摘要

访谈时间:2016年9月20日上午

访谈地点:广州凯旋华美达酒店803室

笔 者:海鹰老师,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关注和欣赏您的音乐作品,更感荣幸的是您在百忙之中能够安排这次访谈。来之前,我做了一些功课,查阅了您的相关资料,在知网上检索发现研究和评论您的文章数量非常多,您自己也写了一些文章表达自己的创作方向和目标。尽管如此,关于您的音乐生活还有很大空间是我们想要进一步了解的。比如您是如何走上流行音乐创作之路的?您童年的音乐启蒙是怎样开始的?能否谈谈这些细节?

李海鹰:我的童年比较幸运。那个年代有电唱机和唱片的家庭很少,幸运的是当时我家里有一台唱机,我的音乐启蒙就是从这台唱机开始的,无论是《蓝色多瑙河》还是粤剧都是通过它接触到的,所以根本没有什么严格的音乐教育,但是与别的同龄人相比,我听得比较早,接触音乐也比较早。进入中学后,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到同学家里去,他父亲是一位粤剧撰曲人(撰曲人就是填词人),他正在用秦琴演奏广东音乐,在那个平凡的年代,我感觉那就是天外之音,使我感到震撼。但后来到了“文革”,秦琴这件乐器属于“四旧”,当我再次请求同学带我去听时,他们觉得很危险,所以没有机会听了。这件事之后,我让母亲给我买了一把秦琴,开始自己摸索着学习。一直到我15岁那年,跟着一个会演奏小提琴、识五线谱的多才多艺的工人学习,也是业余学习了小提琴,同时学会了五线谱。一年之后,在我16岁时,就凭这些业余学习的成绩考进了文艺团体。现在回想起来,我是从戏曲音乐到部队文工团音乐再到流行音乐,整个绕了一圈现在又回到了古典音乐上来。

笔 者:您曾经在广州粤剧团工作过,这段经历对您日后的音乐创作是否产生过什么影响?比如哪首作品的创作与这个时期的经历有关?

李海鹰:我记得当时招我们这帮会拉小提琴的孩子进团,正赶上全国都在学习样板戏的时期,要将京剧红灯记》移植为粤剧《红灯记》等,对于一个16岁的孩子,到一个地方戏曲团体,近距离地接触了民间音乐,而且我在粤剧团一待就是5年,这期间,民间音乐对我的熏陶为我日后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所以,包括后来写《弯弯的月亮》《过河》这一类的带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其实都有影响,毕竟民间的一些东西和戏曲之间是相通的,是可以融合的。在创作中,能够融合各种风格,我认为也和这一阶段广泛接触民间音乐相关。毕竟,除了西方大小调,还有很多民间音乐风格是值得探索的,在我的创作中,才会有意识地不断融合其他风格。现在回想起来,这种耳濡目染是很珍贵的。

笔 者:观察您的作品,会发现您的音乐风格非常多样,既有《弯弯的月亮》《过河》这类充满地域特色的,也有电视剧《亮剑》主题曲《中国军魂》那样气势恢宏的,您认为在您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因素的方面是什么?

李海鹰:我认为旋律始终是我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它既是我所坚持的,也是我所擅长的。你刚提到的那些作品,它们在风格上的差异主要还是来自于旋律。包括这一次的大型交响史诗《我们的孙中山》,依然是旋律,我希望每一首旋律都能够感动观众,尽量避免运用让听众难以接受的复杂技术手段。

笔 者:《中国军魂》是一首军旅题材的作品,这和您曾经在部队生活有什么联系吗?

李海鹰:当然,这首作品跟我的部队生活会产生一定的关系。这首作品有两个主题,一个主题是军歌,这是一个具有明显俄罗斯风格的主题,选用这个主题跟这部剧的编剧都梁有很大关系,他是俄罗斯音乐的深度崇拜者,他有50盘苏联红旗歌舞团的带子,都拿给我让我以此为参考,最后就形成了纯男声的六声部作品,声音的力量让人震撼。另一个主题(片头的主题),其实它取自于沂蒙山小调,因为我在部队文工团时曾经排练过舞剧《沂蒙山》,因此就在部队里拉了一年的《沂蒙颂》。由于中国红军的抗战主要是在农村发展起来的,所以我认为具有民间音乐韵味的最能与之搭配。总之,这段时间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熟悉对我后来的创作很有帮助。(www.xing528.com)

笔 者:从部队文工团转业到广州曲艺团之后,不久您就转向了流行音乐创作,在整理您早期的作品时,会发现既有编曲又有作曲,那么您认为哪首作品才真正象征着您流行音乐创作的开端?

李海鹰:其实在部队文工团时就已经开始写歌了,但是第一首被公众所知的歌曲应该是《梦江南》。如果说我的流行歌曲创作的最高峰,我认为还是那首《弯弯的月亮》。

笔 者:《弯弯的月亮》的确影响了很多人,它的影响力现在依然可见,您写这首歌曲的情感来源是什么?

李海鹰:《弯弯的月亮》这首歌我想表达的就是南国水乡的美丽图景,这也是我心中最美的画面。当年写这首歌时,我还在广州曲艺团工作,完全是一种个人情感的表达,词和曲几乎是一气呵成的,我就是想把心目中最美好的南国水乡画面记录下来。

笔 者:从最早为公众所知的《梦江南》到家喻户晓的《弯弯的月亮》,再到后来的《过河》《中国军魂》等,会发现您的创作风格始终在不断突破,今年您又刚刚完成了一部大型交响史诗《我们的孙中山》,这个跨度就更大了,关于这首作品的创作您能谈谈吗?

李海鹰:你说的没错,我的风格确实在不断发生变化,包括这一次(大型交响史诗《我们的孙中山》),更是一次完全不同的尝试,这部作品具有多层结构,有文本的结构、音乐的结构等,以此来丰富主题,这部作品基本上是集我几十年的创作积累而成,我希望这是一部能够鼓舞中国人民,受到中国人民广泛欢迎的大型作品。这部作品的体裁是清唱剧,从形式上来说它已经属于古典音乐了,与我之前的流行交响乐也是不同的,它是全新的。但是无论采用什么形式,我的创作宗旨始终未变,就是要写出能够感动身边人的音乐,能让大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是说,我要把交响乐写得和我的《弯弯的月亮》一样,无论是一个小时的交响乐还是几分钟的歌曲都要达到同样的效果,让大众能听得懂,这就是我的目标。就像《梁祝》《黄河大合唱》等作品,既具有艺术价值,也能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我的下一篇文章就是《从〈弯弯的月亮〉到〈我们的孙中山〉》,会谈一谈在创作上一系列的转变,它们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笔 者:海鹰老师,如果让您给现代学习音乐的学生一些学习上的建议,您认为走向音乐创作之路的过程中什么最重要?

李海鹰:其实有两个建议可以给,一个建议就是:保持学习的习惯,要一辈子不间断地学习,人不可能在自己的学生阶段就把需要的知识全部学完,因此要在自己日后的具体工作中继续补充,发现自己缺什么就去学什么。比如我曾经发现不会英语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我就去学英语,虽然那个时候我已经四十几岁,但只要愿意,随时都可以开始,因为学习这件事是不分年龄的。另外,如果决定要去学,就要把它彻底搞清楚、弄明白,不要一知半解。另一个建议就是:基础知识与技能很重要,它们要过关,但是更重要的是对它们的热情。比如有很多从小学习音乐的琴童,他们有很便利的学习音乐的条件,但是对音乐缺少热情,最后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就不了了之了,反而是一些没有条件学习的人,但由于他们对音乐充满着热爱,促使他们想办法去接触音乐、学习音乐,最后在音乐上成为有建树的人。因此,后天的努力其实比我们想象中还要重要,我自己就属于后者。

笔 者:海鹰老师,在我看来,您在音乐创作之路上不断探索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您用音乐告诉了我们流行音乐、民间音乐和交响音乐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的,您在创作上的成功进一步证实了发展中国音乐既要立足民间、回归传统,又要敢于创新和尝试,这是作曲家在创作上永葆青春的前提,也是未来中国音乐发展的基本条件。在这里预祝您新作品音乐会成功!谢谢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