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一位作曲家,既可以从其作品的风格特征着手逐一梳理,也可以透过其作品来观察该作曲家的创作个性,抑或是通过其作品所投射的创作个性来看作曲家的创作精神。李海鹰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前文已有具体分析,这里主要从他的创作个性与创作精神来总结。
李海鹰以流行音乐创作为开端,除了作品中那些优美的旋律使人过耳不忘、记忆深刻之外,给大多数人留下的又一印象是:创作上不拘一格,善于探索新风格。因此,“探索”一词就格外引人注意,它不但是对李海鹰作品形象的概括,也是对李海鹰创作个性的总结。基于探索在李海鹰音乐创作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笔者在梳理李海鹰的创作经历时曾不断考证,最终认同的是:不拘一格、不断探索的精神是形成李海鹰音乐创作成就的关键所在。纵观李海鹰的音乐创作之路,从流行音乐到交响乐,他始终不遗余力地寻找艺术表达的新途径,其中,尤为明显地体现在他对交响乐的研究上。在交响乐创作中,他一方面继承了从歌曲创作中获得的经验,另一方面将其不断探索的精神延展到了更远的地方,即将探索精神延伸至寻找音乐表达的其他可能性上,最终打破“流行”与“古典”的界限,让“探索”本身成为他的风格,成功塑造不断探索的精神形象。2016年大型交响史诗《我们的孙中山》的问世,就是其探索精神的重要体现。例如:他将清唱剧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声乐”运用得淋漓尽致;他将基本旋律以情感贯穿的手法用在对伟人的歌颂上,巧妙地替换了西方宗教礼仪的主题,实现了一次创新;他将旋律提升到了整部作品更高的位置,在交响乐创作机制中为旋律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他使歌词能够明确反映交响乐作品的情绪,使其更加符合中国听众的审美习惯;等等。可以看出,以上种种创新均与作曲家的探索精神息息相关,作品《我们的孙中山》所取得的成功,既显示出作曲家在创作上的突破——从流行音乐向交响音乐创作的转变,也展现了他在音乐创作之路上塑造的不断探索的精神形象。
这部作品虽然是李海鹰大型交响音乐的处女作,但是从形式与内容的结合来看,它是成熟的。该作品完全具备大型交响作品的完整性,给人留下了浑然一体的美感。就像在一件精美的西式餐盘中盛放着耐人寻味的中国食品一样,无论选用何种容器(形式),最吸引人的则始终是容器内的食品本身(内容)。它不仅从内容上接近中国,而且从审美方式上也具有中国化倾向,侧重于中国艺术审美中重节制、重留白、重抽象等审美原则。通过多重象征手法,完美地诠释了伟人精神,并生动地表达出大众对伟人的敬仰之情。因此,这部作品是李海鹰打破“流行”与“古典”界限的经典之作。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李海鹰在其个人风格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综上所述,使“古典”成为“新流行”这一创作思路,体现了李海鹰将视野投射于古典文化,从精选题材到慎用形式,他将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试图引领一种“新流行”。可以说,他在中国“跨界音乐”方面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也许,他的努力还将产生更深远的影响——他的创作使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如文学、绘画等,同样具有其本应具有的文化属性。他曾说:“我预感未来十年左右,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精致的高水平的大作品。”[5]李海鹰作为第一批有意识创作“跨界音乐”的创作人,艺术化、国际化是他未来发展的目标。笔者相信,他将继续通过音符谱写出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与思考,在中国音乐语境中,实现音乐作为表达思想的途径。另外,由于这部作品的出现,还拉近了大众与交响乐的距离,使交响音乐拥有更广泛的听众,在大众音乐审美方面,为中国当代音乐开辟了一个新的音乐审美观念——交响音乐也具有普适性、大众性的审美特征。
综上三个方面,既体现了李海鹰对中国音乐发展产生的影响,也使我们从中窥看出他作为当代中国作曲家的创作理想——在风格的路上不断探索,要以更丰富的形式表现我们的文化,使它具有普适的意义。
【注释】
[1]苏蕾.李海鹰流行音乐就是古典+民族[N].音乐生活报,2010-6-7(A06).(www.xing528.com)
[2]华南.李海鹰跨越十年的牵手[J].中华儿女,2015(24):40.
[3]李海鹰.如何创造流行——我的创作与思考[J].人民音乐,2008(12):8.
[4]蔡仲德.我看流行音乐[M]∥音乐之道的探求:论中国音乐美学及其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553-55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