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心未改的少年,丰富了流行音乐的语言和表现形式

初心未改的少年,丰富了流行音乐的语言和表现形式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体现流行音乐审美本质的基础上,丰富了流行音乐的语言及表现形式,对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李海鹰在他的创作中,通过一系列创作实践,将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相融合,不但赋予了其作品以个性,还丰富了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在李海鹰的流行音乐创作中,除了音乐语言方面的丰富,在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上也创造性地对交响乐团加以运用。

初心未改的少年,丰富了流行音乐的语言和表现形式

从李海鹰的流行音乐创作成果来看,他精准地捕捉到了流行音乐的审美本质——用通俗易懂的音乐语言,实现与聆听者的情感共鸣。因此,在他的创作实践中,显而易见地体现着他对流行音乐语言的探索,他将流行与民族、古典等元素进行融合,通过多元化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最终以不拘一格的音乐语言让我们记住了他和他的作品。在体现流行音乐审美本质的基础上,丰富了流行音乐的语言及表现形式,对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李海鹰专注于流行音乐语言的探索,首先与他对流行音乐的看法息息相关。他曾说:“我眼中的流行是古典加民族,如果创作者底子厚、见识广,写出来的东西就会不同,要多做音乐之外的功夫。举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林夕。他的歌词成功率极高,因为他本身是香港大学中文系硕士,加上他对社会现象很敏感,又懂音乐,写出来的歌词往往能让旋律更出彩。作曲也一样,古今中外的音乐都懂,古典、民乐都能拿来为自己所用,而且对流行的触觉要敏锐,知道怎样的音调能入公众的耳朵,才能写出好东西。”[1]因此,博采众长、主动吸收、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在李海鹰看来是发展并丰富流行音乐语言的途径。他善于挖掘不同民族的音乐特征,由于不同民族所积累的文化成果,都具有各自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个性特征,这些纷繁各异的民族性格既塑造了民族音乐的基本特征,也供给了流行音乐创作所需的养分。作为一位流行音乐创作者,要被世界所认识,就必须创造出具有个性的音乐语言。对于李海鹰而言,民族音乐是他音乐语言产生的源泉,因此,必须要认识它、传承它、创造它。李海鹰在他的创作中,通过一系列创作实践,将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相融合,不但赋予了其作品以个性,还丰富了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种风格:①“歌谣性”风格,其音乐的特点在于简洁而对称的旋律、适度易唱的音域,以及童谣式的节奏韵律;②“民族性”风格,其特点在于并非直接使用某个已有的民间音乐旋律作为动机,而是将民间音乐中的某种元素潜藏于音乐语言中,例如,《过河》中鲜明的东北二人转风格,他将同音反复的特点用在作品中,以强调东北音乐的特征,还有《实心汉子》中突出的河南民歌的因素,以及《走四方》中特征鲜明的山东音乐质朴的风格等,它们均体现了作曲家对民间音乐素材的关注;③“抒情性”风格,特点在于强调抒情气质,突出表现为具有清新自然的旋律,节奏自由,常以爱情题材为主,例如,《爱如空气》《风无心》等;④“英雄性”风格,特点在于充满力量的旋律和激动人心的节奏,例如,《中国军魂》,虽然此类作品数量不多,但极大丰富了流行音乐语言的发展。

在李海鹰的流行音乐创作中,除了音乐语言方面的丰富,在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上也创造性地对交响乐团加以运用。他在歌曲创作中,将管弦乐队作为主要的配器因素,这在流行音乐的声音表现上无疑是一种强化,创作于2001年的作品《蔓延》,就是此类创造的典型实例。(www.xing528.com)

在流行音乐的创作中,李海鹰始终积极吸收各种元素,并尝试以传统文化为源头,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其丰富流行音乐的方法则是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创作源泉”,李海鹰热衷研习中国古典文化,从诗词歌赋到经学史书,他注重前人的成果,也热衷于对前人成果的思考。同时,他既留心汲取古典音乐的精髓,也同样在意那些“非音乐的影响”。记得曾在一篇采访中看到李海鹰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研究传统文化,不是上下五千年一起看,我是从古代吸取营养,然后作用于现代。我觉得,1842年之后,也就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文人、知识分子就开始变了,到胡适,‘五四’之后又变了。我觉得自从‘五四’之后中国就一直没有好的、可以算得上是流行作品的东西出现。所以我看的一般都是祖宗的文化,看1842年之前的东西。但我研究这些,不是单纯地去做研究,或者说将古代的东西保存下来。我也看戏剧,但并不是想把昆曲保留并发扬光大。我做的是音乐,是流行音乐,所以我要在浩瀚的‘武器库’中去寻找,在精神方面去寻找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从元明清的剧本,到古代的伦理、道德,在现代看起来,很多东西依然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基础,战乱和动荡环境下产生的东西,不会是这个民族生存的基础。所以,我之前说《弯弯的月亮》时大家都在寻根,都在回望,现在我告诉你为什么,因为我找到了自己的根,那就是我们无比深厚的传统文化。”读完李海鹰的这段话,结合对李海鹰流行音乐作品的整理与分析,我们或许会慢慢地得出一个结论:他的创作经历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地主动吸收传统文化的过程。他在音乐语言上的探索,不仅使我们关注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与流行音乐在形式上的融合具有多种可能性,也提供给我们流行音乐可以跨越古今、联系中外的创作及审美观念。另外,基于李海鹰对古代经典文化的深刻理解,也足以使我们以更为严谨的态度去重新审视他的那些经典之作。

综上所述,李海鹰始终积极吸收各种音乐元素,以及对古代经典的深刻研习,不仅丰富了流行音乐的语言与表达方式,而且拓宽了流行音乐的表现内容,使流行音乐不但具有大众化的特质,还使它走向了艺术化、经典化。而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打破旧有风格也成为李海鹰音乐创作之路的写照。通过以上介绍过的那些经典作品,可见李海鹰最终的理想是以更丰富的形式表现我们的文化,使它具有普适的意义。就像柴可夫斯基斯美塔那瓦格纳那样,以民族和时代为基础,写出跨越文化、跨越地域、跨越时代的音乐作品。与之伴随的是,提高流行音乐的精美度,李海鹰认为,“流行音乐吸引人的除了感情,精美度也要达到很高水平,才能被流传下来。现在不少音乐作品唯恐被评说为不流行、不时尚,但反过来想想,我们是否有勇气敢于说,去掉流行与时尚还剩下什么?”[2]高质量的流行音乐,正是作曲家们在寻找我们这个时代的音乐语言的过程中呼之欲出的。另外,李海鹰用他的创作实践也向我们印证了:流行音乐的创作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正如李海鹰所说:“流行音乐永远与新技术、新媒体、新潮流、新时尚、新观念、新思想等新事物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发展。所以,我们要敞开胸怀迎接世界的改变。现在制作一首歌曲并把它放到网络上传播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光有好的、快的制作工具和传播方式并不能决定歌曲的流行,核心还是内容。一首不够好的歌曲就像在讲假话、空话一样,没人搭理你。所以,说话要真诚,创作更要真诚。”[3]李海鹰对流行音乐未来的创作理想,也是对当下流行音乐影响最深的一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流行歌曲在总体上更关注个人的平凡生活内心世界,它尊重自然人性的合理表达以及人性本能欲望的满足,随着现代文化中对“个性”的尊重以及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流行音乐显现出空前的生命力,它对人们内心世界的挖掘也越来越细致入微。我们应该运用历史的眼光,将当代流行音乐置于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整体历史框架中认真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