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少年依旧,创作结构与艺术处理

少年依旧,创作结构与艺术处理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来看,该作品在艺术处理上,一方面汲取了西方艺术音乐的创作机制,不但使作品具有大型作品的戏剧张力,同时还赋予作品超验性的审美特点。这件具有宗教意义的乐器恰好与李海鹰想要表达的情感相吻合。其实这种创意,不仅是李海鹰根据作品内容进行的设计,也是他从自己的童年生活中找到的创作灵感,因为,他的家乡与孙中山先生的家乡同为中山市南朗镇。其次是几个主要的独唱角色陆续出现,加速了作品戏剧性的表达。

少年依旧,创作结构与艺术处理

大型交响史诗《我们的孙中山》在音乐创作上构思巧妙,它灵活地吸收并借鉴了西方大型声乐体裁清唱剧的创作形式与表现特征,并从多个方面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具有突出的本土特征的大型历史题材音乐作品,较为鲜明地体现了作曲家在中国特定历史线索的描述以及特殊人物性格的塑造上独特的视角。具体来看,该作品在艺术处理上,一方面汲取了西方艺术音乐的创作机制,不但使作品具有大型作品的戏剧张力,同时还赋予作品超验性的审美特点。另一方面,作品以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为主轴,尤其体现在作品的情感处理中,它将丰富的世俗情感艺术化地再现于舞台,并将艺术化之后的世俗情感上升到了宗教般的情感境界,由此调动起了人们对崇高的美的认识。除此之外,作品的音乐语言具有简洁、生动的特点,从聆听效果上使人产生亲切感。尤其值得强调的是,作品所使用的音乐语言对广东民间音乐的借鉴与吸收,使作品充满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前文所述,这部作品用音乐重现了孙中山先生的人生轨迹,以历史发展为线索,立足史实,从众多历史事件当中截取出了具有转折性的事件作为历史节点,将作品划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序曲《我们的孙中山》

这是一首以合唱为主的序曲,融合了童声合唱、童声独唱与混声合唱三种演唱形式。其标题立意鲜明,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同时,合唱中的旋律也具有贯穿全剧的作用,在旋律中隐藏了叙事主题,为接下来的主题发展埋下了伏笔。该序曲在广州中山纪念堂正式演出时,舞台设计也很巧妙,演出钟声敲响之后,灯光渐暗,台前20名如希腊女祭司般的少女及观众席间五列共266名身穿白衣的少男少女手捧鲜花环场而立,在李海鹰的指挥下清泉般圣洁的童声缓缓地流出,歌声带着听众慢慢地走近过往的那段历史。旋律中字句清晰地讲述着,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历史瞬间以及那个曾经影响过中国命运的重要人物——孙中山。歌词唱道:“五桂山下,兰溪河畔,原野飘香,宛如天堂,翠亨村晓,醒来的阡陌上,走过来一个人,我们的孙中山。”歌词凝练、旋律流畅、意蕴丰富,强调纯洁与神圣的审美体验,让听众忍不住屏息聆听。为了更好地营造出这种艺术效果,在序曲中李海鹰特意使用了管风琴[4],用管风琴神秘梦幻的音色突出了宗教般圣洁的音乐气质。关于为何要体现这样的艺术效果并且要增加管风琴的音色,李海鹰是经过深入思考的。他曾在采访中表示,在他的心目中孙中山先生不仅仅是偶像,更是心中的神,对于孙中山先生,他是敬仰的,更是敬畏的。先生的一生是伟大的,先生卓著的贡献和无私的精神最是令他感到钦佩,“因此,我对先生的敬仰有如西方人精神上的基督,是高尚和神圣的。”而使用管风琴则是因为该乐器是西方基督教音乐中唯一被允许使用的乐器,它代表了纯洁、神圣。这件具有宗教意义的乐器恰好与李海鹰想要表达的情感相吻合。

2.第一部分:故乡与海

这一部分贯穿了4首合唱作品,记述了从孙中山出生的1866年到1894年这段历史。该部分的第一首作品为混声合唱《遥遥月光 凝凝远看》,由李海鹰填词,表达了跨越遥远的时空,上天凝视这位伟人诞生的画面,也象征着伟人的童年时代。在歌词及演唱处理上较有新意的是,首次使用了粤语,通过粤语来加深歌词中的地域印象,通过语言体现地方人文特征,同时让语言中自然的音韵与旋律相结合,一举两得。这一创作意识首先来自李海鹰对歌词与旋律关系的认识,他认为,“歌词不仅是音乐的一部分,更是音乐本身,尤其是粤语的抑扬顿挫充满韵律感”。另外,由于孙中山先生的故乡翠亨村普遍使用的是粤语,因此将粤语用在歌词中是经过考究的。其实这种创意,不仅是李海鹰根据作品内容进行的设计(通过语言的介入再现伟人童年生活的场景),也是他从自己的童年生活中找到的创作灵感,因为,他的家乡与孙中山先生的家乡同为中山市南朗镇。粤语歌词的使用为我们确立了作品中的南国韵味,再听旋律就更加清晰可辨了。这首合唱的旋律中融入了广东地区家喻户晓的童谣《月光光》[5]的部分元素,当充满稚趣的曲调与粤语婉转清丽的音调相遇时,一幅描绘着岭南人家孩童天真烂漫的画面立刻被勾勒了出来,音乐中强烈的画面感勾起了听众对岭南乡音乡情的怀念。如歌词唱道:“遥遥月光,远远凝看,炎炎入晚秋,风飘醉乡……”伴随着轻柔的粤语童声,一幅来自岭南水乡的伟人诞生图景生动地呈现在大家眼前,人们追思着往事回到了1866年11月12日,在美丽柔和的月光下,孙中山先生在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诞生了。第一首合唱结束后,在讲述人的陈述中过渡到第二首合唱作品《童年时光》。该曲是一首女声合唱,用甜美温柔的音色追忆过往,音乐从天真活泼的童年形象转向为积极乐观的少年形象。在音乐中渐渐将时光推向远方,随之而来的是第三首合唱作品《随大海远去的少年》,采用童声合唱形式,预示着少年孙中山将在远方求学之路上逐渐形成振兴中华的理想。在讲述人的故事陈述中第一部分接近尾声,以一首混声合唱《振兴中华的梦想》结束第一部分。

3.第二部分:辛亥风云

这一部分讲述了从1895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这段历史。这一部分的第一首混声合唱《怒起珠江》是该部分整体情绪的预示和总述,接着是乐队伴奏下讲述人的一段《流亡英伦》的冷静陈述,发人深思。这一部分有不少亮点,首先是一首由男高音独唱配以混声合唱的《亲爱的中国,痛苦的母亲》,该曲清晰有力的主题陈述将情绪调动起来,引人入胜。其次是几个主要的独唱角色陆续出现,加速了作品戏剧性的表达。紧接着第四首《悲歌》一反常态,使用了大提琴与乐队加上讲述人的形式,突出了大提琴的艺术表现力,以其哀怨的音色衬托戏剧中沉重的情绪。最后在悲声的延续下,戏剧化地转向了充满力量的号角之歌——第五首混声合唱《枪声就是号令》。这首合唱作品在情绪上热烈激昂,曲调坚定,歌词铮铮有声,配器上别具一格,是给人印象深刻的一个篇章。它将第二部分推向了高潮,同时又预示了历史已到最后的转折阶段。(www.xing528.com)

4.第三部分:共和曙光

这一部分讲述的是从1912年辛亥革命的号角吹响,到1925年孙中山先生离世的这段历史。该部分的第一首作品《实业救国的脚步》是严格根据历史史实进行的叙述,采用男中音、男高音和混声合唱来表现。第二首《穿越炮火的爱情》由讲述人娓娓道来一对革命伉俪由于共同的理想而走到一起的爱情故事,这首作品中所具有的爱情力量最能使在场的普通观众产生共鸣,但当听众还沉浸在爱的温暖中时,女高音独唱《爱的旋律》却告诉了听众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宋庆龄在炮火中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孩子。在接连不断的哀伤情绪中,讲述人以一段《为共和最后奔走》郑重地说出了这位伟人在接近生命终点时所做的事。该部分最后一首作品《国事遗嘱》由男中音独唱以及全体合唱。这首合唱的歌词本身即是音乐构成的一个部分,它在保持艺术效果的同时,尽量使用中山先生的原文。关于歌词采用原文的艺术效果,李海鹰曾表示,“在彩排中,将《国事遗嘱》全文演唱出来,不少观众被感动了,这就是用细节说话,用音符说话。当演员们在演唱‘亲爱的中国,痛苦的中国,亲爱的母亲,痛苦的母亲,我要擦干你的眼泪,擦亮你的面容,我要你与众不同……’时,他们也眼含泪水,将感情倾注其中。”

5.颂歌:《中山情中国梦》(讲述人、混声合唱、童声合唱以及三部重唱)

该部分从当代人的视角出发,在回顾过去的基础上展望未来,最后,在为祖国的未来献上美好祝愿的同时,将整个作品推向了顶峰。那摄人心魄的乐曲,引领人们缓缓穿越峥嵘岁月去领略孙中山波澜壮阔的一生。百年之后的今天,人们以音乐为纽带,穿越时光重温伟人孙中山的一生,追随着伟人的脚步,伴随其历经革命的生命时光。

孙中山的一生是李海鹰心中甚为敬仰的创作题材,这部作品在首次排练时强大的戏剧性让作品一气呵成,甚至连观众鼓掌的间隙也难觅。主题曲首尾呼应,从庄重、有仪式感的开场开始到继往开来的终曲“颂歌”,既有天堂般的音乐表达,也有活泼、柔美、激昂、亢奋、凄婉、悲壮等的不同情感,作品以多样的表现手段,通过故事化的讲述和丰富的音乐语言完整呈现了童年率真的孙中山,少年启蒙的孙中山,青年立志的孙中山,中年奋斗的孙中山,以及最后献身革命的孙中山。整体而言,这部作品之所以广受赞誉,一方面在于题材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有赖于交响乐本身的魅力。交响乐的确善于表达复杂的情感,其本身就如同一部大气磅礴的恢宏史诗,让人回味无穷,无论在哪个时代去欣赏和品味它,都能领略到它所拥有的丰富内涵,感受到它所拥有的深邃思想。交响乐在西方艺术音乐里具有典型的综合性艺术特质。这一体裁既长于表现明朗、轻快、典雅等音乐情绪,也兼容并蓄地融合了复杂、严谨、深思、幻想等精神风貌。对于作曲家而言,要将两者同时并存,互相攻错,互相丰富,最终达到对比而统一,是一件考验其创作才能的事。尽管如此,李海鹰依然从容面对此次创作实践的各种挑战,为听众提供了一次高品质的审美体验。而他在交响乐方面的探索也必将成为中国音乐发展史中重要的一笔,为这一体裁在中国的发展作了大胆的尝试。

当今人们对文化艺术产生了新的渴求,呼唤中国原创精品交响乐的时代已经到来。创作大型交响乐具有非常高的技术门槛,但未来的交响乐市场将由中国打开。在完整地聆听过作品之后,笔者认为任何一个长于戏剧音乐的作曲家必然是感觉敏锐,观察深刻,懂得用音乐来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李海鹰的交响史诗《我们的孙中山》就给人以这样的感受。他的交响音乐作品绝不仅限于个人主观情绪的流露,他更注重大众普遍的情感,往往以广大的群众作为刻画对象,这也是李海鹰作品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原因所在。也许,凡是伟大的作曲家都具备普适性的创作特质,让不同时代的人们都能够在作品中寻找到与自己内心深处相通的情绪,并且被打动。如同著名的音乐学者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6]曾谈论莫扎特时说的:“就因为莫扎特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才更显得他的不朽与伟大。”[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