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四方》[7]这首歌曲写于1992年,作品内容反映了远离家乡前往外地谋生这一群体的集体状态,其情感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人口大流动。这首作品的词和曲都由李海鹰完成,虽然当年是以电视剧《一路黄昏》主题曲的形式与听众见面,但如今,电视剧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少受到关注,而《走四方》的曲调却依然深入人心。因此,严格意义来说,这是一首完全独立的流行歌曲,它体现了面对全国人口大流动这一社会现象时李海鹰内心的真实感触。如他歌词中所言:“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迷迷茫茫一村又一庄;看斜阳,落下去又回来,地不老天不荒岁月长又长……一路走一路望,一路黄昏依然,一个人走在旷野上,默默地向远方,不知道走到哪里,有我的梦想;一路摇一路唱,一路朦朦山冈,许多人走过这地方,止不住回头望,梦想刻在远方,一路走一路望故乡。”重读歌词,或许我们会发现《走四方》不仅仅是一首反映时代主题的作品,更像是李海鹰自己对他未来人生和创作的一种探索。歌词中暗含着的一种情绪,是否可以理解成作曲家在创作上经历过了辉煌之后,思考未来将往哪里走,但即使艰难,在创作上的探索之心却依然坚定。
《走四方》在音乐创作上与之前柔美温婉的《弯弯的月亮》《七子之歌——澳门》等南方歌谣风格大不相同。这首歌曲的曲风豪迈奔放,由于音乐语言中汲取了山东民歌[8]的部分特征,所以在音乐的整体情绪上给人留下了一种敢闯敢做、一往无前的印象。作品对山东民歌语言特征的吸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清晰可见。首先,在旋律方面,该作品的旋律常常会在级进发展过程中插入毫无准备的大跳音程(见谱例1),以乐曲的第一乐句前四小节为例,乐曲开始的第一小节前三个音“A G F”以下行级进开端,到第二小节第一拍“C-F”就形成了一个上行的四度跳进,紧接着在第二拍上发展成“”的下行五度跳进,而且这里“”以经过音的形式做了很短的停留就将旋律进行到下方的“A”音上,从听觉上形成了带过渡音的下行小六度印象。同样的级进加跳进的旋律进行在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中更加明显,第三小节第一拍前半拍的弱起之后,首先是对第二小节结尾处“A G F”的级进发展的重复与巩固,紧接着先是一次上行四度的跳进(出现在第三小节的第三拍上),继而从第三小节最后一拍“F”音到第四小节第一拍前半拍的“G”音过渡时,又一次出现了下行小七度的大跳。如上分析,在旋律发展中级进与跳进相结合的进行方式,与山东民歌的旋律发展规律相吻合,并且同样的旋律发展还出现在作品的第二乐句当中。其次,在节奏方面,每小节均以两个八分音符与一个四分音符或附点四分音符的规律性进行为主,少有复杂节奏节拍出现(见谱例1)。作品为四四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四拍,前四小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乐句,第一小节中的四拍分别以四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依次排列。第二小节以两个八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两个八分音符以及一个四分音符依次排列,形成了行进感很强且具规律性的节奏模式。随后的第三和第四小节,基本上是两个八分音符和一个长音的组合形式,乐曲第五小节到第八小节的节奏是前四小节的重复。这种简洁明快的节奏特征亦是山东民歌的主要特点,作品对此进行吸收所体现出的潇洒自如的风格与山东民歌质朴无华的节奏特点密切相关。最后,从旋律与歌词的结合方式看,山东民歌常采用的一字配一音的宽松组合方式也在该作品中有所显示。这种简洁而清晰的词曲搭配最大限度地深化了作品的整体情绪,让洒脱豪迈的曲风淋漓尽致地响彻于我们耳边。
【谱例1】《走四方》(www.xing528.com)
从创作上看,《走四方》显示出李海鹰在音乐语言运用上触类旁通的天赋。这部作品无疑是一次风格上的突破。另外,通过分析还可以发现,李海鹰在创作中对民族音乐语言的使用是经过细致的分析之后,将民歌中的音乐语言进行研磨,再通过自己的方式重新架构,而不是零碎的粘贴。他的重新架构建立在对山东民歌特征的研究之上,通过对山东民歌音乐语言的再创造,使旋律中充满了山东民歌质朴的气质,既保留了民歌原本的风格,又创造了新的表达形式,使作品的音乐性格生动,同时还带来了自由不羁的情感体验,并为逐渐形成的流行音乐审美原则提供新的素材,尤其是颠覆了以往的温婉细腻,着实令人耳目一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