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心未改的音乐对话:与李海鹰共创《弯弯的月亮》

初心未改的音乐对话:与李海鹰共创《弯弯的月亮》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弯弯的月亮》自1989年推出之后,经刘欢首唱,又经他人多次翻唱,至今已有多个版本。关于这首作品在李海鹰流行音乐创作中所代表的高度,他的朋友们曾做过这样的评论:“《弯弯的月亮》是李海鹰流行歌曲创作的最高峰,今后将难以再超越。”很多人也曾追问过李海鹰,《弯弯的月亮》的背后是不是也有一个特别的故事?

初心未改的音乐对话:与李海鹰共创《弯弯的月亮》

1989年创作完成的《弯弯的月亮》让李海鹰的名字家喻户晓,至今该作品的曲调仍然流传于大江南北,其受欢迎程度之高和流行范围之广可以说是创造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这首作品真正扭转了长期以来大众对流行音乐的偏见——“流行音乐,流行一时”。《弯弯的月亮》自1989年推出之后,经刘欢首唱,又经他人多次翻唱,至今已有多个版本。除了1992年产生的传遍海外的吕方版《弯弯的月亮》[8],还有1994年刘诗昆在北京首都体育馆“弯弯的月亮——李海鹰个人作品演唱会”上演奏的钢琴版《弯弯的月亮》[9]

关于这首作品在李海鹰流行音乐创作中所代表的高度,他的朋友们曾做过这样的评论:“《弯弯的月亮》是李海鹰流行歌曲创作的最高峰,今后将难以再超越。”[10]这句话既是褒奖,也是挑战。很难想象,对于一个步入流行乐坛不到10年的音乐人,收获这份至高殊荣的同时,是否也伴随着新一轮的考验?无论怎样,时间正在向前走,虽然流行音乐的审美必须与整个时代协调发展,但是真正优秀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回顾这首作品的形成过程,虽然《弯弯的月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这首作品在诞生之初,由于其审美与当时火热的“潮流”并不相吻合,因此该作品曾一度令人担忧。《弯弯的月亮》创作于当年“西北风”[11]盛行的时代,“西北风”吸收了一定的中国民族音乐的营养,开始主要是流行于陕西、山西等地,后来逐渐扩大到西北以外。“西北风”承袭了摇滚音乐的传统,又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民族音乐的音调,可以说,这一潮流将摇滚、民族、流行三种风格集于一身。可想而知,在这样一股强大风尚的背景下,以一种南方抒情委婉的音乐语言来表达情感是具有风险和挑战的。对此,李海鹰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在创作这首歌的时候,中国还是‘西北风’盛行的年代。所有人都觉得,把歌写成这样(西北风的感觉)才能好卖、好唱。1989年,音乐艺术片《大地情语》制作组请我给他们配插曲,结果我想了想,当时真的是‘灵光一闪’,半小时内就把曲子写好了,取了个名字就叫《弯弯的月亮》。这首歌是典型的广东调,整个被雨水淋出来的感觉。跟整体上高亢、硬气的‘西北风’完全是两种路子。结果写完了,录出来,很多行家都说实在太阴柔了。我记得当时有位著名歌手摇着头说:‘软绵绵的,儿歌一样的东西,怎么出得来?’但我更离谱,找来了当时就觉得‘声音很飘’的刘欢来唱,软绵绵的《弯弯的月亮》经他唱出来,感觉的确让人耳目一新。更巧的是,这首歌的首播又恰逢广东电台推出全国首个流行音乐排行榜,结果歌曲迅速包揽各项冠军,不但在内地走红,其影响还辐射到了香港,很多人都记得香港有两个版本的《弯弯的月亮》。”[12]在当时,这首作品并不被人看好,而当下,我们只能以满怀感激的心情说,命运之神果真眷顾勇于探索和追求的人。这首作品的广泛流传,说明了它是流行音乐逆潮流创作的成功典范——在当时它发出了一种与时代风尚全然不同的声音,而在当下又成了评论者笔下不可思议的一页。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作品是李海鹰歌词创作的处女作,“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你我……”歌词当中尽显李海鹰记忆中的童年印象。出人意料的是,全曲创作居然在半小时之内完成。这在古典音乐创作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而在流行音乐创作中却可以做到,也许这也属于流行音乐创作的独特之处吧![13]这首歌曲的曲调脱胎于中山咸水歌,描绘了李海鹰心中故乡最真切的样子,也属于李海鹰歌曲创作中的歌谣性风格,此类风格的代表作品还有完成于1999年的《七子之歌——澳门》。具体来看,《弯弯的月亮》这首作品与其说是一首温婉抒情的艺术歌曲,不如说它是李海鹰向我们描绘的一幅岭南水乡的唯美画卷,从“弯弯的月亮”开始娓娓道来,通过词与曲的完美结合,使我们感受到其家乡的景、家乡的人。他用“月亮、河流、小桥、阿娇”等一连串词语,重现了童年生活的情境。从旋律写作的特点来看,这首歌的主歌部分以同音反复的形式出现在附点音符上,不仅凸显了安静、优美的基本情绪,而且加深了歌词的语义性,好似一个古老故事即将开始,让人很舒服地融入歌曲氛围中。随后八度的上行跳进,强化了“弯”字的语调,使“弯弯的月亮”形象化。短短的四个小节,就勾勒出了歌曲的基本情绪,使人难以忘怀。谈起这首歌曲的创作,李海鹰曾说,“这是我心中广东珠江三角洲纵横交错的水乡的最美的图画。”[14]如果我们再耐心地细细品味歌词,揣摩歌词的内容,我们一定会猜想,这首作品的背后肯定会有一个非常美好的故事。很多人也曾追问过李海鹰,《弯弯的月亮》的背后是不是也有一个特别的故事?比如说远方的亲人或爱人等?而李海鹰只是摇头一笑,回答道:“阿娇是广东水上人家对小女孩的通称,并不是特指某一个人,这首歌是我在广州家里写的,表达的是我内心中尤其孩童时期广东水乡给我的印象。”也许,这首作品最能深入人心的地方就在于作曲家对故乡的情感表达,正是这种对故乡的怀念激起了每一个人的思乡情节,才使作品产生了跨越地域、跨越时代的审美属性。(www.xing528.com)

如今,当我们再次聆听,并且以无限循环模式让思绪徜徉在美妙的曲调中时,一定又会产生出新的聆听体验——一开始我们会感受到诗一样的意境,由“月亮”“小桥”“小船”“河水”“阿娇”等一连串充满温情的词调构成,仿佛是一笔笔描画出的温婉多情的江南水墨画。而正当我们想要沉浸其中的时候,却猛然间爆发出另一种情绪,“今天的村庄”“过去的歌谣”“惆怅”“忧伤”“穿透胸膛”等一系列词汇,将当下与过往进行一一比对,从而升华出了一种反思,这种反思或是感怀,或是惆怅,或是不满,但最后却凝聚成一股呐喊,升华为一种力量,震撼了每一个听众。笔者认为,这种情绪上的对比恰恰可以说明,音乐创作既需要激情与灵感,也需要理性与思考。就像李海鹰自己对这首歌曲的解读一样,“在《弯弯的月亮》写完几年之后,我仔细思考后觉得,其实这首歌的主旨,表现的是一种回望,一种从经济时代向农业时代的回望,一种现代人群向自己旧有的精神家园的回望,这种回望,跟寻根有相似的地方,但又不是寻根。在我看来,我们不能否认人们都有寻找精神家园的倾向,我也有。我们国家不是宗教国家,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这之前被割裂过,所以更有寻找精神家园的理由。但不论是寻找还是回望,在那个时代,都不会明白自己的心究竟该往哪里摆。就像《一无所有》里面唱的那样,‘我曾经问个不休’。”[15]如果顺着李海鹰对作品的诠释继续思考下去,笔者认为流行音乐虽然属于世俗文化,但是创作流行音乐不该是简单的灵感和情绪的放纵。相反,应该紧抓它的独特优势,比如它在形式上没有框框,勇于创新,内容上没有禁区,因此,它若想走得更久更远,就需要对以上特征进行充分的把握。当然,流行音乐也需要创作者对其情感进行有效的控制,使技术为内容服务,并且在审美体验上,流行音乐也将与严肃音乐形成两种完全不同的审美比较。诚如音乐美学家蔡仲德先生所言:“严肃音乐往往‘淡而会心’,较为含蓄,流行音乐大多清新真率,较为自然,前者是美,后者也是一种美。我们应该让严肃音乐与流行音乐两者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而不应视前者为准则,用以否定后者,以一种美反对另一种美。”[16]

1994年,李海鹰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举行首次“弯弯的月亮——李海鹰个人作品演唱会”,可以说,这场演出是李海鹰音乐之路的第一个里程碑,它们共同展示了李海鹰第一阶段的创作成就。关于1994年的这场音乐会,李海鹰曾回忆道:“那次个人作品音乐会,当时几乎全国的音乐人都支持我。那次是在北京搞的,当时很多广东音乐人,都专程飞到北京去,买票进场来支持我。甚至北京的那些搞流行音乐的,也都在后台出口处站着,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一种姿态,一种表态支持的方式。我觉得到目前为止,最值得说的一点,就是它的现场感。那次是一个完整的现场音乐会,真演奏、真唱。这比‘真唱运动’早很多。在我看来,音乐的本质就是现场演奏和现场的演唱,就像体育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可预知性,在赛前,你只能知道谁是热门,但你永远都不会事先知道结果如何。”[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