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教育科研研究报告:发展性评价体系初步成效

甘肃教育科研研究报告:发展性评价体系初步成效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11实施新课程后学生进步最大的方面4.发展性评价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备课组长按统一的教学计划,安排备课内容和备课教师,由备课教师提前两周编制出要使用的导学案初稿,在下一周的备课组会议上,全体备课组成员对导学案初稿进行全面的商讨和修改,最后由备课组长和包科领导签字,进行印制。教科室工作人员按时、按量,责任到人,保证每天下午4 点30分将导学案发放到各年级、各

甘肃教育科研研究报告:发展性评价体系初步成效

1.组织管理机构相对健全,制度建设逐步完善。

为确保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各市(州)、县(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都成立了高中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及新课程实验组织管理机构,制订了配套方案。高中各学校都成立了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下设课程管理委员会、选课指导委员会、学分认定委员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及学生素质评定小组等职能机构,建立了适合本校实际、各具特色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课程建设与管理制度、选课制度、学分认定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校本教研制度等。

2.教师培训效果明显,专业素质得到提升。

调研中我们对各市州高中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以及培训的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见表6)。

表6 参加培训后教师最大的收获

从表6来看,教师培训的效果明显,专业素质普遍得到提升。81.6%的教师认为,通过培训了解新课程的背景、理念和目标;74.1%的教师认为,通过培训转变了教育观念;69.8%的教师认为,通过培训改进了教学方法;66.5%的教师认为,通过培训认识到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性。

3.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转变。

通过课堂观察、教师的问卷和访谈,发现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通过对教师问卷统计后发现,87.3%的教师认为实施新课程后最大的收获是教学观念转变了(见表7)。很多教师能从“三维”目标出发进行教学设计,能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在课堂上尽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动手实践能力。

表7 实施新课程后教师最大的收获

通过对学生问卷统计后发现,很多学生希望教师能和学生多交流,除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外,更喜欢教师组织探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新课程实施以后这些学习方式比以前有所增多。

从对学生的调查发现,19.6%的学生认为教师每节课都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55.9%的学生认为有时有自主学习的时间(见表8),说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明显增强。

表8 自主学习的时间

20.3%的学生认为教师每节课都组织学生讨论,57.1%学生认为有时有讨论(见表9)。

表9 教师是否组织同学讨论学习中的问题

51.5%的学生认为教师每节上课都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见表10)。

表10 教师上课时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吗

74.5%的学生认为实施新课程后学会了与同学的合作,60.1%的学生认为实施新课程后掌握了更好的学习方法(见表11)。

表11 实施新课程后学生进步最大的方面

4.发展性评价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各学校正在转变过去只注重学习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开始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同学、家长、学生自己都参与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化,包括理论测试、作品展示、实验操作等;评价内容全面化,注重从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评价;更加注重激励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让学生从不同层次获得成就感

调研发现,大部分学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呈现出过程性、多元性、整体性的特征。部分学校教师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开展评价活动,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同时,鼓励学生有创见性的思维,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注重从整体上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看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注重对其语言表达、思考问题方式方法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5.校本教研逐步成为推进高中课改的重要制度。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各地各校都能立足本校实际,针对新课程实验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困惑,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这个核心,建立和实施了校本教研制度。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师,教育科研的意识普遍增强,“从教学中发现问题,从教研中解决问题”在许多学校已经成为常态思维。

兰州市组织开展全市新高一大集体备课活动,积极推行联片教研,扩大教师教研培训效果,去年开展了32 次,今年已经开展16 次。具体做法是:将全市高中学校划分为11 个教师培训片区,每个片区由一个牵头学校负责,一体化推进区域内的教师培训和学习工作。同时,启动“兰州市名师工作室”计划,充分发挥优秀骨干教师在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科研中的示范、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

临夏州在全州范围内开展了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五课”(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教研活动,并以此为平台,组织开展校际之间的联片教研活动及课题研究活动。在校本教研中,突出了“三个对照”,即通过新旧教学观的对照,明确新课程教学的着力点;通过新旧教学方式的对照,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新旧课程结构的对照,探究模块教学的特点。临夏中学以抓“备课组活动”为突破口,构建了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三级教研网络,制定了备课组校本教研活动制度,坚持每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开展主题研讨活动和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同时,学校以各种课题研究为载体,组织教师开展各种推进新课程实验的研究。

敦煌中学以校本教研促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模式,提出了“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教室即研究室,问题即课题”的思路,引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反思传统教学的弊端,审视新旧课程体系和价值观念的异同。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师个人、团队的作用,采用了“新老结对、同伴互助、实践反思”的教研模式。师徒各展其长,互帮互学,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共同成长目的。

玉门一中把“以导学案的编制、发放和使用为保障和前提,追求高效课堂”作为校本教研的中心。具体做法是: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在年级组成立各学科备课小组。备课小组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新教材、制定导学案,每周开展两次集体备课活动。备课组长按统一的教学计划,安排备课内容和备课教师,由备课教师提前两周编制出要使用的导学案初稿,在下一周的备课组会议上,全体备课组成员对导学案初稿进行全面的商讨和修改,最后由备课组长和包科领导签字,进行印制。学校的课程安排尽量做到同天同科目的统一。教科室工作人员按时(提前一天发放)、按量(高一、高二年级导学案发放计划),责任到人(包班、包科),保证每天下午4 点30分(课外活动)将导学案发放到各年级、各班,为第二天的“271 高效课堂”教学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导学案由“课前预习案”和“课内探究案”两部分构成。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有两个时间段:一是前一天晚自习预习时间,由学生自己提前预习新知识,第二天上课前由任课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案进行批阅;二是第二天课内探究时间,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案中的问题,通过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解决所学知识,最后由教师总结、点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成了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宰者。

天水一中以“模块教学设计”为重点,以“课例研讨”为载体,深化教学研究,优化教学过程,建构高效课堂。模块教学设计集中体现了高中新课程的理念,是连接新课程理念和模块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模块设计的过程即是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教师的教学决策直至教学行为中的过程。即根据新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各学科首先在每一个模块实施前完成对该模块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包括教学设计、作业设计和评价设计三部分,其次特别重视在每一学段的第一节课向学生全面阐述该模块的主要学习内容和教学设计,使学生明确作业要求和评价办法,指导学生安排预习,并根据自己的实际制订模块学习计划,适时自我检测学习状况。在2010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段结束后,学校召开了总结会,对第一学段的模块教学设计工作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与规范,讨论通过了语文、数学英语第二模块的总体设计。为推动模块教学的进一步开展,2010年12月以模块教学案例征集活动为平台,总结模块教学设计方面的成功经验,及时发现问题,将第一学段考试试卷及考试分析、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等资料形成专门的卷宗备案,更加科学地推进模块教学工作。学校以“课例研讨”为载体,通过建立磨课、约课、点课制度,采取“同课异构”等方式,加强新课标研修、新教材学习及以课堂为重点的集体备课活动,各备课组积极开展模块教学设计及“课堂观察”活动,把“师带徒”的教师成长模式与“教学合作团队”的教师成长模式结合起来,搭建教师自我反思与伙伴合作的平台,探索建立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机制。该校的“课例研讨”主要包括“磨课”“同课异构”等方式,推行“基于教学现场”的教研模式。“磨课”与“同课异构”活动是新课程实施中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高一各备课组每学期以“课堂观察”的方式安排两次的“磨课”教研活动,安排两次以上的“同课异构”活动,安排一次全校性的“同课异构”活动。

6.立足实际,扬长避短,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多种实施形式。

综合实践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部分,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是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高中新课程体系中课时数和学分数最多(23 学分)、最能体现新课程精神的一个学习领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www.xing528.com)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特殊的课程:作为国家必修课程,学校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内容开设,必须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开发和实施,具有很大的空间和自由度,也具有很大的难度和挑战。因而在此次新课程实验中它最有可能成为热点、亮点和难点。调研发现,我省各地各校在这一课程的组织实施和管理方面也有不少值得总结的经验和亮点:

(1)嘉峪关市酒钢三中实训基地建设及资源共享经验具有样板示范性

酒钢三中与甘肃冶金职业技术学院、酒钢宏丰实业公司、十四号空军实验基地、长城区政府等24 个与学校关系密切的单位签署协议,将其作为共建目标单位。学校为各单位指定了联络人,分头进行了教育资源的调查摸底、建档登记工作,确定了16 家单位作为该校首批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单位。主要做法有:

建立完善的教育资源共享网络。一是构建校本课程资源网。充分发挥各共建单位教育资源,在共建单位建立“酒钢三中课程资源基地”,由各共建单位选派专家,担任酒钢三中科学课程的兼职教师,定期到该校辅导学生;选派优秀学生,到各共建单位开展科普公益活动。二是构建艺术教育网。在资源条件有优势的共建单位建立“酒钢三中艺术教育基地”,为该校艺术教育提供训练场地及演出设施支持;帮助该校艺术团提高艺术水平,委派优秀演员担任学校艺术课程的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辅导,学校每年邀请专业演员到校演出或开设讲座。三是构建综合实践教育网。在有关共建单位建立“酒钢三中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条件;聘请社会先进人物、优秀军官、教师、大学生担任校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人生观的教育;由各共建单位协助酒钢三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定期到共建单位开展慰问孤寡老人、先进模范人物,清扫垃圾,捡脏护绿和文艺宣传等活动。四是构建教育信息网。充分利用互联网,链接各共建单位网站,形成社区教育信息平台,努力实现社区教育工作信息化管理;在网上开设社区教育专栏,宣传终身教育思想、终身学习思想和创建学习型组织等理论,交流信息,推广典型经验;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为学生和社区成员多层次的教育需求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高质量教育服务;在本单位的网站上开设介绍各单位的专栏。

定期到共建单位参加生产劳动。一是高一全体学生于4月下旬,前往甘肃紫轩酒业公司,参观葡萄酒酿造生产过程后进行翻挖葡萄苗,历时半天。二是高一学生于10月上旬,到酒钢宏丰实业公司种植园进行蔬菜水果的采摘,到养殖园进行猪牛羊饲料的调配和喂食,历时半天。三是高二学生于5月上旬,到甘肃冶金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电工钳工焊工车工数控、汽修6 个专业的精工实习,历时半天。四是高二学生于9月上旬,到酒钢劳保服装厂参观酒钢职工劳保服装的设计、缝制。

定期、不定期组织学生服务社区,开展关心弱势群体、慰问、演出、义工等活动,向社区捐赠图书以及师生创作的宣传画;对家境困难的学生实行减免学杂费。开办义务辅导班,为社区学生义务辅导、讲座,提供教育方面的咨询服务;定期组织有专长的教师到社区举办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道德法制等方面的讲座,并帮助社区策划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为社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使学校成为社区文化教育的重要力量。

去年秋季以来,该校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以及驻区各共建单位的关心支持下,拓展了社会实践的范围,较好地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发挥了学校的智力优势,为驻区单位提供了教育方面的咨询服务和智力支持,满足了共建单位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2)陇南一中“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规范有序,初见成效

陇南一中“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已然形成了规范有序、行之有效的一套做法,主要包括:

①研发学习手册,明确实施步骤。对于研究性学习,教师、学生难以从实践操作层面迅速进入角色。为了进一步提高实施效果,防止研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走样,陇南市一中精心策划,研发了《研究性学习手册》,内容包括课题(项目)设计基本情况、选题过程、开题报告、开题仪式、活动记录、访谈记录、课题资料来源、结题答辩、课题评价等,都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研究性学习手册》明确了实施流程,规范了实施程序。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及时记录研究过程中即时、即兴、即地产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②研发培训教程,选择恰当课题。有了《研究性学习手册》,本来就可以进入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但是要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实效,落实好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环节,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扎扎实实的培训。为此,陇南市一中又创造性地研发了《研究性学习校本教程》。其中,课程概论1 课时,实施指导策略4 课时,实践能力训练4 课时,综合能力训练6 课时,组织实战演练3 课时。经过十几课时的训练,终究还是纸上谈兵,要把研究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最好以案例为支撑。陇南市一中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课题研究类案例《陇南八县一区小吃的异同》和活动策划类案例《汉字规范活动设计》《市场新商品调查活动方案》,让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和把握。

在此基础上,学校又整理研发了《研究性学习课题库》,给学生提供1000 个左右的课题供学生选择。当然,《研究性学习课题库》仅仅是一份参考资料,学生最好在自然、社会、生活和教材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学生选定自己的课题之后,教师把课题研究相似的同学组成课题组,明确分工,制订课题(活动)方案,学生自主完善、论证课题(活动)方案,然后以班为单位,以电子表格的形式汇总上报教研室,申请立项之后,真正进入研究性学习。

③规范开题结题仪式,强化考核激励机制。学校将研究性学习排进课程表,即每周星期五下午三、四节课为综合实践课。每学期第13 周,以班为单位组织开题仪式,开题仪式主要包括三个环节:Ⅰ.班主任动员讲话;Ⅱ.每个课题组长依次作开题报告;Ⅲ.各位导师依次点评、总结。

每学期第18 周,以班为单位组织研究性学习结题答辩会,教研室准时检查。结题答辩评审小组由班主任担任组长,所在班课题组长任评委。答辩会必不可少的流程有:Ⅰ.班主任动员讲话,各组记录员开始记录;Ⅱ.每个课题组长依次作结题报告,陈述研究的对象与内容、途径与方法以及成果的创新之处;Ⅲ.所在班指导老师或学生从研究方法、信息处理、合作交流、不足之处等方面质疑问难,课题组长如实回答;Ⅳ.各位导师依次点评、总结;Ⅴ.评审小组打分,并于答辩会结束之后统计排名,及时将评分结果上报学校研究性学习课题鉴定委员会鉴定。

为强化考核激励机制,学校对优秀、良好、合格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除加大宣传力度,表彰优秀学生外,每个课题分别给予指导教师300、200、100 元的奖励,并在年度考核时分别加0.3、0.2、0.1 分,可累计积分,学年满1 分封顶。

7.依托地方优势和特色资源,部分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特色鲜明,可圈可点。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方面,是实现学校特色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平台,更是学校开展创造性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次调研活动中我们了解到,我省一些中学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嘉峪关一中的校本课程建设特色鲜明,自成体系。

嘉峪关一中依托嘉峪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心理辅导室和雄关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的资源,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技教育和奥林匹克特色教育活动,为新课程实施中校本课程资源的整合及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1)心理特色教育。学校建有心理教室6 间,总面积259m2。设有团体辅导教室、发泄室、脑思维训练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测量室等独立的专用教室。建立了对外心理网站1 个,2010年建立了脑思维工作室。每年征订《心理科学》《心理医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心理教育类专业杂志15 种,现有心理咨询类书籍300 余本。该校心理咨询室现有专职教师2 名,毕业于西北师大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专业,都获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兼职心理辅导教师4 名。自2005年以来,多次派心理教师参加成都、北京、兰州、济南等地的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及各种培训活动。该校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有10 余年,1998年成立了嘉峪关市第一中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2005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更名为“嘉峪关市第一中学心理咨询中心”。心理教育常规工作有: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开展脑思维训练活动;教师心理辅导方法培训;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组织大型活动。

(2)科学特色教育。学校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通用技术实验室装备要求,2010年投资52 万元建成两个通用技术教室,配备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所需的设备、工具、实验材料、模型以及安全防护用品等;在已有的脑思维工作室、微型车床工作室、机器人工作室、四驱车工作室、航模工作室、汽车驾驶工作室的基础上,投资20 万元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增设了科学探究工作室和科技创新工作室,科学探究工作室配备了光琴、驻波、电流曲线、辉光球等13 件设备;科技创新工作室配备了结构基础万能组合包、机械与结构原理组合包、气动技术组合包等6 件设备和传感器研究包以及一些电教设备。有5 名专职通用技术课教师,还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30 多名教师可承担科学教育课程及其实践活动的专、兼职任务。

2010年学校成立了“嘉峪关市一中科技创新教育委员会”并制定了《嘉峪关市第一中学科技创新教育委员会章程》。“科技创新教育委员会”负责对教师进行培训、考核、指导,负责学生的日常科学教育工作。对“机器人工作室”“微型机床工作室”“模型(四驱车模、航模等)工作室”“模拟驾驶工作室”“脑思维工作室”“生物科技工作室”“天文科技工作室”“校园气象站”“传媒教学实习工作室(校电视台)”“动漫制作工作室”“电脑制作工作室”等11 个工作室的科学探究学习与创新工作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指导。

坚持开展各种科技制作和科普教育活动。每周二、四下午安排一节科普活动课,落实时间、地点、人员、内容,而且做到有记录、有考评。2006年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嘉峪关市一中科学工作室,引入了机器人、教学宣传及各类宣传展板、四驱车轨道、脑思维训练等四大项青少年科技活动项目,有专职教师指导,长期开展各种科技制作和科普教育活动,举办讲座,积极组织参加“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积极组织教师、学生参加国家级和省市的科技创新、电脑机器人、电脑制作等活动。开展了科普宣传周、科普活动日等一系列科普主题宣传活动,每学期举办的讲座达十余场,内容涉及十几个专题,有“趣味物理”“机器人”“探月工程”“生活中的化学”“数学万花筒”“动植物细胞”“防震知识”“环境科学”“电子作品”“生物标本制作”“七巧板与拼图”“科普论文及写作”“科幻画制作”等。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学校又利用校园网络优势,将讲座实况传输到各个班级教室,以扩大听众面,提高讲座效益。学校多次成功举办了科普健康知识讲座及有关机器人知识的大型科普报告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2008年8月1日,来自荷兰的天文爱好者组织,国家天文馆、北京天文馆的领导、专家,嘉峪关市政府主要领导及嘉峪关市一中师生2000 余人,齐聚该校天文台,开展了一项题为“丝路神光耀雄关”的日食观测活动。2009年5月22日,该校举办主题“嘉峪关市科普进校园暨嘉峪关市一中科普活动日”活动,有全市教育系统近300 名教师代表参加,收到了预期效果。

该校先后组织了多次市级以上的四驱车等项目比赛,尤其在第十一届全国“奥迪杯”青少年模型四驱车竞赛甘肃总决赛中,该校选派的5 名选手获得了比赛的一至三等奖。学校也获得第十一届“奥迪”杯全国青少年四驱车模比赛优秀组织奖。

学校还适时地完成部分科学教育校本教材建设,如开发了《机器人基础教程》《模型制作教程》等校本教材。较有特色的活动项目,如轨道四驱车、模拟车床、电脑机器人等均有课程计划,有教材,兴趣小组并定期开展科普竞赛活动。

(3)艺术特色教育。该校艺术教育实行“三结合”的指导原则:一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二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三是艺术教育与各学科教育相结合。设计了六大板块教学内容,视具体情况安排数量不等的课时,其中包括音乐鉴赏、合唱、演奏、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等。在新课改的理念之下应运而生的我校传媒教学部,率先在全校开设选修课。传媒部从语文、音乐、舞蹈、美术、体育、信息技术、政治等学科组聘请了10 名专业教师,开设了普通话语音发声、DV 制作、戏剧表演、影视欣赏、数字媒体艺术、摄影摄像、艺术设计等课程,利用该校现有的多媒体教室、学校演播室(电视台)、舞蹈教室等硬件以及学校的各大艺术活动。该校已经编辑完成了三本校本教材:《话剧表演》《DV 制作》《影视赏析》。《普通话语音发声》《舞蹈基础教程》也在筹划中,已开设“DV 与编导”影视艺术选修课。校园电视台现为传媒班艺术特长生实习基地。

该校将发展特色战略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结合起来。2009年,该校被评为“市级科普示范校”和“甘肃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特殊贡献奖”。2010年10月,该校又被教育部重大项目“中小学科学探究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研究”立项为项目实验学校。

8.创造条件,积极探索,为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闯出一条可行之路。

作为高中必修课程的通用技术课程,是指除信息技术以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通用性和时代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学生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基础课程,也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虽然受主客观、软硬件条件的制约,目前为止,我省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仍举步维艰,但调研中我们看到各市州各学校都在创造条件,迎难而上,为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工作,其中可资借鉴的是兰州市第三十三中学(兰大附中)的相关举措。主要做法包括:

(1)建立研究指导机构。成立技术课程备课组,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组长,外聘专家、技术人员和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专兼职教师为组员,统筹指导课程实施,组织开展教学交流,组织开展技术课程校本化的研究和指导。规范整合学生社团组织和课外兴趣活动小组,统一规划课程实施方案;协调校内、家庭、社会关系,开发社区资源,组建校外指导教师队伍。在具体实践中加强基于具体问题解决的技术课程教学研究,引导教师不断探索教学规律,发现和总结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典型案例并及时推广。

(2)投入资金,配置硬件。学校装配了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金工木教室(2间)、汽车模拟驾驶机(8 台)、陶艺室(1 间)等各类专用教室;开发利用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电子阅览室、机器人教室、航模室等设施与设备,保证技术课程的实施。

(3)培养课程实施的主体力量。从物理、美术、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队伍中选拔、培养专业过硬的通用技术教师;从原校办工厂的工人中选拔、聘请技术能力过硬的人担任兼职教师,逐步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聘请专家学者及技术人员来校开展“明博讲堂”学术讲座和现场技术指导,同时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转变教师教育观念,鼓励教师学习研究技术课程实施规范,提高开发与实施课程的能力。

(4)建立督导评估机制。教务处定期对技术课程教学按照规范的教学环节标准要求(教学计划、备课、上课、作业、考试、教学总结)进行检查和评估,定期组织学生问卷调查,反馈教学情况,并把技术课程实施情况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5)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学校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给予通用技术课程专兼职教师与普通学科课程教师一样的待遇;明确教学工作量计算标准、职称评定的方式与程序等;将技术课程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并作为岗位晋级、评先选模、职称晋升的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