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区黄纬路中段西侧的仁田西里,胡同为T形,两条胡同东口通到黄纬路,北口与五马路相通,南口与四马路相通,该胡同比临近的同仁里宽阔,整齐幽长。为1903年李鸿章的师爷娄椒生与卢木斋合建,娄有药铺“仁寿堂”,卢有药铺“田木堂”分别取二铺名的首字组合得名,又因胡同进口在黄纬路西面,故起胡同名为仁田西里。
仁田西里6号曾经住过在北洋大学和天津官立中学执教9年的美国人崔伯和毕业于直隶女子师范学校、出身大家闺秀的妻子何淑娴。
仁田西里
崔伯的英文名是伯西·布来克福德·崔伯(Percy Black—ford Tripp),字仰西,1881年12月5日出生在美国华盛顿市附近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镇的法尔斯邱吉村。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学士。
1906年,清政府直隶学务处委托天津基督教青年会(Y.M.C.A)在美聘请英文教员来津任教。崔伯在校时就非常喜欢中国古老文化、民族风俗,闻讯后他欣然就聘。来津后崔伯执教于官立中学(今天津三中,创建于1901)。崔伯热爱中国,把中国视为第二故乡。
1913年,崔伯受张伯苓校长的聘请兼任南开中学英语老师。1913年5月,周恩来考入南开中学就读,担任其英文教师的是崔伯。翌年11月,南开新剧团正式成立,时子周任团长,马千里为演作部部长,周恩来为布景部副部长。有一次演话剧,剧中有一个角色是外国女传教士,崔伯自告奋勇扮演了这一角色,与时子周、马千里、周恩来等同台演出。
崔伯喜爱中国女性的温柔娴淑,他早在官立中学教书时,经常到得意弟子何清儒家串门,有时留下吃饺子。何家有一位小妹妹,叫何淑娴,此时,何淑娴正就读于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与邓颖超同窗。崔伯非常喜欢她,崔伯先以帮助何淑娴补习英语为契机,又不断赠送小礼品,并邀请她一同去观看南开中学的话剧演出,逐步建立起感情。他托张伯苓等人打通“老岳父”何铭周(名永祥,字铭周,在外国洋行担任“华账房”)的思想,并做了加人中国籍的保证。1913年9月,崔伯与何淑娴举行了订婚仪式。
崔伯夫妇合影
1915年4月5日在广东会馆,崔伯和何淑娴结婚盛典隆重举行。婚礼开风气之先,新郎穿的是中式礼服,新娘披西式婚纱,手中拿了一束鲜花,张伯苓校长当证婚人。崔伯在婚后申请加入中国籍,并在1917年10月15日得到了批准。(www.xing528.com)
崔伯夫妇结婚照
崔伯和何淑娴结婚时的住宅,在河北区黄纬路仁田西里6号。这是一套经过他修改后的平房四合院,正门朝北,正房在南,两明两暗,带有外走廊。正房南面有门窗,从走廊可以通向小后院。正门进去,迎面用影壁隔成一个前院,西边是一个小跨院。内有会客厅,东边是门房、管家及车夫的居室。正院内有假山、铁树及大鱼缸等,东西各有厢房两间,并用藤萝架遮荫。正房东端是用木雕门隔开的餐厅,中部是较大的起居室,而西端则是用镶有字画的隔扇门隔开的卧室及与之相连的洗漱间。室内主要的家具陈设都是崔伯托人定制的,客厅里摆的是一套硬木家具,卧室的家具是用桃木制成的,半西半中的梳妆台、大衣柜及小柜等。最有特色的是一个大铜床,这张床的四角是用带抽屉的小木箱架起来的,而床本身却是用铜管制成的一个框笼式的小屋。床的正面上部横幅刻着“福、禄、爱、寿、喜”五个大字,其中“爱”字最大。床的正面两侧为竖形窄窗式的门柱,其四框镶有镜片,床的顶部中间也镶有较大的一面镜子,藤子床屉,挂着帐帘,铺着被褥、枕头等。西厢房为书房,陈设着桃木制作的书桌、扶手椅、摇椅、躺椅及8个有可开启玻璃门的5层木架等。1917年2月27日,崔伯的长子崔约翰在这套四合院里降生了。
到1918年,崔伯在津门执教已10余载。深感英语教材不适用。为了更好地研究英语教材,他携眷赴美国进行自修性的研究。起初是钻研一套能更好地帮助中国学生学好英语的新教材和教学方法,然后研究如何使其他一些课程(音乐和美术等)更能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
崔伯在广东会馆结婚时的照片
1924年崔伯回津后就任南开中学中学部英文科顾问,对英语教员进行业务指导。并与妻子何淑娴在仁田西里6号的家中,创立了一个“模范英语学校”。他征得邻居、好友梅贻琦的同意,把梅家东面的两间房子圈了过来并打通,改为一间大教室。他还在男青年会的夜校开课,用他的新教材和新教法,培养出大量的英语实用人才。
1927年,崔伯一家搬到靠近英租界马场道的中国地伟夫路4号(今河西区湛江道19号)新建成才两年多的美式小洋楼。
1947年7月18日,崔伯因病情恶化,医治无效逝世,享年66岁,葬在天津万国公墓。1949年后,万国公墓改为海口公园,崔伯的遗骨和石碑迁到北仓公墓。1988年12月25日,其妻何淑娴病故,1990年11月11日他的家属将他与夫人何淑娴的骨灰合葬于天津南马集“寝园公墓”,并重新设立了石碑。
崔伯在津执教40余年,为培养我国早期英语实用人才作出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