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圣灯寺到建设路小学:学校的发展与成长

从圣灯寺到建设路小学:学校的发展与成长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的全称叫“成都市望江区保和乡圣灯寺小学”。其中的715厂就与圣灯寺小学比邻。原本村小性质的圣灯寺小学的生源结构大变,一下子猛增为十个教学班。圣灯寺小学的急速扩张对于管理和师资是一个严重的挑战。1978年底,学校更名为“成都市东城区建设路小学”。2010年9月,学校成为成华区教育局批准成立、市教育局备案的名校集团——成都市建设路小学教育集团。

从圣灯寺到建设路小学:学校的发展与成长

在沙河东岸一里许,竹树苍翠、浓荫匝地的浅坡上,有一个僻静的所在,它就是成都东山很有名的庙宇——圣灯寺。圣灯寺占地十来亩,主体建筑青砖粉壁的四合院,山门为砖砌的八字墙,有一条青砖铺的甬道连接前殿,两旁是属于庙产的庄稼地。前殿与大殿之间有较宽敞的院坝,左右两边是厢房。据《华阳县志》载,该寺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清康熙中期重修。

因为圣灯寺,庙宇所在的村落取名圣灯村,庙宇所在的乡取名圣灯乡或圣灯公社,村小取名为圣灯村小学。

圣灯寺曾经是沙河两岸乡民的精神寄托。圣灯寺举行的法会和庙会让沙河两岸的乡民满怀激情。就说农历四月初八的浴佛节吧,从四面八方赶来进香的乡民络绎不绝,十来亩大的一座寺院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而农历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也吸引着无数信众。白天的活动让大家意犹未尽,晚上还要在沙河上漂放河灯。河面上,一盏盏河灯闪闪烁烁,随波摇曳,如诗如画。

那么,圣灯寺为何会改建为小学呢?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了敌机飞来时能尽快疏散躲避,城内中小学疏散下乡。迁到沙河两岸的中小学就有十所之多:比如:独柏树小学落脚李家沱附近,商业场小学落脚踏水桥东北侧,华阳北小迁到今新鸿路,建国小学迁到猛追湾东南侧,白庙子小学迁到今新华公园西南角,五显庙小学迁到万年场,多宝寺小学迁到万年场东南两里处,大成中学迁到踏水桥正东里许,志诚高级商业职业学校迁到猛追湾街东北。圣灯寺不以庙宇需要清修自居,接纳了省立成都师范学校,该校原来在盐道街,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方才迁回中心城区。

数年之内,圣灯寺浸润在琅琅读书声中。战争结束后,师生们告别了圣灯寺。当时该地属于华阳县保和乡十六保,在该保保长的倡议和奔走下,很快在庙里办起了公立的“圣灯寺国民小学”。只有两个初级班的这所小学虽说很小,却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2年,华阳县保和乡划归成都市望江区管辖,圣灯寺小学开始招收附近乡民子弟,学生第一次扩展到二百余人,由五名教师担任四个班的教学工作。学校的全称叫“成都市望江区保和乡圣灯寺小学”。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成都东郊被建为工业区。其中的715厂就与圣灯寺小学比邻

当时715厂一时还无暇顾及开办自己的子弟学校,于是把目光投向了圣灯寺小学。原本村小性质的圣灯寺小学的生源结构大变,一下子猛增为十个教学班。

圣灯寺小学的急速扩张对于管理和师资是一个严重的挑战。于是,市教育局派来了正式的校长和教导主任。为了让课程开齐开足,紧急聘请了一批代课教师。为了克服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态,学校首先要解决校舍紧缺的问题。在各工厂的支援下,原来的殿宇走廊、左右两边的厢房经过修缮或者改建,被隔成一间间教室和办公室。条件即便简陋如此,要求将小孩送来这里上学的家长仍数不胜数。

入驻东郊的企业越来越多,东郊的人口也随之越来越多,入学问题成为燃眉之急。学校准备进行扩建。限于经费,只能以竹编篾条为墙壁,以麦草或稻草为房顶,搭建了一批简易教室。正编教师增加到了30多人,学生有800多人,教学班增加到了18个。

上过圣灯寺小学的老东郊回忆说,当时的校门还是寺庙的门,门的上端弯成弧形,显得很别致,让人至今难忘。一进学校大门,要穿过一个方方正正的天井。过了天井,左右两边就是老师的办公室。后面是学校的操场,操场的左右两边围着各个年级的教室。操场中央有一棵老态龙钟的黄葛树

1959年,学校首批学生毕业,全校152名毕业生升学成绩令人刮目相看,这一成绩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让圣灯寺小学在成都学校中有了一席之地。(www.xing528.com)

1969年,学校因建设路而更名为“成都市东城区建设路学校”。

1978年底,学校更名为“成都市东城区建设路小学”。

1990年,成都市重新划分为五个城区,建设路小学所在地由原东城区变为成华区。据刘小葵、何亚新所写文章《建设路小学:行进在传承与创新之间》记载:

20世纪90年代中期,建设路小学校容校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先后建起了两栋教学大楼,使用面积达到了2500平方米音乐美术微机、实验等多功能室一应俱全,还有了阅览室。以1983年兴建的教学楼为界,前为体育运动区域,宽大的操场是孩子们体育课和课间玩耍嬉戏的场所;后为儿童乐园,修建有舞台、花圃、假山、鱼池。春天来临,校园内,树木葱绿繁盛,鲜花姹紫嫣红,一派喜人景象。1994年,旧日圣灯寺最后的一点痕迹——见证过学校发展变迁历史的一株泡桐树,枯萎倒伏。在老树死去的地方,一株株新的树苗再次绽放了新芽。2002年,建设路小学成为全区四个“成都市九年义务教育示范校”之一。

2003年,成华区率先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根据教育局规划,把原属圣灯乡管辖的圣灯路小学划归建设路小学。随后的几年里,学校先后被授予“四川省教师职业技能示范校”等诸多荣誉称号。

2010年9月,学校成为成华区教育局批准成立、市教育局备案的名校集团——成都市建设路小学教育集团。集团以建设路小学本部为龙头学校,东校区与学校本部实行一体化管理,对青龙乡海滨小学实行引领式管理。其时,学校两校区共有46个教学班,学生2000余名,在编教师95名。所引领发展的海滨小学有学生1827人,教师82人。

集团面对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决心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确定了以“快乐教育”理念为核心,把学校办学目标确定为“建设乐园,美丽童年”——指用东郊建设人“行动”“建设”“创造”的建设精神来建设校园,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品质,让老师得到发展,将学校变为师生快乐教学、学习文化乐园,给学生一个快乐、绚烂的美丽童年,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

2011年以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四川省艺术教育示范校”“四川省阳光体育示范校”以及“成都市科技教育基点校”等荣誉称号,2013年又成为四川省音乐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四川省体育骨干教师培训基地。

学校之后的变化,可参考《建设路小学:行进在传承与创新之间》中的记载:

至2014年,学校周边工业企业全部搬迁完毕。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学校周围商圈繁荣,世界五百强企业纷纷入驻。学校已悄然位于成华区商业中心,周边楼宇聚集,入读学生剧增。为缓解压力,政府几经协调,在寸土寸金的建设路商圈,为学校增加了近八亩的土地,用于兴建新的教学楼和功能楼。学校功能与设施再次得到了提档升级,孩子们在这里享受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斗转星移,风雨百年,圣灯寺脱胎换骨,从一座古庙变为现代化的建设路小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