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坝田这地方的湖广人后裔,从前解决饮用水问题有两个途径:在院子里打水井,在三道沟的河里担水吃。军工厂建起来了,红砖围墙把墙内墙外隔成了两个世界,墙内过的自然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幸福生活,享受自来水自不必说。但是这些好处,围墙外的农民是享受不到的,他们的照明仍是油灯,喝的还是井水、河水。但是慢慢地也有了变化,围墙以外的院坝与围墙以内宿舍区的交往渐渐多了起来。红砖围墙内的工人偶然到当地人的老院坝去玩儿,发现了当地人设在过道里的老磨坊,在过年准备年货的时候,用石磨磨汤圆粉子从此再也不用发愁了。既然农家安装自来水不现实,那就让他们担水桶到宿舍区来接自来水吃好了。例如国光宿舍区就有扇小门,住在郑家院子的农民担着水桶,从那扇门出入,挑自来水回家。本来,军工厂不管厂区还是宿舍区都有人镇守大门,但是一来二去脸混熟了,守门人也任由担自来水的农民自由进出了。如今建设路口廖记棒棒鸡所在地,当年曾是一家极受欢迎、闻名东半城的机面店,那是当地生产队开办的,压面机是253信箱征他们的地时,作为回报给他们制造的。他们的压面机一旦出了什么问题,就可以直奔253信箱的厂区,上车间里找到给他们制造压面机的师傅,请他们修理。
在成电南苑,与之比邻的是6号信箱国光第一宿舍区九街坊。九街坊与南苑之间有一条不通车的人行小巷,小巷西边的尽头,九街坊的围墙内,是一栋四层的国光单身宿舍楼。在九街坊的围墙与建设路口之间,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依然有两个大院子——上郑家院子和下郑家院子——存在。这两个院子的农民近水楼台先得月,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直到20世纪80年代拆迁,一直享用免费自来水。国光宿舍区单身宿舍楼那地方有道小门,这两个郑家院子的农民就担着水桶,由那道小门出入,去接自来水担回家。
正如“三个和尚没水吃”揭示的道理一样,工厂默许当地农民进宿舍区接水的结果,是在无形之中造成了当地水井的荒废。要想保证祖上传下来的水井的源头有活水,必须一年一淘。淘水井可是件苦差事,并且有危险。既然有了一拧水龙头就可以接回家的自来水,那谁还去淘水井呢?
1958年,人们忙着改土改田,修沟修渠,就连那些无人问津的乱葬岗子也被开成了耕地。几个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的军工厂,就好比田野绿海上的岛屿,这些岛屿是“村庄里的都市”,属于成都市区的东城区管辖。也就是说,在同一地理环境下,原来一望无际的高坝田被分割成了城市和农村。属于城市的,由国家按照定额每月供应口粮和副食品;属于农村的,必须自己种粮吃。
当地农民最直接的感受来自6号信箱的工人们,男的穿着工作服,女的穿着花裙子。他们下班后的业余生活十分丰富,或者打篮球、排球、乒乓球,或者看电影、跳集体舞;他们住的是楼房,点的是电灯,喝的是自来水。而当地农民每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夕阳西下,他们仍在地里忙碌,或者刨地,或者除草。要等到傍晚收工以后,才能拖着疲乏的身子回家开始煮饭。而此时,6号信箱的工人们已经在吃晚饭了,他们端着饭碗,悠闲地边走边吃,走出宿舍区的小门,来到农民们劳作的地边,好奇地张望着他们在土地上忙碌。有的工人心血来潮,扒完最后一口饭放下饭碗,还要求帮助干干农活儿。一来二去,当地农民和工人的关系就稔熟起来。(www.xing528.com)
东郊建的工厂越来越多,人口也越来越多,蔬菜和副食品的供应成了大问题。于是上级把建设路两边的田野都划给了蔬菜队。农民兄弟不仅再也不用种粮食交公粮,而且每人每月还有一份口粮。
作为专业种植蔬菜的生产队,农民兄弟舍得下力气,也舍得施肥,蔬菜长势喜人,每亩地的产量很高。但是,蔬菜仍然供不应求。按照规定,种植出来的蔬菜,应该卖到贸易公司设在建设路上的国营蔬菜商店,再由商店卖给工厂的伙食团。但是菜少人多,拼的就是先下手为强。6号信箱与蔬菜队早就有了工农鱼水情般的交往,买菜的时候也不含糊,他们就直接杀到蔬菜地去抢先购买。这样一来,双方的关系就更密切了。到放坝坝电影时,国光第一宿舍区九街坊大门口人流如潮,农民兄弟挤在大门口,请门卫带话进去,叫厂里的伙食团长来接他们进去。
时过境迁,当年的广阔田野不知不觉变成了城市的一部分。两个郑家院子以及其他院子虽然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他们和新鸿村第三村民组的乡亲们一样,其实并没有走远,建设路国光医院后面的住宅大楼,就是他们的新家。
在电子科大沙河校区的南大门与原电子科大南苑之间有条路,名叫建设北路二段。20世纪80年代初,政府开始允许私人摆摊设点。不知是哪位农民兄弟开的头,他决定在此处摆个摊点卖小吃,并且异想天开,居然把摊点摆在厂北路的路中间。此地南邻6号信箱国光厂区的北侧围墙和68信箱成都电机厂的宿舍,路北是电焊机厂的宿舍和电子科大校园。此路段不比繁华的建设路,上下班时段的人流和车流犹如山洪,这里稍显僻静,周围不是大学、工厂、研究所,就是相关的宿舍区,人流量不小,但又不至于堵塞交通,确实是做生意的好路段。这家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小吃摊,大大方便了工人和大学生,生意火爆。跃跃欲试者赶紧跟进,每个人在路中间占领一块地盘,摆上锅碗瓢盆和桌凳,干起了卖小吃的营生。不久,这段路就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小吃一条街:卖稀饭、包子、馒头、花卷的,卖抄手、面条的,卖油条、油饼的,卖酸辣粉的,卖汤圆醪糟的,卖甜咸烧白、粉蒸牛肉的……遍街香气,令人馋涎欲滴。尤其是晚上,热闹非凡。这种热闹景象一直持续了好几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