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施政策性破产后涅槃重生,成为中国航天通信的军工企业

实施政策性破产后涅槃重生,成为中国航天通信的军工企业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施政策性破产后涅槃重生,轻装前进,脱胎换骨,成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成都航天通信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航天通信(集团)公司和北京航天测控技术开发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专业化军工企业,主要从事航空航天通信和导航设备、电子产品及多层精密印刷电路板的研发制造。亚光实行海选并且改制成功,新成立了成都亚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的军工股是小头,由占了大头的职工股控股。

实施政策性破产后涅槃重生,成为中国航天通信的军工企业

成都东郊工业集群化整为零,搬出了这个老工业基地。那么建设路上那些工厂究竟去哪儿了呢?

我们还是由西向东按顺序说起吧。

715厂朝气蓬勃

715厂(国营成都宏明电子厂,82信箱)是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于2000年完成改制,并设立为股份有限公司——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是“东调”企业中的盈利企业,已连续20年荣获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公司还是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支持的综合性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子基地型企业,不仅于2000年获得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而且还于2004年通过了GJB9001A-2001军工质量体系认证,并连年通过复查。

宏明电子是第二批搬迁的企业。2002年6月,公司启动搬迁,2003年完成搬迁任务。在地处龙泉驿区的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青羊区的蛟龙工业港、青羊区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双新科创园,分别建成了三个占地100亩、32亩、108亩的生产工业基地。这三个工业基地在产品链上互为补充,形成八大门类八万个细规格的产品系列。这个经历了50年风雨的军工企业,以全新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态势呈现在世人面前。

719厂政策性破产后涅 重生

719厂(国营成都新兴仪器厂,69信箱)是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实施政策性破产后涅槃重生,轻装前进,脱胎换骨,成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成都航天通信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航天通信(集团)公司和北京航天测控技术开发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专业化军工企业,主要从事航空航天通信和导航设备、电子产品及多层精密印刷电路板的研发制造。公司是航天系统星、弹、箭所需印刷版的定点生产厂家和首选单位,是我国最大的军用印刷板企业之一,“神舟号”系列飞船上的一部分印刷版由该公司生产制造。

该公司被列为第七批搬迁企业,于2003年12月启动搬迁,迁往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2005年12月,占地200亩的新厂区竣工。

773厂破产并被兼并

733厂(国营红光电子管厂,106信箱)是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已进入全国电子行业百家大型骨干企业行列,是成都市的出口基地企业。有黑白显像管以及玻壳、电子束管、电光源等十四类三百多个品种,三十多项创国家、部、省级优质产品,三十多种产品销往北美、东欧和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1990年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红光由此进入鼎盛时期,工业总产值在当年达1.8亿元。工厂曾获得来厂视察的多位国家领导人的表扬,并获得十年创新奖、全国环境优美工程奖等奖项,以及部、局、省、市颁发的约二百项光荣称号。1988年至1989年,红光厂兼并了三线建设搬迁单位原国营新光电工厂、国营庆光电工厂。1992年9月改制,成为成都市首家国有大型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的股份制企业,在成都开创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大规模融合的先河。

1997年,红光陷入“股票门”大案,次年被中国证监会依法查处。红光编造虚假利润,骗取上市资格,隐瞒重大事项,挪用募集资金买卖股票;上市以后,继续编造虚假利润,实际亏损额相当于募集资金的55.9%。股票案处理之后,红光被兼并重组

2001年10月8日,红光集团宣告破产。

红光这样一个曾经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做出巨大贡献的军工企业,在最辉煌的时候有上万名职工,破产后,职工安置就业问题一度成为企业重组之前最大的难题。红光电子管厂从此烟消云散,只在建设南街的东侧原地留下三个分别叫红光一区、红光二区、红光三区的宿舍小区。

784厂从濒临破产到成为央企

784厂(锦江电机厂,107信箱)是雷达总装厂,是地处成都的两个国防工业总装厂之一,也是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不管是“神舟”系列飞船上天,还是北京奥运会的召开,都离不开该厂生产的雷达作保障。该厂始终在为我国的国防提供最好的装备。该厂生产的气象雷达在当时是国际上最先进的,生产的军用雷达也达到了国际同期水平,而且具有完全的知识产权。20世纪90年代后期,该厂一度濒临破产,经过国家兼并重组、债转股的政策,并进行打折收购,该厂才终于化解了债务危机。(www.xing528.com)

成都“东调”开始的时候,该厂正面临9个多亿的债务问题,资产不明晰,当时的条件不允许他们申请搬迁。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该厂是全国生产录像机的龙头企业,贷款2亿元引进了录像机生产线,建成后仅生产了一两年,产品就更新换代了。利滚利的结果,是欠下了巨额债务。

国家负责地面情报雷达的有“三厂两所”,该厂技术实力雄厚,是公认的“三厂”的第一名。该厂主要产品有气象雷达、大型地面情报雷达、导弹发射的指挥系统、导弹的诱饵、航管雷达、电磁、微波器件产品、各型通信天线等。1997年,该厂改制为锦江电器有限公司,是当时成都市唯一一家隶属市国资委的企业,从2004年起,又成为国有独资企业。2012年,该厂并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改名为成都锦江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企业。

“东调”开始时,成都周边区、县招商引资,纷纷上门来邀请该厂去当地发展,以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但该厂老厂区占地仅三百余亩,卖土地的钱会被银行收回。根据当时的级差地价,如果贸然搬迁,可能会搬垮。等到有条件搬迁时,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东调”有关的优惠政策没有了。成都周边开发区不仅地价飙升,而且很挑剔。于是,该厂暂时未搬迁。

2018年3月,该公司的生产车间搬迁到新都区龙虎镇,新厂区比原厂区占地面积大了将近两倍。但该公司的办事机构、经营管理机构和科研所仍然留在原址。

970厂搬迁搬发了

970厂(亚光电工厂,7号信箱)位于建设路1号,当年是正师级的大Ⅱ型国有企业。在1998年改制的前三年一直亏损。1998年,厂里决心搞股份合作制,对新任厂级领导实行海选,这是东郊工业区的空前创举。亚光实行海选并且改制成功,新成立了成都亚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的军工股是小头,由占了大头的职工股控股。由于政策的扶持和管理严格,改制当年就扭亏为盈,此后效益一年比一年好。2007年,中国航空工业公司不仅收购了成都国投的军工股份,而且还全部收购了职工的个人股。当初花一块钱买的股票,后来的回报是六十多块钱,亚光厂的工人又买新车又买房,一个个都发了。

亚光始建于1965年,是三线建设时期的内迁厂,是中国第一批研制生产微波半导体器件及电路的骨干企业。亚光公司是被成都市列入第二批次的搬迁企业,是“东调”搬迁企业中的盈利企业。2003年4月,亚光启动搬迁,同年11月5日,公司正式进驻东虹工业园。2007年,亚光又在高新西区购了五十五亩土地,建设亚光微波设备生产基地。

776厂搭建发展新平台

776厂(国光电子管厂,6号信箱)位于建设路2号。是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面对国内工艺技术的空白,该厂从试制国内第一只低噪声行波管开始,开启了我国军用微波管研制生产的新纪元。此后,国内第一只变频磁控管、第一只千瓦级大功率连续波行波管、第一只栅控连续波行波管先后在该厂诞生。2000年10月,该厂成功改制为国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9月,国光被成都市列为“东调”第二批搬迁改造企业,是“东调”企业中的盈利企业。公司搬迁到设在龙泉驿区的成都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200.83亩。按照“东调”政策,国光边建设边搬迁边生产。当年9月,国光龙泉产业园项目破土动工。2004年10月12日,该产业园正式开业运行。2005年9月,国光龙泉产业园竣工。该产业园的诞生,为国光战略发展搭建了新平台。之后,国光对企业发展布局进行了大调整。生产单位集中调迁到了厂北区,建立了军品、民品两个生产研制基地;办公楼机关各处室迁到国光大厦,建立企业总部,形成了一个总部和两大基地并存的新格局。到了2012年,公司总资产接近7亿元,净资产达到4.3亿元,成功实现转型发展、升级发展的目标。

745厂搬迁后高速发展

745厂(国营西南专用材料厂,253信箱)位于建设路口对面的二环路东一段,北边比邻719厂。745厂为苏联援建的北京电子管厂钨钼材料分厂,于三线建设时期迁到成都,组建为西南专用材料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军用钨钼丝生产基地。1994年,该厂改组为成都虹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虹波公司是成都市列为第六批次的“东调”企业,也是“东调”企业中的盈利企业。2003年7月,公司启动搬迁:一处是搬迁到青白江工业园区,筹建成都虹波钼业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12月建成投产;另一处迁至设在龙泉驿区的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2006年完成全部搬迁任务,当年投产。新厂区占地322亩。

通过土地置换,公司获得搬迁改造资金4.29亿元,专门从德国引进了一套用于加工钼粉的全球顶级设备,一年可为公司带来至少几百万元的效益。2004年,公司投资6000万元,建厂生产钼酸氨,并与日本联合材料株式会社共同出资5000万元,成立了成都联虹钼业公司,专门生产钼片,填补了国内空白。企业搬迁之后的三年时间,利润翻了七番,规模位列国内同行前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