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郊国有工业企业满怀着光荣与梦想,曾经创造过无与伦比的辉煌,但也存在问题。2007年,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完成了《成都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调查》,对实施“东调”以前东郊国有工业企业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如下实事求是的表述: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全国各地老工业基地生产规模和企业效益急剧下滑,东郊工业区也不例外,尤其是三大困境难以化解:一是成为成都工业的“重灾区”。2000年,东郊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下降到20%以下,企业平均负债率高达70%以上,实现利润为亏损6000万元,大批企业破产。二是沦为成都中心城区的“贫民区”。国企职工生活艰难,数万职工下岗,在岗职工收入连年下降。三是成为影响成都城区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源”。大量工业污水直接排放,沿线排污口250个,年流入污水3788万吨,使贯穿东郊工业区的沙河成为一条臭水沟。
到20世纪末,东郊工业区问题已越来越影响到成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张,关系到四川的投资环境和对外形象,彻底整治、尽快整治的要求愈发迫切。成都市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老办法始终无法解决四大突出矛盾:一是东郊工业振兴与城市整体布局的矛盾。从区位上东郊工业区已成为成都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滞后的市政建设严重影响城市形象。二是东郊工业振兴与资金投入的矛盾。实施东郊工业企业异地发展,搬迁成本高达200~300亿元。三是东郊工业振兴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由于企业密集,单个解决环保问题,无法在整体上达到环保要求。四是东郊工业振兴与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东郊工业区涉及的职工及家属超过40万人,占当时成华区和锦江区人口总数的40%以上。企业困难不仅严重影响职工宿舍水平,也严重影响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成都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迫在眉睫,但“东调”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东调”事关重大,必须尽可能地减少失误,科学的决策尤为重要,为此,市经委特别邀请专家学者对“东调”的可行性进行论证。论证显示,在国企改革深化的大背景下,职工对企业搬迁改造的承受能力增强;市区周边不仅有接纳城区搬迁企业的积极性,而且还有足够的能力。论证最为鼓舞人心的一条理由是,假如政府投入足够资金整治沙河,营造东郊的宜居环境,必然带来难以估量的良性后续效应,土地必然升值,如此一来,利用级差地价即可解决搬迁的巨额资金问题。
在“东调”的过程中,有两个术语应运而生,在新闻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一个叫“退二进三”,一个叫“腾笼换鸟”。“退二”,指将原来第二产业中严重污染、资不抵债的老工业企业,坚决实施就地淘汰;有发展前景的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档升级。“进三”,就是大力发展都市工业、现代商贸业、物流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实现区域产业重构。“腾笼”,就是搬走不适合在都市发展的老工业企业。“换鸟”,就是换来发展空间、发展资金符合要求的项目。(www.xing528.com)
“东调”的总体目标非常明确:通过搬迁改造,调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形成一批产权多元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集团,构建工业新优势。
那么,“东调”的结果究竟如何呢?请看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对“东调”的评价:
进入新世纪,成都市以大气魄、大手笔启动了对老工业基地东郊工业区的结构调整,这是成都市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一次重大调整。“东调”以来,基本上实现了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群众受益等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综合效益,是“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创造性实践和成功范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