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东郊的每一个大厂都特别重视舆论工作, 每家不仅办了广播站(个别大厂还自办了电视台),而且都办有一份像模像样的厂报,这些厂报经历了手工刻印、手工排字铅印、电脑排版彩印三个历史阶段。这些厂报以其“三贴近”(贴近职工、贴近宿舍、贴近工厂一线)的特色,受到本厂职工的欢迎。厂报记录了企业成长的历程,它在鼓舞职工士气、塑造企业形象、弘扬企业文化精神方面,有着独特而不可磨灭的贡献。
老东郊说起当年的东郊厂报,往往如数家珍:《宏明报》《锦江报》《新兴报》《红光报》《国光报》《亚光报》《前锋报》《虹波报》《成发报》《成量报》《成实报》《光明报》《蓉城机车》《川抗通讯》《成微报》《成电简讯》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776厂办的《国光报》,多次荣获中国电子新闻协会厂报分会一、二等奖,还连续九年获“成都市优秀企业报”的称号。川棉一厂办的《川棉报》的副刊尤其有特色,内容涉及文艺、文教、经济、环球风云等方面。川棉庆祝办报十周年时,还专门精选了厂报上发表过的文章和图片,出了一套名叫《金秋》的集子,颇有影响。川棉一厂也是众多老东郊工厂中第一个出书的单位。(www.xing528.com)
老东郊相继涌现了一批有文艺细胞的工人,比较知名的工人作家有:从715厂走出的诗人、《星星诗刊》副主编刘滨;从719厂走出的小说家、《青年作家》副总编火笛;从420厂走出的诗人黄万里和白杨树、小说家贾万超;从成都电焊机厂走出的小说家王金泉。后起的知名文学家有:客居东郊二十五年的著名小说家、散文作家、四川文艺出版社编审林文询;从719厂走出的作家、评论家张义奇;从784厂走出的小说家、油画家杨传球;从轴承厂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王良谨;从川棉厂走出的著名书法家、曾任中国书协秘书长的刘正成以及著名画家、电子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向维果;从773厂走出的民俗画家戴树良等。他们既是东郊工业文明一道炫目的风景线,也是“小社会”的幸福生活绽放的绚丽春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