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刘盛纲为什么被称为中国太赫兹之父呢?
刘盛纲,安徽合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成电校长十五年。获得三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三百余篇。主要著作有四部:《微波电子学导论》(获电子部优秀教材特等奖及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相对论电子学》(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电子回旋脉塞及回旋管的进展》和《刘盛纲学术文集》。他培养了硕士研究生二百八十余名、博士研究生八十余名、外籍博士生两名、博士后若干名。
2013年11月2日,是刘盛纲八十岁生日。这天,电子科技大学举行庆典活动,隆重庆贺他的八十寿辰。时任校长的李言荣代表学校向刘院士致祝寿词说,刘院士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杰出物理电子学家,是我国该领域的先驱者和具有国际声誉的带头人,做出了一系列国际公认的原创性及奠基性工作,刘院士虽已是耄耋之年,仍致力于开拓和推动我国太赫兹研究的发展。
▲ 刘盛纲 成电档案馆供图
《华西都市报》实习记者王海燕在一篇题为《刘盛纲:两次受邀为诺贝尔奖提名》的新闻稿中,报道了刘盛纲的功绩。
刘盛纲曾三次向国家提出重大科学技术发展建议:第一次是1980年,向国家建议发展自由电子激光研究工作;第二次是1988年,向国家提出发展高功率微波研究工作;最后一次,建议我国大力发展太赫兹领域研究。
虽然人类早在上百年前就发现了这一波段,但由于技术原因,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却长期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末,太赫兹成为物理电子学最后一块未被进军的处女地。从1992年开始,刘盛纲就多次写信给相关部门,希望加大对国内太赫兹研究的支持和投入。
“这一波段有奇特的特性,吸引了我,我很想研究它。”刘盛纲说,1991年,他去德国参加学术会议,第一次接触这一领域时,就被深深迷住了。“也许有一天,这门技术能应用到老百姓的生活中。比如做食品检测,小小的仪器扫一下,几秒钟就能发现食品中是否有毒害物质。”谈到自己从古稀之年开始为之奔走的这一科学技术,刘盛纲充满憧憬。
在向有关部门写信报告的同时,刘盛纲已在电子科技大学率先开设太赫兹研究中心。2001年从电子科技大学校长一职卸任后,他立即投身具体的研究。当时,太赫兹研究中心在学校只是一个科以下级别的单位,他跟学生开玩笑说:“我原本是校长,现在是股长,但我不计较,大家都不计较,我们只搞研究、做工作。”那时,美国、日本等国的相关研究也刚刚起步。
2005年,日本宣布将太赫兹技术列为“国家支柱十大重点战略目标”之首,举全国之力进行研发。受国家委托,2006年,刘盛纲在北京主持召开第二百七十次香山科学会议,标志着中国太赫兹研究战略的启动。(www.xing528.com)
在此后的时间里,年过古稀的刘盛纲始终坚持在实验室第一线,亲自进行公式推导,并撰写论文。2012年,刘盛纲七十九岁时,在世界顶尖物理杂志《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论文,公开了自己的新发现。
如今,电子科技大学太赫兹研究中心已是四川省的重点实验室。刘盛纲本人更是被国际太赫兹领域的专家称为“国际太赫兹先驱”和“中国太赫兹之父”。至今,他仍奔走在实验室一线和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会议上。
2010年4月底,刘盛纲等十九位院士联名上书国务院领导,提出了发展我国太赫兹科学技术的若干建议并获批示。
2011年底,科技部启动了“毫米波与太赫兹无线通信技术开发”项目,这是我国太赫兹领域第一个过亿元的“863”计划主题项目,下设五个课题组,汇聚了国内十多所高校和研究所的优势力量。
2012年,国家推动实施“2011”计划。当年6月,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中科院电子所、光电所等国内优势力量,在成都正式成立太赫兹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开启了中国高校、研究所、企业协同创新研究太赫兹的新时代。
2013年,太赫兹科学协同创新中心为国家太赫兹科学发展提供战略建议咨询和顶层规划设计。中心开创的“深圳国际先进科学技术会议——太赫兹科学技术”被国际公认为太赫兹领域的顶尖学术会议,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太赫兹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
2014年3月底,十五位两院院士及近百位专家学者聚首成都,研讨太赫兹科学技术战略发展。
在太赫兹科学技术这一“真空地带”,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已经有了一席之地,并将继续努力,争取在这场世界科技竞赛中领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