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路:苏联专家助力中国电子领域发展

建设路:苏联专家助力中国电子领域发展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他们口里得知:成电之所以在短短不到五年的时间里迅速在无线电领域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并于1960年10月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这与当年苏联专家的无私帮助是分不开的。先后援助过成电的苏联专家有八位,他们在成电工作的时间有的近两年,有的仅几个月。截至1959年8月,苏联专家为成电培养研究生十七名、进修教师四十八名。其中最令人难忘的,对中国帮助最大的,是一位名叫列别捷夫的苏联专家。

建设路:苏联专家助力中国电子领域发展

▲ 成电师生与苏联专家合影 成电档案馆供图

笔者曾在电子科技大学东苑采访过成电的两位老专家,一位是八十二岁的教授张兆镗,一位是八十一岁的高级工程师陈宏猷。从他们口里得知:成电之所以在短短不到五年的时间里迅速在无线电领域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并于1960年10月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这与当年苏联专家的无私帮助是分不开的。先后援助过成电的苏联专家有八位,他们在成电工作的时间有的近两年,有的仅几个月。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为成电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成电的档案上,永久记载着这八位专家的名字,他们是:弗·尤·罗金斯基、依·弗·列别捷夫、包·依·布拉金、安·阿·日喀略夫、克·阿·沙波斯柯夫、依·弗·沃捷列夫斯基、阿·耶·哈雷宾和阿·阿·波列沃布拉仁斯基。

大体来说,这些苏联专家有四个方面的重大贡献:

苏联当时已形成了成熟的办学模式,苏联专家参照此,协助成电教师共同制定了多个新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多门新课程的教学大纲。他们带来了当时国际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协助建立新系和新专业。到了1959年底,成电从最初的两个系两个专业增加为六个系十八个专业,其中有的专业在国内高校中属于最早建立的,部分专业也走在国内大学的前列,在国际上也属尖端学科。

为了及时开展教学,苏联专家还提供了课程设计样本、教学法文件以及毕业设计等参考资料。专家们在成电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就是开设新课程并编写讲义,特别是一些新设专业课程的讲义。在成电期间,他们开设新课程近二十门,直接编写讲义达十多种,为成电留下了宝贵的教学资料。

顾问罗金斯基初到成电就指出,一个工业大学的水平,首先要看它的实验室建得怎样。苏联专家对实验室的建设规划、仪器购置、实验项目的开展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当然这里有个前提条件,为了促进成电实验室的快速发展,二机部对成电在教学仪器购置方面投入巨大。

这些苏联专家首先是一线教师,在为莘莘学子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是积极地帮助学校培养师资力量,特别是填补一些在国内尚属新专业的师资空缺。专家们采用个别指导、教学报告、科学讲座、专题答疑等多种形式,迅速培养了一批业务过硬的教学科研骨干。截至1959年8月,苏联专家为成电培养研究生十七名、进修教师四十八名。成电周边就是数家大型无线电国有企业,只要有苏联专家在成电举办的进修班,其技术骨干必然会踊跃到校进修,还有北大、清华、中科大、西安交大及相关研究所的几十位教师前来听课。

其中最令人难忘的,对中国帮助最大的,是一位名叫列别捷夫的苏联专家。

列别捷夫是1956年10月来到成电的,当时他三十三岁,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他夫人是莫斯科大学教授光学的老师,当时也作为援华专家跟他一起来到成都,在四川大学当老师。成电青年教师刘盛纲一直做他的翻译,差不多有两年时间。

▲ 苏联专家列别捷夫指导研究生 成电档案馆供图

列别捷夫之所以来成电,他说:“因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刚刚成立,什么都没有,我是代表苏联人民来帮助中国搞建设的,当然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列别捷夫到中国来,刘盛纲去接他,在火车上,他顺便考了考刘盛纲。他问,波导管X波段的尺寸是多少?刘盛纲红着脸,答不出来。如今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刘盛纲都还在提这件事儿。后来他才知道,波导管宽边是二十三毫米,窄边是十毫米。美军日本广岛原子弹,其雷达用的就是这个X波段。别看这个波导管很小,其貌不扬,它却可以控制雷达,X波段可以作用的距离有两千多公里。

因为下文还要说到波导管,在这里就简单地介绍一下:它是一种空心的、内壁十分光洁的金属导管或内敷金属的管子;用来传送超高频电磁波,通过它,脉冲信号可以以极小的损耗被传送到目的地;波导管内径的大小因所传输信号的波长而异;多用于厘米波及毫米波的无线电通信、雷达、导航等无线电领域。目前常见的有矩形波导管、圆形波导管、半圆形波导管、ku波导管、雷达波导管和光线波导管。(www.xing528.com)

据耄耋之年的张兆镗教授介绍,列别捷夫对成电的影响很大,他留下的三种书——《超高频技术》《超高频电子工程器件的测试》《超高频电子工程》(上下册),都是他的讲稿。他是莫斯科动力学院的教授,来中国的时候还是一名副博士,他刻苦精进,在成电一面给学生讲课,一面做博士论文,1958年回苏联以后还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的答辩,后来被授予苏联功勋。2017年春以九十三岁高龄去世。他在成电讲课时,除了成电的学生,前来进修的还有清华、北大、复旦、同济、南京工学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今七机部)、西安交大等学校系主任一级的教师。这些来进修的老师,短则半年、长则一年地听课,因为在当时,国内除了列别捷夫,没人能教授微波这方面的课程。列别捷夫不光上课,还从苏联带来了相关资料,磁控管的图纸也带了好多套。张兆镗教授还清楚地记得,他1957年夏天刚从成电毕业,就帮列别捷夫跑腿,把他带来的图纸送到南光机械厂去照图施工,东郊的776厂(即国光厂,为雷达、尖端武器等配套生产电子产品)的好些设备都是南光机械厂根据他的图纸做的。

列别捷夫最大的贡献,不光是那套奠定了中国微波专业基础的教材,他还带了五箱紫铜的波导管给中国做波导元件。

张兆镗毕业以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到南京去,根据列别捷夫提供的图纸,参加磁控管的试制,磁控管试制成功后,他回到学校做波导原件。微波器件、微波传输、微波天线,甚至全国第一套波导元件就是在成电生产的。成电当时有一个实习工厂,生产了一百套波导元件,供应全国所有的国防单位、工厂。波导管在当时只有成电才有,非常紧俏,把它切成一段一段,很短的一节就可以做十个磁控管。当时772厂想要一节一米长的波导管,成电还舍不得给,由张兆镗亲自带了一节到南京去。当时如果没有波导管这个材料,就做不出波导元件,没有波导元件,微波实验室就建不起来。

材料是列别捷夫带来的,图纸也是他带来的。每套波导元件的售价在当时是天价:一万元。有人算过一笔账,20世纪的万元户在今天相当于有三百万。那么,1958年的一万元,在今天来看又该是多少万呢?列别捷夫还给成电订了六套英国产的波导元件,这些对成电五系微波教研组的建设非常关键。成电成了全国的教学圣地,大家都非常欢迎列别捷夫。他是1956年来的,1958年5月走的,之后还来过两次。

列别捷夫为成电带出六个研究生,还培养出了两个院士,一个是成电的刘盛纲,一个是清华的周炳坤。成电的很多老师出差去苏联,经过莫斯科的时候都去他家看望他。据说他家不大,家里连彩电都没有,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学术上。

2006年成电五十周年校庆,八十三岁的列别捷夫作为嘉宾应邀参加了庆典。走的时候,学校送了他一台彩电和一个随身听,他非常高兴。要知道十几年前,俄罗斯和东欧的好多国家还很落后,旅馆里配备的都是黑白电视呢。

当年,列别捷夫要求成电的青年教师至少要做到两点:1.在图书馆时不要上厕所。他本人进图书馆三个小时不上一次厕所,集中精力看书或者写文章。2.给学生上课时,不许带讲稿。他说,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因此必须要求严格。

列别捷夫帮助中国建立了微波专业,从无到有,把人才培养出来。

此外,微波学科在中国高等院校的建立,还离不开青年教师刘盛纲的努力。给列别捷夫当翻译的那两年,刘盛纲每天忙得只睡三个小时,白天要翻译,晚上要整理专家的讲义,常常半夜三更起床,打个手电,去实验室做实验。那个时候,全体教职工都在为成电的崛起拼命。刘盛纲用两年的时间,将列别捷夫关于超高频的四本书籍在中国翻译出版,并成为中国各大学的教材。

列别捷夫说,回国后,他的书桌上一直放着两样东西:中国政府给他的奖章,刘盛纲的博士论文。

列别捷夫曾热情地鼓励刘盛纲:“契诃夫说,寻求真理的热望和固执的毅力会促使我们不断前进,千万别丧失斗志。我多么期望你的科研项目取得成功,期待你能成为未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列别捷夫果然别具慧眼,刘盛纲后来当了十五年成电的校长,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国际太赫兹的先驱、中国太赫兹之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