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庄子哲学思想:绝学有害,为学无用

庄子哲学思想:绝学有害,为学无用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先秦道家却倾向于否定为学,甚至认为为学有害。“少思寡欲,绝学无忧。”(十九章)这其实是说,务学进学则损道,绝学弃学则近道,或者说越学越无知,不学方成圣。其二,学失自我。故而,庄子实际上又一次否定了为学的价值。意思是说,一个叫朱泙漫的人,跟着支离益学习屠龙,花光了千金的家产,三年之后学成了,却没有地方施展自己的才能。

庄子哲学思想:绝学有害,为学无用

先秦儒家特别强调为学的重要性。如《论语·学而》开篇即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荀子》中则有《劝学》篇专门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其中的“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在儒者看来,不经历艰苦的为学,要成为君子、贤人乃至圣人是不可能的。

然而,先秦道家却倾向于否定为学,甚至认为为学有害。如《道德经》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四十七章)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少思寡欲,绝学无忧。”(十九章)这其实是说,务学进学则损道,绝学弃学则近道,或者说越学越无知,不学方成圣。显然,这种观点迥异于世俗提倡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主张。作为老子后学,庄子也流露出对“学”的否定。如《应帝王》篇否定了“学道不倦”的品格,并诬之为“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山木》篇则出现了对孔子“绝学捐书”的描述,这些无疑都是对为学的贬抑。不过与老子不同的是,庄子更善于通过寓言揭示为学之弊,从而否弃为学的意义。

其一、盲目模仿。《天运》记载:

西施病心而矉(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

这个故事就是为人所熟知的“东施效颦”的原型。故事大意是:美女西施因为患心痛病在村里皱起眉头,恰好被村子中有一个长相丑陋的女人看到了。这个女人觉得西施捧心皱眉非常美,于是回去后也学着西施的样子对村里人捧着心皱起眉头。村里人的富人看见了,紧闭起屋门不出来;村里的贫人看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赶紧走开。这个丑女人之所以为人耻笑、厌恶,唯恐避之而不及,无疑是因为她只知道西施捧心皱眉很美,却不知道西施捧心皱眉之美归根结底缘于她美丽的容颜。用庄子的话说,这个丑女人“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然而,“效颦”无疑是一种模仿,而模仿无疑又是一种“学”。每一个正常的人都知道,这种“学”是愚蠢可笑的,是要不得的。庄子讲这个故事,当然可以视为他对“学”的讽刺或否定[3]

其二,学失自我。《秋水》载,“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这个故事是人们非常熟悉的“邯郸学步”的原型。故事大意是:赵国都城邯郸的人善于步行,于是燕国寿陵的一个少年远道前往学习。结果,这个少年既没有学到邯郸人的特长,又忘掉了自己原来的走法,最后没有办法只好爬着回去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颇令人生疑,但它无疑也是一个关于“学”的故事。然而,这种学习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失掉了自己本来拥有的本领,失掉了自我,极具讽刺意味。故而,庄子实际上又一次否定了为学的价值。

其三,学而无用。《列御寇》篇载:“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意思是说,一个叫朱泙漫的人,跟着支离益学习屠龙,花光了千金的家产,三年之后学成了,却没有地方施展自己的才能。在这个故事中,朱泙漫学习屠龙,肯定也是一种“学”,但他学习的结果是找不到用武之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所学习的是一种世间罕见的技能。试想,世上哪里有龙可屠?换句话说,他所学习的技能虽然很新奇,却是一种无用之术。庄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东西虽然看起来标新立异,却是无用之物,并不值得人们羡慕和学习。

其四,离实学伪。《列御寇》篇载,鲁哀公问颜阖说,我想提拔孔子作国家的卿相,这样鲁国是不是就有救了?颜阖却说,孔子喜欢雕琢文饰,华而不实,这样的人是不能够治理好国家的。如果重用他,他不但不能成为民众的表率,而且无异于“使民离实学伪”,败坏社会风气。所以从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还是不要任用他为好。对于其中的“离实学伪”,成玄英《庄子疏》释为“离实性,学伪法”。据此,颜阖的意思是说,如果孔子用仁义礼乐等“伪法”教化人民,一定会使人民因学了这些“伪法”而丧失其朴实的本性,进而导致社会道德堕落,世风衰颓。《庄子》中有多处皆把仁义礼乐等世俗学问视为“伪法”或“伪学”,如《秋水》篇借魏牟之口把公孙龙所学的“先王之道”、“仁义之行”以及“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之学讽刺为井蛙之见;《田子方》篇描述魏文侯与田子方交谈后,直接把自己所敬慕的“圣知之言”、“仁义之行”定位成“土梗”之学,等等。应当说,这些都可视为“离实学伪”或学入邪道的例证。如果抛开庄子的学派偏见和其所设置的具体语境,“离实学伪”无疑从普遍意义上揭示了一种不正常的“学”,或者说揭示了“学”的一个负面维度。(www.xing528.com)

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庄老道家实际上并不是真的让人放弃学习,不学无术,无所事事,而是侧重从反面思考问题,揭示为学之弊,为学之害。他们警醒世人,有些东西是可以学的,有些东西是不可以学的。不仅如此,即使可以学的东西,它也有两面性,或者对社会有益,或者对社会有害。比如,科学技术是我们可以学的,但是科学技术总体在带给人们便利,使人类受益的同时,有时也会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不良后果,甚至还会被少数人用于科技犯罪、科技战争,危害社会,危害人类。尤为重要的是,学习都是向他人学习,而在学习他人的时候,如果丧失立场而盲从,还会造成淹没自我,失掉自我的悲剧。

当然,庄子否定为学或许还有一个最为根本的目的,那就是使人们从为学走向为道。在这一点上,他与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思路是一样的。冯友兰先生在阐释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时指出:“《老子》并不完全不要知识,所以他还要用观的方法去求对外界的知识。它认为,为道就要日损,为学就要日益,但是,所损所益并不是一个方面的事。日损,指的是欲望、情感之类;日益,指的是积累知识的问题。这两者并不矛盾,用我的话说,为道所得的是一种精神境界,为学所得的是知识的积累,这是两回事。”[4]这里,冯先生说了两个意思:其一,《老子》并不是真的否定知识。其二,为学获得的是知识,为道获得的是境界,二者是不同的。其实,这种评价也适用于庄子。亦即,庄子也不是真的否定知识的价值,他否定为学也是为了使人为道、求道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注释】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65~166页。

[2]方伯荣:《历代散曲鉴赏》,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71页。

[3]《外物》篇讲了一个“演门善毁”的故事:“演门有亲死者,以善毁爵为官师,其党人毁而死者半。”这个故事无疑也可视为庄子对模仿或“学”的讽刺。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