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桑楚》篇记载,南荣趎曾向老子请教“卫生之经”,即护养生命的道理。老子回答说:“护养生命的道理,能使精神与形体合一吗?能不分离吗?能不卜筮便知道吉凶吗?能止于分内吗?能适可而止吗?能不外求而反求自身吗?能无拘无束吗?能纯真无知吗?能像‘儿子’一样吗?‘儿子’整天号哭而嗓子却不沙哑,这是和气醇厚的缘故;整天握拳而手却不僵曲,这是持守本性的缘故;整天睁着眼睛看东西却不眨眼,这是心不外驰的缘故。行动时不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安处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顺万物之自然,与万物同其波流。这就是护养生命的道理。”南荣趎说:“那么,这就是至人的境界了吗?”老子说:“不是的。这只不过是像化冰解冻那样消除了内心的执滞,还够不上是至人的境界。要是至人,他与人同食,与天同乐,不因为外部的人、物、利、害而干扰自己的内心,不与人一起标立怪异,不与人一起谋划,不与人一起从事于俗务,无拘无束而去,纯真无知而来。这就是护养生命的道理了。”南荣趎说:“这就是最高的境界了吗?”老子说:“还不是啊。我刚才告诉你说:‘能像“儿子”一样吗?’‘儿子’活动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行动时不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身体像枯木而心灵像死灰。像这样,祸也不来,福也不来。既然没有祸也没有福,哪里还会有人灾呢?”
老子告诉南荣趎,要护养生命,不受外物的干扰,就必须像“儿子”一样。很明显,这里所说的“儿子”就是指“婴儿”、“婴孩”。那么为什么要效法婴儿呢?从老子的回答可知,这是由于婴儿具有醇和、自然、无知、无欲、内守本性、心不外驰等特点。的确,初生的婴儿就像白纸一样纯洁无暇、天真烂漫,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是自然而然、毫无心机的,绝对没有世俗中的矫揉造作、虚伪欺诈、追名逐利等恶习。然而,当南荣趎问修养“儿子”之道是否能臻于至人之境时,老子却作了否定。那么,这是否说明老子以至人境界为高,而以“儿子”境界为低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实,这不过是老子防止南荣趎产生执著心而采用的“得鱼忘筌”、“随说随扫”的教诲方式而已。正因为如此,当南荣趎问至人境界是不是最高的境界时,老子又作了否定,而否定之后却又重新回归到对“儿子”之德的描述。因此这个故事反映出,庄子不仅把“婴儿”视为修道的门径,同样也视为得道的象征。
庄子对“儿子”境界的推崇,受到了老子的影响。在《道德经》中,老子数次提到“婴儿”,如脍炙人口的“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十章),“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二十章),“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等。老子有时又称“婴儿”为“赤子”,如《道德经》第五十五章提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婴儿”也好,“赤子”也罢,都是隐喻道德厚重、自然无知、淡泊无欲、柔弱无为的德性,这与庄子的“儿子”的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不仅如此,老子还描述“赤子”说:“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zuī)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意思是说,“赤子”不会受到毒虫、猛兽、凶鸟的攻击;他虽然筋骨柔弱,而拳头却握得很牢固;虽然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而小生殖器却时常勃起;虽然整天号哭,而嗓子却不会沙哑,这都是因为他精气充盈、德性淳和的缘故。由此看来,《庚桑楚》中老子对南荣趎所描述的“儿子”的握而不屈、哭而不哑等特点,或许是庄子对《道德经》的改写甚至是“抄袭”了。(www.xing528.com)
然而,庄子对“儿子”境界的推崇,有时并不一定使用“儿子”这一字眼。如《知北游》篇记载,当啮缺向被衣问道时,被衣说:“你端正你的形体,专一你的视觉,自然的和气就会浸润你的身体;收敛你的聪明,专一你的思虑,神明就会停留在你的身上。‘德’将会显示你的完美,‘道’将会成为你的居所,你纯真无识的样子就会像‘新生之犊’一样而于事无求。”这里,被衣要求啮缺端正、收敛身心,乃至做到像“新生之犊”一样。“新生之犊”就是初生的小牛犊,而“小牛犊”不就是“婴儿”之牛吗?因此,在隐喻质朴浑沌、天真无邪的道德境界的层面上,“新生之犊”与“儿子”的意义指向是一致的。
庄子对“儿子”境界的观照启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始终保持一颗童心,一份童趣,凡事要淡泊处之,自然处之,而不要太世故,太“圆滑”,太执著于于外在的利害。这样,各种人为的患害、烦恼就会远离我们,而不会干扰我们内心的平静,我们的生活必将充满阳光和欢笑。事实上,童心童趣不仅使人精神愉悦,而且有益于人的生命健康,这已经被许多长寿老人的养生秘诀所证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