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认为争辩源于人们的“不明”,心“明”则能止辩。那么,如何才能“明”而齐一万物,从而彻底斩断争辩的动力源呢?由此,庄子提出了“吾丧我”和“物化”的方法。
“吾丧我”出自《齐物论》开篇南郭子綦与弟子的对话中。《齐物论》载,南郭子綦靠着几案坐着,仰天而缓缓地吐气,好像忘记了物与我的对立。他的弟子颜成子游侍立在他身边,问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您今天形如槁木、心如死灰,靠着几案而坐的神态和以前不一样啊。”南郭子綦说:“子游,你问的正好!今天我达到了‘吾丧我’的境界,你知道吗?你听说过人籁,而没有听说过地籁;听说过地籁,而没有听说过天籁吧?”子游说:“请问老师,什么是人籁、地籁和天籁?”子綦说:“大地吐出的气,叫作风。这风不发作则已,发作则使万窍怒号。你没有听过长风呼啸的声音吗?高峻的山林里,百围大树上的窍穴,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方木,有的像杯圈,有的像舂臼,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坑;长风吹入这些窍穴所发出的声音,有的像激水声,有的像飞箭声,有的像叱咄声,有的像嘘吸声,有的像叫喊声,有的像号哭声,有的像深谷声,有的像哀叹声。前面的风声引唱着,后面的风声应和着。小风则应和的声音小,疾风则应和的声音大。烈风戛然而止,则所有的窍穴都归于空寂无声。你难道没有看到林木枝叶还在摇摇曳曳地摆动吗?”子游说:“地籁是风吹众窍发出的声音,人籁是人吹箫管笙簧等乐器发出的声音,请问‘天籁’是什么呢?”子綦说:“气息吹动万窍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而千差万别的声音乃是由于各个窍穴不同的自然状态所致,既然如此,哪里有声音的发动者呢?”
在这个故事中,为了向颜成子游解释“吾丧我”,南郭子綦提到了人籁、地籁、天籁这“三籁”。其中,地籁、人籁分别是风吹万窍、人吹乐器所发出的声音,那么“天籁”是什么呢?从子綦的回答可知,“天籁”就是自然、无心的声音,不仅发动者——气息是无心的,而且受动者——窍穴也是无心的。因此,“天籁”指喻自然、无心的精神境界。需要指出的是,“三籁”之间并无高低、深浅之别,庄子不过是借助人籁、地籁突出天籁的“自然”属性而已。由于庄子以“三籁”解释“吾丧我”,那么“吾丧我”也是自然、无心之意。其中,“吾”与“我”是有区别的。“吾”是与道合一的我、自然的我、本真的我、开放的我;“我”是背道而驰的我、造作的我、世俗的我、偏执的我。“丧我”就会超越成心、抛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偏狭,进而泯灭彼此、物我之间的界限。如此,人则可以回归“吾”,合于“真”,通于道而齐同万物。
与“吾丧我”相对应,《齐物论》又在篇末提出了“物化”之说:(www.xing528.com)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这段记载就是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庄周梦(化)蝶”的故事。大意是说:庄周梦到自己变成了蝴蝶,翩然起舞,四处遨游,惬意极了,他已经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了。忽然间醒来了,才惊惧地意识到自己是庄周。那么,刚才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庄周呢?庄周与蝴蝶肯定是有区别的,然而在梦中二者却浑然无分了,这就是“物化”啊!
在“庄周梦蝶”的过程中,周与蝶、觉与梦等的对立被打通了,齐一无分了。可知,“物化”就是“化入物中”的意思,指物与物之间的界限消失了,彼此融为一体了。如果说“吾丧我”侧重于强调主体成心和偏执的消泯,那么“化蝶”则倾向于描述物我双忘、主客对立消失之后主体的愉悦心灵、自在感受。不过,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皆是要阐明齐一万物必须以融己于物、打破物我的界限为前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