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庄子哲学:道的特点及意义

庄子哲学:道的特点及意义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庄子认为,道既是生化万物的始源,又是支配万物的根据。概括一下就是说,道是宇宙的“本根”,它是真实存在的,但它不是物质性、经验性的存在,而是超越时空、超越天帝鬼神的永恒存在。“物物者”指道,“物物者非物”是说道不是具体的物,这一点上面已经作了解释。《知北游》篇通过一则“道在屎溺”的故事揭示了道物无际之理。道之所以不可言说,主要与语言的功能局限有关。

庄子哲学:道的特点及意义

老子对“道”做过不少描述,如说道先于天地而生,是造化万物的母亲,混混沌沌,恍恍惚惚,看不见形象,听不见声音,摸不到形体,永存不变,周流不息,不可言说,等等。庄子哲学仍以“道”为最高范畴,并称其为“大宗师”。那么,庄子是如何论述道的呢?

第一,道是万物之本。

“本”包含本原与本体两重意义。一般而言,“本原”指万物的始源,“本体”指万物的根据。庄子认为,道既是生化万物的始源,又是支配万物的根据。为了说明道的超越性,庄子在《齐物论》曾讲了一段颇为拗口的话: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宇宙有一个“开始”的时候,之前还有一个“未曾有开始”的时候,再往前还有一个“未曾有‘未曾有开始’”的时候。宇宙有它的“有”的时候,有它的“无”的时候,有它的“未曾有‘有’、‘无’”的时候,有它的“未曾有‘未曾有“有”、”无”’”的时候。忽然间产生了“有”与“无”,然而却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产生了“有”,真的产生了“无”;也不知道哪一个是‘有’哪一个是‘无’。现在我已经说了这些话,然而却不知道我说的话果真是说了呢?还是根本没有说?

从这些晦涩的表达中,我们仍然能大致看清庄子的意图。他是想告诉我们,始与终、有与无都是相对的,它们只能描述有限之物的属性。道却不是一个具体的“物”,它既不是有,也不是无。因此,人们不要在经验世界或物理意义上无休止地追问它是什么,不要在时空的框架内向前寻找它,那样是不会找到它的。如果你找到了它,那它肯定就成为具体之物而不是恒常之道了。

在《大宗师》篇,庄子对道的超越性作了集中描述。他说: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概括一下就是说,道是宇宙的“本根”,它是真实存在的,但它不是物质性、经验性的存在,而是超越时空、超越天帝鬼神的永恒存在。它无为无形,以自身为存在的根据,没有什么东西能支配它、主宰它,但它却创生万物,支配万物。人们可以用语言解说它、描述它,但它不能像一件东西一样从一个人手中递交到另一个人手中,人们最终还得靠自己用心灵去体悟它。庄子说了那么多,其实无非是说道不是物,道是物之本,道高于物。这个意思用《天下》篇的话说,就是“以本为精,以物为粗”。

第二,道无所不在。

在道与万物的关系上,《知北游》中有两句经典性的表述,一句是“物物者非物”[2],一句是“物物者与物无际”。“物物者”指道,“物物者非物”是说道不是具体的物,这一点上面已经作了解释。“物物者与物无际”,与《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的意义相通,是说道无所不在,它存在于万物之中,与万物没有界限。(www.xing528.com)

《知北游》篇通过一则“道在屎溺”的故事揭示了道物无际之理。东郭子问庄子说:“道在哪里?”庄子说:“无所不在。”东郭子说:“请你说出具体的地方。”庄子说:“在蝼蛄、蚂蚁里面。”东郭子问:“为什么这样卑下啊?”庄子说:“在稊稗里面。”东郭子问:“怎么更加卑下了啊?”庄子说:“在砖头瓦块里面。”东郭子问:“怎么越来越卑下了啊?”庄子说:“在屎尿里面。”东郭子不再说话了。庄子说:“你所问的,本来就没有接触到道的实质。一个名叫获的市场监督官问屠卒关于检查猪的肥瘦的方法,屠卒告诉他那就应该往猪的下腿踩,因为越往下越不容易变肥,如果下腿都变肥了,这头猪肯定是头肥猪。同样道理,既然屎尿这些卑下的物中都有道,又哪里会存在没有道的物呢?因此,你不要执著地求证道到底在哪个物上,道是不会离开物的。”

从庄子与东郭子的对话可知,道是遍在于万物的。用庄子在《天地》和《天道》篇中的话说,就是“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渊乎其不可测也”。亦即,道言其大则没有穷尽,言其小则没有遗漏,万物之中都有道,它无所不容,幽深玄远而不可测量。道的遍在性说明,道虽然是超越的万物本体,但它并不是高高在上而与万物相割裂的,而是存在于万物之中,始终支配着万物的存在与发展。

第三,道不可言。

道之所以不可言说,主要与语言的功能局限有关。对此,《天道》说:“世人所珍贵的道不过是书上的记载,书上的记载不过是语言。语言有其可贵之处,它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传达意义,而意义有其所从出之本。意义的所从出之本,是不可以用语言传达的,而世人却珍贵语言,并把它记载于书而流传。世人虽然珍贵它,我却认为它不足为贵,因为所珍贵的并不是真正可贵的东西。所以,可以用眼睛看到的,是形和色;可以用耳朵听到的,是名和声。悲哀啊,世人以为通过形、色、名、声就可以得到道的本质!形、色、名、声本来就不足以表达道的本质,所以知‘道’的人不言说,言说的人不知‘道’,世人怎么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呢!”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语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传达意义,但它只能充当认识意义的工具和手段。它与意义之间永远存在距离,而不是意义本身。既然如此,语言虽然可以帮助人们认识道、寻求道,但由于它永远不是道本身,故执著于语言是不可能得道的。比如,当有人用手指着月亮告诉你“那就是月亮”时,你绝不能认为他的手指就是月亮,否则你永远都不会认识月亮。而要认识月亮,你必须把目光从他的手指移走。庄子在《外物》篇也表达了这个意思,即:“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荃(筌)”是捕鱼的工具,“蹄”是逮兔子的工具。在庄子看来,在已经捕到鱼和兔子的意义上,“荃”和“蹄”就失去了它们存在的意义。因为作为工具和手段,它们是为“捕获”这个目的服务的,而目的一旦实现,工具和手段也就完成了它们的使命。同理,“得意”是目的,语言是工具和手段,所以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命题。总之,人们要把握道就必须抛弃语言、超越语言。庄子的这个思想受到了老子的影响。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就是指道不可言说,倘若拘泥于语言文字就会使道失真。

在《天道》篇,庄子还讲了一个“轮扁斫轮”的故事。齐桓公正在堂上读书,一个名叫扁的匠人在堂下砍斫、制作车轮,他放下椎凿等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齐桓公说:“我读的是圣人之言。”轮扁问:“圣人还在吗?”齐桓公说:“已经死了。”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而已。”齐桓公说:“寡人读书,你一个制作车轮的匠人怎么能随便议论!如果你说得出个道理也就算了,如果说不出道理我就要把你处死。”轮扁说:“我是从我所从事的职业中体悟出这个道理的。砍斫车轮,太慢了就会使车轮松动而不坚固,太快了就会使车轮滞涩而安装不进去。只有不快不慢,才能得心应手,这种技术境界虽然无法说出来,但我自己却是心中有‘数’的。我无法把这个‘数’告诉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无法了悟它,所以我都七十岁了还在砍制车轮。古人和他们不可言传的真意都已经逝去了,那么您所读的圣人之书,不就是古人的糟粕吗!”齐桓公和轮扁的对话说明,特定主体对事物的经验感悟、内心体验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对事物的分寸把握、火候掌控等是不能直接拿来为人所用的。其实,这个道理是一个非常容易理解的常识。因为书本上的记录、师傅的讲授对于我们而言不过是他人的间接经验,只有通过亲身的实践、操作和体悟,才能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庄子通过这个故事意在说明,道是不可言传的,执著于语言是不能得道的,得道必须超越语言,经由心灵去体悟。

第四,道不可知。

《知北游》载,“知”北游于玄水旁边,登上隐弅的丘陵,正好遇到了无为谓。“知”对无为谓说:“我有一个问题请教你:怎样思虑才能认识道?怎样行为才能安于道?经由什么途径才能得道?”“知”问了三次,无为谓都没有回答,不是不回答,而是根本不知道回答。“知”的问题没有得到解答,于是他返回到白水的南边,登上孤阕的山丘,见到了狂屈。“知”又以同样的问题问狂屈。狂屈说:“唉,我知道,打算告诉你,可是当我要告诉你的时候,却又忘了所要说的话。”“知”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答,于是返回到帝宫,见到了黄帝,又问及那三个问题。黄帝说:“无思无虑才能认识道,无行无为才能安于道,无途无路才能得道。”“知”问黄帝说:“我和你知‘道’,无为谓和狂屈不知‘道’,究竟谁是对的呢?”黄帝说:“无为谓是真正对的,因为他根本不知‘道’;狂屈接近于正确,因为他知‘道’而又忘了;我和你终究不能接近‘道’,因为我们知‘道’了。然而,知‘道’的人是不说话的,说话的人是不知‘道’的,圣人是施行‘不言之教’的,他们教导人是不说话的。”

《知北游》又载,泰清问无穷说:“你知‘道’吗?”无穷说:“我不知‘道’。”泰清又问无为,无为说:“我知‘道’。”泰清问:“你所知道的‘道’,有什么名数吗?”无为说:“有。”泰清问:“它的名数是什么?”无为说:“‘道’可以贵为帝王,可以贱为仆隶,可以聚合而生,可以离散而死,这就是我所知道的‘道’的名数。”泰清把这些话告诉了无始,并问到:“像这样,无穷不知‘道’,而无为知‘道’,他们俩到底谁是谁非呢?”无始说:“不知‘道’是深奥的,知‘道’是浅陋的;不知‘道’的是内行,知‘道’的是外行。”于是泰清感叹到:“不知‘道’就是知‘道’吗?知‘道’就是不知‘道’吗?谁能了解不知之知的道理呢?”无始说:“道不可听闻,听到的东西都不是道;道不可目见,看到的东西都不是道;道不可言说,言说的东西都不是道。能够造化有形的万物的道是无形的啊!道是不与形体、名言相对应的。”

从这两个故事可知,庄子认为道是不可知的。换言之,若是有人告诉你道是什么,他一定不知“道”。用《知北游》的话说就是,“所以论道,而非道也”。因为道不是有形之物,不是具体的名数,一旦用语言对它作解释,就把它庸俗化、固定化而失真了。可见,道不可知与道不可言是密切相关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