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庄子哲学的道家学术渊源,首先提到的便是老子。司马迁在《史记》中即明言,庄子之学“归于老子之言”、“明老子之术”。不仅如此,老子与庄子之间的学术承继关系历来为人们所肯认,并被以“老庄”或“庄老”称之,这种称谓甚至成了“道家”之学的代名词。至于庄子在道家学派中的地位,有学者认为庄子之于老子的关系,犹儒家的“亚圣”孟子之于孔子的关系。如明代焦竑指出:“夫老之有庄,犹孔之有孟也。”(《庄子翼叙》)明释德清亦言:“老子之有庄,如孔之有孟。”(《庄子内篇注》卷一)与庄子的地位相关,历代学者与司马迁一样,大致认为《庄子》是对《道德经》[1]思想的阐发。如明王元贞《庄子翼叙》言:“《庄子》数万言,无非明老氏之虚无,道德之自然也。”[2]明程以宁则曰:“《道德经》为三教之祖。太上悯人不悟,性命之学无传,不得不化身作《南华》以泄其秘。”(《南华真经注疏自序》)“千古以来知《道德》者,未有不透《南华》。《南华》者,所以筌蹄《道德》也。”(《南华真经注疏传神集后序》)明陆西星和释德清则明确地提出《庄子》是《道德经》一书的“注疏”,陆氏言:“《南华经》分明是《道德经》注疏,欲读《南华》,先须读《道德经》。大要识其立言宗旨。”(《读南华真经杂说》)德清言:“《庄子》一书,乃《老子》之注疏。……若悟彻老子之道后观此书,全从彼中变化出来。”(《庄子内篇注》卷一)其实,老子与庄子之间并没有明确地传承谱系,人们是从二书的内容及哲学精神品格推断它们之间的联系。
不过,庄子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应是毋庸置疑的,这在《庄子》中可以找到内证。首先,老子频频出现于《庄子》中。如其中记载了孔子见老聃、阳子居见老聃、崔瞿见老聃、叔山无趾见老聃、南荣趎见老子、士成绮见老子、柏矩学于老聃、秦失吊老聃等故事。其次,《庄子》中多次援用《道德经》中的文字。如其中对于“至德之世”的描述援用了《道德经》的“小国寡民”说,对“卫生之经”的陈说援用了《道德经》的“抱一”说、“赤子”说。其他如“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胠箧》);“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在宥》);“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知北游》);“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天下》)等皆源于《道德经》。当然,如果从思想的一致性作比较,二者的相通之处就更多了。
然而,庄子的哲学思想与老子亦有相异之处。如清代林云铭曰:“《庄子》另是一种学问,与老子同而异。……今人把庄子与老子看做一样……此大过也。”(《庄子因·庄子杂说》)众所周知,《天下》篇在评论百家学术的时候,把关尹、老聃合论,并称他们为“古之博大真人”,然后则单独评论庄周之学。林氏以此为例,指出:“《庄子》末篇,历叙道术,不与关、老并称,而自为一家。其曰‘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此种学问,诚所谓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者,世人乃以老、庄作一样看,过何也?”(《庄子因·庄子杂说》)按照林氏的意思,《天下》篇之所以把庄周之学与老子之学相区别,就是因为它认为二者有别,甚至认为庄子之学高于老子。无独有偶,清代陆树芝在否定《史记》提出的庄子“宗老”说时亦以《天下》篇为例,指出:“庄子特由老氏之说而更进之,非真宗老而著书以明其术也……至其论关、老,虽云可谓至极,‘古之博大真人哉’,然语气正自虚活,不过推为诸子百家之极,则且自叙所悦,另有祈向,如‘芴寞无形’诸语,皆较老聃又高一层。《天下》篇可覆按也,奈何谓南华止明老子之术乎?此疑不破,则南华止老子牙后慧,亦何味矣。”(《庄子雪·读庄子杂说》)显然,陆氏与林氏一样认为庄子之学异于老子甚至高于老子。(www.xing528.com)
那么,庄老之学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呢?对此,历代学者有不少论述。如南宋朱熹说:“老子犹要做事在。庄子都不要做了,又却说道他会做,只是不肯做。”(《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清代马先登《南华沥摘萃重刻序》说:“庄子之学原本于老氏,然老子知白守黑,执雌自下,实则以退为进,以柔克刚,近于南方之强。庄子所著内、外及杂篇,以仁义为骈枝,以有生为赘疣,轻万物而重一己,甚至妻死鼓盆,与原壤之登木而歌,放荡礼法之外,其意旨与老子又不尽同。”[3]笔者认为,这两则评论或许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庄老精神的不同趋向,即:老子较静敛,其学虽不乏有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但整体而言却多有面对现实的应世指向,甚至可以视为对侯王治国理政的教诲;庄子较激愤,其学侧重表现为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乃至视一切世俗事务为尘垢粃糠,终而转向对个体精神超越的追求。对于庄老哲学思想的差异,现代学者也多有着墨,见仁见智,这对于我们理解庄老之学都有启示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