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考察庄子的生平履历,所依据的最主要的文字资料是司马迁《史记》中的“庄子列传”和《庄子》书对他的记载。遗憾的是,依据这些史料并不能清晰而明确地把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还原出来,学术界对他的故里、名字、身份、生卒年等问题见仁见智、颇有争议。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关于庄子的故里。司马迁说“庄子者,蒙人也”。但是,“蒙”是何地,它在庄子时代属于哪个国家?由于司马迁没有明言,故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意见分歧,大略形成了庄子为宋人、楚人、齐人、鲁人、魏人等多种不同的观点。由于“蒙”地尚不能确定,庄子的故里所对应的现在的地点,自然也成了一个问题。大致说来,较为突出者有安徽蒙城、河南商丘、河南民权、山东菏泽、山东东明、山东曹县等说法。
关于庄子的名、字。司马迁在《史记》中只说庄子“名周”,但没有提到他的“字”。及至唐代,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序录》中却说司马迁曾经说过庄子“字子休”,他大概看到过司马迁的佚文。除了陆德明,唐初道士西华法师成玄英的《庄子疏·序》、司马贞的《史记索隐·越王勾践世家》中也都提到庄子“字子休”。那么,庄子的这个“字”是本来就有的,还是后人杜撰的?这个问题只能存疑了。不过,由于陆德明、成玄英、司马贞等都是唐代人,所以有人推测庄子的“字”或许迟至唐代才传出并为人所知。除了名与字,不少人知道庄子还有一个号,即“南华”。由于唐代以道教为国教,故大约在唐玄宗时,作为道教经书的《庄子》被顺理成章的尊为“南华真经”,庄子则被尊为“南华真人”。然而,学界根据《隋书·经籍志》等相关史料,认为庄子的“南华”之号并不始于唐代,这个称呼或许早在南北朝甚至东晋之时就出现了。但如果没有新的材料出现,这个问题也只能存疑了。(www.xing528.com)
关于庄子的身份。司马迁说,庄子“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漆园吏”有人认为就是管理漆树园的小吏,但也有人提出,除了管理漆树种植、漆园管理外,这个职位还应当管理漆器制作等工作。但无论如何,像庄子这样一位有文化素养、有一定吏位的人应该不会是平民,他更有可能是贵族的后裔。如钱穆先生曾指出:“庄周为漆园吏,正如孔子做委吏与乘田。但漆园究竟是青绿的树林,更与天地自然生意相接触,没有多少尘俗的冗杂。这当然是庄周自己存心挑选的一个好差使。”[2]依钱先生所言,庄周在贵族官营的行业中还有自由选择职业的空间,而这对一般的平民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在《史记》和《庄子》书中不仅提到楚威王派使者聘请庄周为相,而且还提到他曾与魏王、魏相惠施、商大宰荡等人有来往,这也可佐证庄子不是平民。因为,下层民众是不可能与这些王公贵族有那么多直接往来的。不过,庄子的家族在当时或许已经没落,他自己也没有显赫的地位和实权。《庄子》书记载他生活贫困,曾居住在偏僻、狭窄的陋巷之中,面黄肌瘦,靠为人编织草鞋勉强度日。尽管如此,他自己却穿着用麻绳绑着的破鞋子,身上也穿着带补丁的粗布衣服。由于贫困吃不起饭,他还曾到监河侯那里借粮食[3]。可以想象,他是一个多么潦倒、落魄的人。
庄子的生卒年也是一个令人遗憾的问题。对于他的生卒年,学界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彼此龃龉,无有定论,更不用说他生卒的具体时日了。开个玩笑,我们是无法排出庄子的“八字”了。因此,我们只能笼统地说庄子是战国中期的人,大致“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如果再找一个人物作参照的话,那么按照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观点,庄子生活的年代大致与孟子同时,孟子或许年长于庄子,但二者年龄不会相差太多。
除上所述,通过《庄子》书我们还可以得到庄子的其他一些生平信息。比如他虽然贫困,却非常清高;生前有妻子,有孩子,有蔺且等一些弟子;与好友惠施经常辩论,与东郭子、“故人”等有交往;闲暇时曾“钓于濮水”;妻子死后“鼓盆而歌”;死前反对弟子厚葬自己,等等。下面,通过几则具体事例来呈现庄子的人格风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