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存在的分类
人类是天然的“分类机”。纵观历史,为了尝试理解、解释、应对、预测和控制宇宙复杂的运作,我们对此进行了许多系统的分类。化学上的元素周期表就是这些系统中一个很好的例子。就许多方面而言,我们如今在学习和实践中使用的分类技术都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基本常识、论证和方法论。在亚里士多德的作品《范畴篇》中,他指出我们基本上可以将事物划分为十类:(1)本质;(2)内在和瞬时的品质;(3)质量;(4)时间;(5)空间;(6)位置;(7)与其他物体的关系;(8)所有物;(9)能动性;(10)被动性。我们以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为例,他是一个人类(1),会被太阳晒黑(2),他的体重约为91千克(3),出现在公元前 400年(4),生活在雅典(5),在城市中漫步(6),与年轻人交流(7),穿着花哨的凉鞋(8),用他的方法论激怒了许多雅典居民(9),后被审讯并最终判处死刑(10)。
恩斯特·海克尔的生命之树(1874年)的灵感来自达尔文——他展现了所有生命体相互关联的本质。
哲学家思想家波菲利(约233—约305)评注了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在为该书写的导论中,他旨在将现实中的万物按照属性或种类进行二分归类,后来的思想家将这一方法图解为树状图。“树”的顶端是物体的实质,物质的或是非物质的——物质的实质拥有躯体,而非物质的则没有。物质的躯体可以是有生命的,也可以是非生命的——有生命的是生物,非生命的是像石头和矿物这样的物体。生命体又分为有知觉的(有一种或最多五种感官),例如动物,和没有知觉的,例如植物。有知觉的生命体又分为具有理性或逻辑的(人类),和不具有理性或逻辑的(凶残的野兽)。
一份14世纪的手稿(下图),展现了阿威罗伊(伊本·路世德的拉丁名,中世纪伊斯兰教哲学家)和波菲利之间一场想象的辩论。(www.xing528.com)
参考阅读//
No. 18 相 P40
No. 22 亚里士多德之四因说P48
依照波菲利之树,一切物体都可以首先被分为非物质实质和物质实质,物质实质进一步被分为有生命的和非生命的。有生命的被分为有知觉的(动物)和无知觉的(植物),并且最终将有知觉的分为理性的(人类)和非理性的(凶残的野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