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达成的圆满境界
在佛教中,涅槃(nirvāna,或解脱)是精神上的最终所求,是灵魂摆脱轮回所到达的境界。梵文“涅槃”的字面意义是“熄灭”,在经典文本中有两个例子来解释它:一个是谷物的外壳被吹走,只留下谷粒;另一个是隐喻的欲望之火被熄灭或吹灭。
在佛教哲学的语言中,涅槃意味着“苦的终止”(从挣扎或磨难的意义上来说)以及“三火”的熄灭,即激情之火、憎恶之火和愚昧之火。许多人都在追寻这个状态,然而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佛经中如此形容圣尊:“安详、鼓舞人心、笃定而平静。他的感知是平和的,他的内心是平和的。他的理智是内敛的,达到了极致的宁静、自若、平淡和谨慎。”
除此之外,佛经记载的纯陀(Chunda)与铁匠的对话中,铁匠指出了达到涅槃的几个必要步骤:“施舍者应获实益。克己者应得自由;不再是激情的奴隶。义人摆脱邪恶,通过根除欲望、苦和假象,从而实现涅槃。”
一组佛教徒的塑像,他们的表情暗示着接近涅槃的极乐之情。
在佛教中,涅槃经常会被理解为无我,即“非己”或“无实质的”和“空”(空性)的状态。然而,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理解,是因为正如来自卡塔尔大学的当代美国学者奥马尔·爱德华·莫阿德所认为的,只有通过逻辑否定才能对“未受启迪的人”解释涅槃的含义。佛陀与其门徒瓦车乔陀(Vacchagotama)的对话中使用的明喻就是如此。佛陀问,当火熄灭后,是否可以说它到北边、南边、东边或西边去了。毋庸置疑,答案明显是火已不复存在了。事实上,涅槃更多的是关于“领悟”而不是关于“不存在”的。另一位佛教门徒那先比丘(Nagasena)如此解释,只有“纯净的、崇高的、正直的心灵,没有阻碍、没有世俗欲望的思想,才能见得涅槃”。(www.xing528.com)
佛教徒认为将涅槃与不存在的概念相等同是对佛教哲学的误解。他们抱怨西方的哲学家诸如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和亚瑟·叔本华(1788—1860)并没有完全地理解这个体系,就更不用说进行交流了,因为这些哲学家并没有理解佛教徒的实践旨在开悟。
参考阅读//
No. 8 佛教之苦难观 P20
No. 9 佛教之无常 P22
在佛教中,涅槃是一切绝对个体的终极追求,并不只限于人类的灵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