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太福音7:12讲述的黄金法则及孔子的道德银则

马太福音7:12讲述的黄金法则及孔子的道德银则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认为美德有许多种,如克己、尊敬长者、尊重他人的家庭、有勇气、慷慨和友好等等。《马太福音》7:12所阐述的经典黄金法则是这样的:“所以无论如何,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参考阅读//No. 60 伊曼努尔·康德的道德理论 P124No. 68 利于大多数 P140孔子的黄金法则被称作道德银则,因为它是对黄金法则的反向表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马太福音7:12讲述的黄金法则及孔子的道德银则

太平盛世的核心

孔子(前551—前479)是东亚哲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毫不夸张地说,他的哲学思想渗透中国文化至今。孔子生活在政局动荡的周朝,从事教育工作,他试图确立能够使中国重回商朝和平时期的道德政治哲学。他认为,只有当人们变得有道德,有充分的自制力以及对各种状况的反应不“过激”也不“过于保守”(即中庸,译者注)时,和平与安宁才能得以实现。记载孔子教学言论的文集《论语》中写道:“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孔子认为美德有许多种,如克己、尊敬长者、尊重他人的家庭、有勇气、慷慨和友好等等。对孔子而言,最为核心的美德是“仁”,可以理解为“善”“正当的行为”“正当的举止”或“人性”。仁就如同你的良知或“脑海中的微小声音”,在某些情况下告诉你应当如何行事。

孔子(前551—前479)

孔子是中国圣贤的典范:作为一名哲学家,他只是通过传播智慧来展现自己,没有留下任何个人著作。

“仁”除了告诉你在特定的情况下应该做什么,还会告诉你不应做什么。可以说这就是“事情的另一面”。《马太福音》7:12所阐述的经典黄金法则是这样的:“所以无论如何,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然而,《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与他学生的一次对话。学生问道:“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者们将这句话称为道德银则——它是黄金法则的反向表述。(www.xing528.com)

参考阅读//

No. 60 伊曼努尔·康德的道德理论 P124

No. 68 利于大多数 P140

孔子的黄金法则被称作道德银则,因为它是对黄金法则的反向表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