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龙舞:中国民间舞蹈形式,与求雨有紧密联系

龙舞:中国民间舞蹈形式,与求雨有紧密联系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龙舞是普遍流行在我国各地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也就是说,尽管人们认为人类的求雨仪式是最古老的祭祀仪式之一,而龙的形象一直与求雨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无论如何龙舞的历程只是龙之历程的一个后发现象,一个带有延伸意义的现象。布龙的动作快,幅度大,以舞姿轻盈矫健见长。最后一组的骑者身向后仰,悬空摆动,视为“龙尾”。也有的在久旱不雨时舞草龙,甘肃一些地区在舞草龙时,人们将水泼向舞龙人,以示祈雨之意。

龙舞:中国民间舞蹈形式,与求雨有紧密联系

龙舞是普遍流行在我国各地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这是因为,龙的形象源于中国古代氏族的图腾崇拜,被视为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物。故龙舞是喜庆佳节中最常见的一种娱乐活动,并表达着人们祝愿人寿年丰之意。今天龙舞中的龙头都是一样的,而龙尾则不同:一种是不分叉的,同泥鳅尾一样;一种是分叉的,和鱼尾相同。从龙舞起源的传说中,反映了旧社会人们渴望得到五谷丰收、人畜平安的幸福生活。比如:过去有的地方,当农民们在插完秧之后,就用草扎成龙,在秧田里耍舞,认为这样能驱虫害,禾苗长得好;有的地区,当一幢新房子盖起来之后,也要舞龙,表示这房子和龙一样延年,房主人百事如意。总之,是一种除害、祈福、迎接吉祥之意。因此,过去每年春节、灯节、庙会传统节日,人们都要耍龙来庆祝。在祈求雨雪的祭祀活动中,春季舞青龙,夏季舞赤龙或黄龙,秋季舞白龙,冬季舞黑龙,每次舞5~9条龙,龙身可长达数丈。经过不断地创造发展,中国民间龙舞已具备相当高的技巧(包括扎制艺术),表演形式也丰富多彩。

(一)中国龙舞的概述

舞龙是中国极富民族色彩的民间艺术之一。以目前所有的资料看,龙的起源远远早于龙舞的出现。也就是说,尽管人们认为人类的求雨仪式是最古老的祭祀仪式之一,而龙的形象一直与求雨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无论如何龙舞的历程只是龙之历程的一个后发现象,一个带有延伸意义的现象。比龙舞更早的是“假面”“假形”等祭祀舞蹈。

古老的广西花山崖画中已经有明确的假形舞人。我国有着非常古老的“假形”舞蹈传统,借头顶和躯干上的饰物,人们将自己装扮为沟通天地的具有特殊身份的人,于祭祀活动中手舞足蹈,借着身体语言猛烈的爆发力和生命表现力,对着上苍述说人类的愿望,祈求神灵护佑。陈阳《乐书》中说,乐主声,舞主容,深藏内心的东西是要依靠舞蹈动作来表达于外的,于是“假干戚羽旄以表其容,发扬蹈厉以见其志”。舞蹈道具的使用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给内心的表达以有力的形式,正所谓“不舞不授器”(《礼记·文王世子》),“舞者既陈,则授舞器”(《周礼·春官·磐师》)。在我国古代崖画中几乎没有龙舞形象出现,但“假形”之舞和“不舞不授器”的身体文化观念为龙舞的起源奠定了基础。

(二)民间的龙舞种类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各地各族人民的舞龙表演可谓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如以龙体制作材料的不同,龙舞可分为布龙舞、草龙舞、纸龙舞、百叶龙舞等;以龙体制作方法的不同,龙舞又有香火龙、段龙、板凳龙、人龙等;以龙头形象的不同,龙舞有凤凰龙、虾公龙、青蛙龙、鸭头龙等;以舞法的不同,有鱼化龙、狮龙舞、龙虎斗、水龙船、旱龙船、滚地龙、游龙等;以颜色命名的有青龙、白龙、黄龙等;以表演效果命名的有火星龙、夜光龙、子母龙,等等。由于各地区不同,舞龙的种类也不同,如湖南,舞龙就有三人龙、竹叶龙、蓼叶龙、扁担龙、人龙、稻草龙、香火龙、七巧龙、板凳龙、滚地龙,等等;浙江的荷花龙、拼字龙;云南的水龙;江苏的片龙、罗汉龙;河北的摆字龙,等等。经过劳动人民近两千年的创造发展,现在民间的龙舞不仅有很高的技巧性,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它的表现形式也极为丰富多彩,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灯龙

灯龙流行于全国各地,有的称“火龙”。用竹篾分别扎成龙头、龙身和龙尾,上面糊纸,用彩色画成龙的形象,连头和尾在内,一般从三节到十几节不等,但多为单数。节与节之间以100~170厘米绸布相连,再用色彩绘成龙的形象。每节中都燃有灯烛,节下装有木柄,供舞时握持。舞蹈时,一人手拿“宝珠”(球形的彩灯),在龙头前领舞,表现龙抢宝珠。龙灯的动作有“龙摆尾”“金龙蟠玉柱”等。龙灯多在节日之夜舞弄,有些地区还同时施放烟火、爆竹,在鼓、锣、钹、唢呐乐器的伴奏下,显得气势更加雄伟、舞姿更加生动。

2.布龙

布龙,又名彩龙。它和龙灯稍有不同,节内不燃烛,一般长十多节。舞弄起来,左耸右伏,九曲十回,时缓时急,蜿蜒翻腾。布龙的特点是轻盈、矫健,经常由两条布龙同时在一起表演。布龙的动作快,幅度大,以舞姿轻盈矫健见长。舞龙人有时站着舞,有时蹬着、躺着或立在板凳上耍,故其表演形式多样,以队形变化多、造型多著称。有的以善于结花、解花闻名,如奉化布龙、疙瘩龙、罗汉龙等皆以舞技独特享有盛誉。春节期间舞龙,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都以龙为吉祥之神物,用以驱邪、贺喜、祝福、送子。世界上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或国家,多保持春节舞龙的习俗,它不仅起着借以维系和宣传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也饱含着海外赤子对祖国故土的眷恋之情。

3.人龙

相传1528年(嘉靖七年),江华瑶民因忍受不了当地官绅的压迫与剥削,便推举17名代表上京告状,终于废除了“不准瑶民摆桌子吃饭”和“逢年过节要宴请官绅”的两条陋规,17名上京的代表回到家乡后互相拥抱,骑肩起舞,以示庆祝,此后便逐渐形成了“人龙”的体育运动项目。“人龙”一般由17人组成,构成八节,每两人组成一节,一人站立,另一人跨坐于其肩,向后仰头搭在后一组跨者的腿上,并双手扶住其双腿,后一组站立者双手扣住前一组仰卧者的胸部。这样各组前后互相连接称之为“龙身”。最前边一组的站立者由另一人紧贴前胸,双腿反夹其腰下部,视为“龙头”,有时站立者肩上还坐一小孩。最后一组的骑者身向后仰,悬空摆动,视为“龙尾”。运动时,由“龙头”领先,做“之”字形、圆形、弧形的路线走动,速度或快或慢。每个运动员靠脖、肩、腰、腿的力量互相配合,协调行动,可以培养坚忍不拔的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4.草龙

草龙主要流行于南方各地。龙用稻草、青藤或柳枝等扎成。有的地方还在龙身上插满香火,所以也称香火龙。南方一些地区于农历五六月间的夜晚耍草龙,耍起来星光闪闪,无数小飞虫落在龙身上,或追逐着它,当舞龙玩到最后时,猛然将龙插入水塘中,这样小虫就淹死在水里,所以过去有的地区闹虫灾时多耍草龙。也有的在久旱不雨时舞草龙,甘肃一些地区在舞草龙时,人们将水泼向舞龙人,以示祈雨之意。因此,甘肃、四川也称它为“水龙”。

5.百叶龙

百叶龙主要流行于浙江省。舞蹈开始时,大家边唱边舞。只见满池荷花随风荡漾,一只五彩缤纷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瞬息间,花瓶灯分列到四角,聚宝盆灯翻转到另一面就是龙头,蝴蝶灯变作龙尾,九朵荷花灯组成龙身,三种灯连在一起,就成为一条造型奇丽的花龙,腾空而起飞舞起来。这种百叶龙的特点是以形象别致和舞蹈优美著称。

6.段龙

以龙身相分隔而不连接得名。龙头、龙尾和龙身共11节组成,每段龙身用竹、篾编成骨架,再以绸料裱糊彩绘而成。因段龙的龙身相分,舞动时,可断可连,所以阵势变化很大;又因舞段龙者均为女性,故而舞步碎小而灵活,风格轻盈。

7.三人龙

龙身3米,由三人表演,三人龙是集武术技巧练习、体力耐力培养以及文化娱乐活动为一体,短小灵巧,其艺术形象刚武强毅、活泼敏捷。

8.板凳龙

板凳龙将长板凳用彩绸或稻草扎扮成龙的形象,舞时两人分执板凳前腿,一人执板凳后腿,上下起伏舞动。一般是几条板凳龙一起作舞,有的还边唱边舞。

9.纸龙(www.xing528.com)

纸龙流行于湖南。它是用宽三四寸,长数丈的皮纸系于一根短棍上,一人手持短棍挥舞,使纸条绕身飞舞如龙一般。这种龙舞只求神似,不求形似。

从龙舞形式的多姿多彩,也说明它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性。不仅在街头、场院可以舞弄,而且还到各家各户去表演,有贺喜之意,称“送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每逢重大节日集会,人们都要以舞龙来欢庆。同时,各种形式的龙舞经整理加工,运用灯光、纱幕等装置,被搬上舞台表演。过去有的地方人们不但在街头、谷场上舞龙,而且还请舞龙的人到家里表演。舞时,群众唱着赞龙词,一般是述说一年里的希望和吉祥话。舞完,主人也以歌唱对舞龙人表示感谢。参加舞龙的人除青壮年外,还有妇女和儿童,所以在民间流传着“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六岁玩小龙,青壮年玩大龙”的说法。有的地方还专门组织龙灯会

(三)民间龙舞的文化内涵

龙是中国古人创造的最具有神力的人文动物。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龙当作吉祥的化身,相信它能兴云布雨、消灾保佑、除恶辟邪和降妖伏魔。民间传统中龙被分为四大类:第一类“天龙”,代表青龙的更生力量;第二类“神龙”,能够兴云布雨;第三类“地龙”,掌管着地上的泉水和水源;第四类“护藏龙”,看守人间和天庭的宝物。古代中国是个农耕国家,在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风调雨顺,舞龙便是人们为达到这一目的而祈求神灵保佑的一种办法。舞龙与祈求丰年联系起来,成为民间舞龙的主要文化内涵。

1.求雨解旱

求雨解旱是龙舞的最基本功能。民间有信仰认为,龙是司水布雨的神灵,模仿龙的神态,舞之蹈之,可以呼唤龙的神性的出现,可以使龙愉悦,龙便会根据人们的需要司水布雨。据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汉代人春旱求雨舞青龙,夏旱求雨舞赤龙或黄龙,秋季求雨舞白龙,冬天求雨舞黑龙。可以看出舞龙求雨在汉代已经形成规模。

过去,由于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及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每当久旱不雨时,就会举行大型的求雨活动。在求雨活动中,舞龙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如北京杨镇龙舞,遇大旱之年,杨镇龙舞要参加求雨活动,求雨地点是镇西约十里的龙王庙“二龙坑”。参加求雨的人们都赤着脚,头戴柳条编成的帽子,在会头的指挥下,举起水、火二龙。会头左手托着一个瓶子,右手举着“圣旗”走在最前面,后面跟着一乘由两个人抬着的用柳条编制的轿子,轿子里盘腿坐着一个用泥塑的“龙王爷”,轿子旁边有一个乌龟扮相的人,边走边扭,整个队伍浩浩荡荡地向求雨地点行进。途中所经村庄,家家门前摆着茶、果,人们手端盛满清水的盆子,争先恐后地向“乌龟”身上泼水,意为龟背一湿天要下雨,以祝愿求雨成功。来到求雨地点后,当地的人都要站在龙的两边迎接“龙”。在庙前,双龙分两侧纵队而站,求雨者跪在两条龙中间叩头求雨。然后,会头手托瓶子到庙中请和尚灌满“神水”,洒在轿子中龙王爷的身上,乌龟围龙王爷轿子跑两圈后,鼓乐声起,双龙表演,最后做“二龙探海”,约有一个时辰,求雨仪式结束。

2.娱神娱己

以娱神娱己为目的的舞龙可追溯到汉代的“鱼龙曼延”。《汉书·西域传赞》载:“孝武之世……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观以观视之。”“鱼龙曼延”从汉到唐,延续了将近七八百年的时间,唐以后,整体上逐渐失传,后世传留下来的,只是其中的部分节目。民间的龙舞、狮子舞麒麟舞等,可视作对“鱼龙曼延”的传承和演变。灯与龙的结合,大约始于宋朝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道:“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这样的龙灯,即是我们所说的放置在那里专供人们观赏的龙形灯饰

“龙灯会”一般在佳节、盛会时举行,场地选在长街广场、村头湾边开阔平坦的地方。龙的品种丰富多彩,有竹龙、木龙、荆龙、草龙、布龙、纱龙、纸龙、醉龙;有由荷花和蝴蝶组成的“百叶龙”,用刨花扎成的“木花龙”,用铁皮卷成的“铁皮龙”,以及“扁担龙”“滚地龙”“七巧龙”“夜光龙”“焰火龙”“组字龙”,等等。中华民族是拥有五十六个成员的大家庭,同汉族一样,少数民族也都与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许多关于龙的动人传说和各种各样的龙舞。如云南彝族的“牵手跳龙门”、阿昌族的“舞白象青龙”、苗族的“接龙舞”等。这些龙舞,大多欢快活泼,轻松有趣,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色彩。

3.兴旺人丁

王振复先生在其专著《周易的美学智慧》一书中认为:“龙灯的挥舞,实际是人对自身生殖力的炫耀,象征对祖宗的崇拜,其意蕴有如印度古代女子在祭奠歌舞时手中提着的那仑‘林加’。”如陕西筒子龙,龙舞表演时,常常有一些求生育的妇女从龙口中换蜡烛,带回家中点在炕头,据说来年便会有孕。又如重庆柑子龙,柑子龙一般在农历八月十四或十五晚上“拜月亮菩萨”和向“梓子菩萨”求子时表演。求子的主要活动是“送瓜求子”。先“偷瓜”,再去求子家“送子”,“偷瓜”为了“送瓜”,“送瓜”即“送子”,送“桐子”就是送“童子”。江北县、巴县还有“送南瓜则生男孩,送冬瓜则生女孩”之说。“偷”来的瓜要形似娃娃,还要穿衣戴帽作儿童装饰,由龙灯队送至求子的主家。

湖南、湖北一些地方,人们相信龙灯对生育有利。在龙灯舞到门前时,那些多年求子不得的妇女,往往加钱加物让“龙”绕一绕自己的身体,并让一个小男孩骑在龙背上绕着厅堂转一圈,扮演一番“麒麟送子”——麒麟为龙族神物。对此,有人还写了一首诗:“妇女围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如纸龙好,能作麒麟送子来。”

中秋节是全家团圆的日子,有些地区流行中秋舞草龙的习俗。这一天,人们呼朋唤友,用稻田中的草扎制成龙,夜晚插烛于龙身,在锣鼓爆竹中擎举舞动,以图夫妇团圆的吉利。更有甚者,那些没有子女的人家,还把舞龙后龙头上的蜡烛换取回家,认为能得子求福,所谓“元宵灯火闹长堤,舞出神龙振鼓鼙。争向龙头请龙烛,烛笼双行人香闺。”

4.彰力显威

除了祈雨祈福、娱神娱己之外,舞龙还有彰力显威的作用。人们相信,歌之舞之,可以召唤龙的神灵;舞之蹈之,可以模仿龙的神态;有歌有舞,既可以使神龙欢愉喜悦,也可以使自身禀赋龙性。同时,通过舞龙,也使舞龙人的力量和威风得以彰显。这里有几层意思:一是舞龙本身是一个“力气活”,那些由腾越、翻滚、盘回、穿插、耸立等构成的诸多套路、造型,不出大力就完不成;二是龙是力量的集合、力量的象征,自然界的诸多动物和天象都将自己的力量投赋在了龙的身上,舞龙也就是显示天的威力,显示人的威力;三是不排除对龙的“调侃”和“不敬”,由于龙既是自然力的象征,也是帝王皇权的象征,常常以张牙舞爪、耀武扬威、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神圣不可侵犯的面目出现,芸芸众生不得不以敬畏的心态相对待。现在,老百姓可以借助舞龙出出气了,可以按龙头、折龙身、揭龙尾,尽情地把这个帝王之相折腾、戏耍、嘲弄一番。

5.辟邪纳福

原始的龙是一种民间信仰,与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有关,主宰司水降雨。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的本土龙与佛教的龙王、龙宫相结合,龙被称为神,称为王,权力与力量不断增强,主管水域海洋,管理水中生物,龙具有消灾避祸的功能。如青龙舞的演出,分“上门恭贺”“跑场子”“抓祟祸”三种。“抓祟祸”就是一种消灾活动。当有人患病,或某处房屋、水域传言有所谓的鬼怪时,青龙即被邀请到那里去作降妖捉怪表演。表演时,场地内设香案供桌,根据不同情况,有时青龙表演“进门花”“啃门方”“出门花”,或在屋内的各个角落作追逐、擒拿套路,有的则盘树绕塘,作扑、绕、围歼等表演,还有的是在病人周围来往穿插盘旋以示驱赶擒拿。

又如湖北的草把龙灯,在春节舞龙灯时,草把龙灯每到一家,主人家要烧香化纸,并将香火插在龙头与脊背上以图吉祥,同时撒一把黄豆或米到龙口里,祈求来年小孩不生水痘。当然,由于龙本身内涵的多义及舞龙在民间信仰上的多义性,因而,民间活动中的舞龙活动又往往是集祈雨、除涝、求子、辟邪和纳福等各种信仰习俗于一身而发挥多种功能。

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在一定意义上说,作为中国古代民间舞的龙舞,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信仰价值而不是在形式欣赏上。如今,这种含有多重意味的传统舞龙活动已逐渐走向规范化、竞技化和国际化。它集多种功能于一身,既是体育竞技,又是娱乐表演,还是一种文化展示,展现出龙的魂魄、龙的神韵、龙的矫健威猛、龙的潇洒多变、龙的精彩纷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