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花灯:民间舞蹈与表演研究

云南花灯:民间舞蹈与表演研究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家乡的歌舞在不断吸收当地歌舞之长中形成了云南花灯。其音乐部分,从现在仍然流行的云南花灯音乐中,可找出许多来自江南的民歌小调。这些曲例又印证了云南花灯是从江南带来的说法。云南花灯优美轻盈的风韵,是与当地民歌曲调的风格、伴奏乐器有着密切的关系。云南花灯的主要动律为“崴”。云南花灯的崴动贯穿于整个表演之中,故有“不崴不成灯”之说。

云南花灯:民间舞蹈与表演研究

云南花灯是流传于云南玉溪、嵩明、弥渡、罗平建水等地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优美轻盈,探其来源,以来源于征兵一说比较可信。据史料记载,1382年(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曾派30万征南大军,在将军傅友德、右副将军沐英率领下平定云南后,留下沐英所率的数万军队镇守。由于边远,交通不便,为了解决这些人的军粮问题,沐英于1386年(洪武十九年)曾上书朝廷说:“云南地广,而荒芜居多,宜置屯,令军士开垦,以备储待。”明王朝采纳了沐英的建议,在云南实行“军屯”,并扩大原有的“民屯”(大批移民开垦)、“商屯”(盐商召集内地贫苦农民开垦),极力扩大当地的粮食生产。如1387年(洪武二十年),规定从湖南常德、辰州(今沅陵一带)“民三丁以上者出一丁,往屯云南”。由于南征士兵的屯垦,来自内地的移民与应募者的迁来,很自然地把他们家乡的风俗与民间歌舞传入云南地区,而且逢年节、出会时,也会像在家乡一样互相竞演民间歌舞。于是家乡的歌舞在不断吸收当地歌舞之长中(包括附近少数民族的歌舞)形成了云南花灯。

云南花灯,包括有灯舞(各类彩灯与民间技艺的表演),团场(集体歌舞)、折子灯(花灯小戏)等组成部分,与江南地区春节活动的内容大致相同。其音乐部分,从现在仍然流行的云南花灯音乐中,可找出许多来自江南的民歌小调。例如:嵩明花灯曲调《卖樱桃》源于安徽的《凤阳花鼓》调,它保存了原曲的两个乐句,并在压缩其节拍(从4/4拍变为2/4拍)和改变调式(从商调式变为宫调式),使曲调更为活泼、跳动;《双花鼓》源于江苏民歌《茉莉花》,它将原曲加以简缩或扩展,增强了舞蹈性,又结合当地方言与润腔的方法,使表演更具有地方色彩和花灯的特点。这些曲例又印证了云南花灯是从江南带来的说法。

花灯中的舞蹈部分,经过专业舞蹈工作者的加工、整理,又充分运用花灯音乐之优长,编创了许多歌舞节目;经研究、提炼编写出花灯的舞蹈教材,使云南花灯更为轻盈、优美,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www.xing528.com)

云南花灯优美轻盈的风韵,是与当地民歌曲调的风格、伴奏乐器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云南花灯《十大姐》委婉流畅的曲调,显然来源于当地广泛流传的山歌,即“小河淌水”一类的曲调。伴奏乐器中的胡琴、月琴、三弦笛子、鼓、铃等近似江南丝竹的乐器,配合锣、镲等打击器后增添了活泼的气氛,音乐歌舞融为一体,使花灯的风韵更为浓郁。

云南花灯的主要动律为“崴”。身体自然摇动,如柳丝飘曳;自然抬起悠出,脚不勾不绷。云南花灯的崴动贯穿于整个表演之中,故有“不崴不成灯”之说。崴动时胸、腰部位上腆,膝部上下柔韧屈伸,重心移动,胯部左右扭动,是其律动最突出的风格呈现。云南花灯的扇花更是多种多样,表演上有种种韵味要求,如团扇必平,扣扇必立,飘扇必飞,划扇必晃,手巾扇子交相呼映,美不胜收。20世纪50年代,曾涌现出《大茶山》《十大姐》《游春》等一批优秀的花灯歌舞。云南花灯的音乐源于山歌小调,节奏欢快、活泼,旋律朴实、隽秀、委婉、流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