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与音乐、绘画、杂技、文学、戏剧、影视等艺术相结合,其中与音乐的关系尤为密切。民间舞蹈(民间歌舞)中的音乐演奏不仅起伴奏的作用,其本身又是重要的表演者,配合和感染着舞者的情绪。民间舞蹈中的歌舞音乐,一般采用当地的民歌小调,结合歌舞的特点加以发展而成。歌与舞的结合,或者使载歌载舞中的民歌更加富于节奏性和韵律感,例如云南花灯、维吾尔族的赛乃姆,或者使某些歌与舞交替进行的歌舞形式中的民歌增加了音乐手段,扩大了音乐表现力,例如藏族歌舞堆谐中的慢歌段和快歌段的并列。另外,器乐前奏和间奏的加入,不仅烘托出歌舞音乐欢快的节奏和活跃的气氛,也给舞蹈的表演以提示和单纯展现舞姿的时间。可以说,民间歌舞中歌与舞结合的这种综合艺术,增强和扩大了歌或舞的表现范畴和表现力,因此被人民所喜爱。
民间舞蹈中的乐舞音乐,其乐器伴奏部分也常常采用民歌、小曲的音乐,例如朝鲜族长鼓舞中的伴奏音乐。而当打击乐器在舞蹈中作为道具出现的时候,例如朝鲜族的长鼓舞、傣族的象脚鼓舞等,一方面击鼓的动作丰富了舞蹈的语汇,另一方面,复杂的鼓点和振奋人心的鼓声又更易于引起观众的共鸣。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是舞蹈音乐的一个分支,它的概念狭义地说系指那些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的音乐,包括用民间乐队演奏的器乐曲牌、民歌小调和歌、舞、乐相结合的歌舞音乐。广义地说也包括那些按舞蹈艺术的规律,为民间舞教材和民间舞剧目而编创的音乐。即从广场到课堂到剧场,或从民间到教材到剧目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
民间舞蹈、民间舞教材、民间舞剧目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后两者都源于民间舞蹈,民间舞蹈是民间舞教材与民间舞剧目的源泉,它们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三者又是有区别的:民间舞蹈是指流传于民间的、群众性的、自娱性的、具有一定的地域或民族性的舞蹈;民间舞教材则是以民间舞蹈作为素材提炼加工的具有训练性的基本训练和组合训练。组合训练虽然也带有表演的性质,但其主要目的还是训练性的;民间舞剧目是指有充实的内容,技巧与表演相结合,技巧为表现内容服务的舞蹈作品。世界许多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舞剧,中国民间舞蹈中,尤其是戏曲艺术中,保存着不少小型舞剧和舞蹈性很强的剧目与片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民间舞剧得到了发展,创作了许多反映新生活和历史题材的优秀剧目,如《宝莲灯》《梁祝》《丝路花雨》《白毛女》等。
舞蹈艺术中,民间舞蹈、民间舞教材和民间舞剧目这三者关系密切而又有明显的区别,一些优秀艺人的精彩表演或优秀剧目的片段也可作为教材。与舞蹈艺术相比,音乐艺术在三者的结合上更为紧密。以民族器乐为例,一些民间的器乐作品同时可作为音乐院校的教材,也可作为舞台表演的节目。如盲艺人华彦钧(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可说是地道的民间音乐,但它们也是音乐院校二胡专业和琵琶专业的教材和音乐会的曲目,风靡海内外。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和一些吹打乐也是三者结合的。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从广义看应包括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而且民间舞蹈的音乐、民间舞教材的音乐和民间舞剧目的音乐之间具有很多的内在联系。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极为丰富,通过劳动人民和民间艺人的创造性劳动,大量的器乐曲牌、民歌小调、鼓点与民族民间舞蹈相互结合,一同发展,形成了互相协助的关系。跳什么样子的舞蹈,用哪些音乐伴奏都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音乐伴奏必然要配合舞蹈的变化要求。收集民族民间音乐及舞蹈录像资料,与音乐、节奏课程、艺术文学等相关联的课程结合,并组织学生欣赏、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劳动方式,并进而感受其文化及舞蹈审美元素。从而达到民间文化的整体渗透,逐步实现民间舞蹈文化教育和民间舞蹈教学的有机融合,学生在舞蹈学习中不仅能展示出动作,还能表现其丰富的情感内涵,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舞蹈事业的迅速发展,专业音乐工作者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技术训练课的教材(包括中国民间舞的基本训练和组合训练)编写了大量的伴奏音乐,整理了鼓点,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此外,音乐工作者还创作了一批在剧场表演的民间舞蹈的音乐,如《红绸舞》《荷花舞》《孔雀舞》《三千里江山》《洗衣歌》《葡萄架下》《彩虹》《奔腾》《春天》《看秧歌》《俺从黄河来》《好大的风》《黄土黄》《一个扭秧歌的人》《女儿河》《阿惹妞》《两棵树》等舞蹈的音乐都是较为成功的,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民间舞蹈音乐。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具有如下特点:
1.富有生活气息
民间歌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要求,表演这些歌舞的表演者多为农民或牧民,其中技艺高超者逐渐成为职业性或半职业性的民间艺人,他们对群众的爱好十分了解。因此,他们的表演与观众心连着心,极富生活气息,充满即兴性与灵活性。如安徽一些农民花鼓灯剧团的鼓乐艺人在表演时,一边演奏,一边伴以适当的动作,十分欢腾、活跃。如果这种广场的民间歌舞不用乐队伴奏而改为放录音演出,效果将大大逊色,其原因主要就在于缺乏演员与演奏员之间的交流与默契,从而缺乏生活气息。
2.音乐具有舞蹈性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往往是音乐的歌唱性、旋律性与舞蹈的节奏性、动作性的完美结合。(www.xing528.com)
对照一下花灯调《十大姐》与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云南弥渡民歌《小河淌水》,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歌曲速度稍慢,以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而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演唱时,感情要真挚、内在,气息通顺流畅,语言亲切甜美,音色圆润明亮。全曲应注意力度的变化,即由弱渐强,再由强渐弱,创造一种歌声由远及近,再逐渐流向远方的意境。
旋律优美抒情,表现了青年男女之间真挚、纯洁的爱情,为了更富抒情的意味,节拍不固定,由2/4、3/4、4/4穿插进行。《小河淌水》共有5个乐句组成,G羽调式,每个乐句的落音都是羽音(La),但丝毫都没有觉得单调,在国内外演出都很受欢迎,是一首经典民歌。但由于节拍变换,相对比较缺乏舞蹈性。
《十大姐》是流行于云南的一首民间花灯歌舞曲,“花灯”是流行于我国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这首舞歌是10个姑娘各持花扇、手帕,边歌边舞边表演的一个完整曲目。这首舞歌共有七言四句体的歌词八段,词的语言质朴简练、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描述性。其中,衬词的运用加强了语气,活跃了语言的节奏。这首歌的曲调是建立在五声音阶的羽调式上,旋律曲折秀丽,优美抒情,节奏鲜明而富于动感,地方特色突出。整个乐曲是由七个乐句组成,但它的音乐材料很简练,其基本曲调只有两句。乐曲开始有一句六小节的引子,是全曲的“种子音调”,节奏较自由,是个呼唤性的衬腔,具有浓郁的山歌风味,它很自然地引出了歌的主题。歌曲主题的前两句是六个小节的上、下句,是乐曲的基本曲调(来自引子的材料);第三、四乐句是前两句的变化(变头)重复,这四个乐句可看做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与歌词的结构句式相适应;由于歌词内容表现的需要,第五乐句是加入的一句五小节的固定衬腔(来自引子的材料);第六乐句是第四乐句的原形重复。
这首歌曲旋律与语言、语调相吻合,除第五句衬腔外,每句歌腔句尾都有一个较长的拖腔,这种拖腔更增添了歌曲优美抒情的特点。歌曲后面的衬腔和重复句进一步突出和深化了歌曲的主题,增强了艺术表现力。整个歌曲优美动听,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歌曲通过对采山茶的10个大姐的生动细致的描绘,表现了劳动人民勤劳开朗、热情的品格和淳朴高尚的爱情观点。
具有舞蹈性的音乐有以下特点:
(1)旋律流畅,富有歌唱性。旋律进行较为平稳,以级进为主,间以一些跳进,剧烈的大跳较为少见。流畅的旋律与有特点的节奏相结合,使舞蹈音乐具有民间风味。
(2)节奏鲜明。一些表演性强的舞蹈可以与散板节奏的音乐相结合,但绝大多数舞蹈的音乐都是节奏鲜明的。如云南花灯各种崴的音乐,节奏不鲜明舞蹈就崴不起来;蒙古族各种肩部、腕部动作以及步伐动作的音乐都需要有鲜明的节奏相配合。
(3)演奏特色。音乐演奏需要舞蹈化,音乐演奏的强与弱、快与慢、连与断等都需要与舞蹈的情绪、舞蹈的动作相结合,很多音乐还往往具有伸缩性以配合舞蹈的韵味和特点。此外,一些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浓郁的音乐还会有一些有特点的演奏方法,如藏族弦子音乐,凡遇长音时一拍换一弓,每一拍两个八分音符,中间加一个低大二度或小三度装饰音的演奏方法;节奏鲜明的蒙古族音乐,句尾常为三音节×××;朝鲜族音乐的句末长音,常为先平稳而后半部加颤音等。
3.感情基调乐观向上
民间歌舞表演的场地多为广场、街头或院内,时间多集中在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农闲时或各种喜庆的日子。在这些节日里人民群众心情舒畅,民间歌舞可以增加节日的气氛,“自娱”又“娱人”。封建社会中,背起花鼓走四方,现在以打花鼓作为行乞手段的状况早已不复存在。因此,民间歌舞音乐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向上的。音乐的情绪多为欢快、热烈、火爆、粗犷、刚健、豪迈或优美、抒情、流畅、风趣、俏皮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乐天精神。当代的中国民间舞蹈表演还往往结合各种商贸促销活动,中老年人还将其作为强身健体的活动内容,同样需要乐观向上的感情基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